多年來,大馬在執行計劃時,不時給人一種缺乏效率的印象,這一點似乎沒太大的改變。
ADVERTISEMENT
若要以一個字代表2021年,我選“變”。“變”可以是一種災難,政府怕政變,病人怕病變,家庭怕家變。它也可以是好的,資金週轉不靈時,人們把資產變現可以渡過難關,“變”也可以是一種希望,所謂窮則變、變則通。
病毒在變,從英國的Alpha到印度的Delta變種,它的傳染力不斷提升。今年,正當大部分的人接種了疫苗,國家要解封時,病毒再次變種,Omicron襲擊全球,它對世界未來的影響有待觀察。
人在變,在思維上,他們從“消滅病毒”轉向了“與病毒共存”。對於病毒變種,人們似乎更加速戰速決。
最早的Delta變種在去年10月被發現,今年4月被標籤為 “需留意”,5月才列為“高度關注”的變種。Omicron在11月被發現,月底已升級到“高度關注”評級,多國也第一時間對發現病例的國家封鎖邊境。
錢在變,通膨讓錢貶值,從能源、電子原料,到建築材料等等,無不加價。在以往的經濟災難中,人最怕沒錢,但這一次的疫情風暴中,最怕的則是有錢也買不到貨品。當供應鏈被阻斷,後果是百物上漲。疫情如此,貿易戰亦會如此,希望人們嚐到了通脹的苦頭後,可以扭轉“去全球化”的趨勢。
工作在變,居家工作越來越普遍,在疫情後,估計人們對工作的要求有所不同。研究指出,大部分的大馬員工希望在疫情後保留居家工作的機會。在工作崗位方面,近半數的員工有換工的打算,最大的原因是為了追求更多的發展與學習機會。
企業在變,為了避開行動管制令對企業的衝擊,不少企業搬上線上。一個明顯的例子,網購食物成為了一個新趨勢。此外,據 Forrester Resarch公司研究,34%的大馬企業有意參與數字化轉型,某程度上,疫情開啟了大馬企業的轉型之路。
教育在變,在疫情中,學生除了體驗了“網課”這一個新教學法,大馬在今年正式廢除了小六生的考試,UPSR考試成為了歷史。對此,有者認為此舉會讓學生失去推動力,有者贊成“讀書不為考試”的觀點,後者也得到了西方國家的推崇。
世上沒有一套適合所有人的制度,教育需要與時並進,人民需要學會如何適應新制度帶來的應變。
國家在變,8月份,大馬迎來新首相。不僅如此,朝野破天荒簽署合作協議,掀開大馬國會歷史新篇章。除了促進朝野合作,新首相也提出了“大馬一家”的概念,團結各族。
但後來,新政府又提出了“土著成功,國家才受益”的言論,近期的酒牌風波讓非土著感到不適,這些做法與我想象中的“一家人”概念有所衝突。究竟什麼是“一家人”,這一個概念可以隨時改變。
政策在變,大馬在希盟政府時代,財政政策趨向節儉。自疫情爆發後,國盟政府大刀闊斧,出錢救市。對於個人和企業,此舉可以幫助他們渡過難關。今年,大馬更迎來了另一個史上數額最高的財政預算案,共3221億令吉。在短期內,龐大的支出會讓政府入不敷出的情況惡化,債務攀升。
這些政策是福是禍,要看政府如何運用資金加快國家的發展。近期,隆新高鐵計劃似乎有重新推行的跡象。這是另一項可能徹底改變國家的計劃,它有助刺激經濟,並且能提供更多的工作機會。此外,鐵路通過的地區也可能經歷經濟大洗牌。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大馬承諾發展鐵路,然後U轉政策賠錢,如今又談重啟計劃,這做法勞民傷財。多年來,大馬在執行計劃時,不時給人一種缺乏效率的印象,這一點似乎沒太大的改變。
對於不同的漢字,它們展現了2021年不同的一面,但它們都離不開一個“變”字。在疫情中,我們的“食”物變了,對生活的期“盼”變了,與人相“聚”的時間也變少了。在這些變化之中,有者會成為新常態,陪伴我們度過餘生,懂得應變才能生存下去。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