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陶藝,許多人想到的是陶罐、陶壺、陶盆這種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器皿,彷彿陶藝就是樸實無華的陶陶罐罐,最重要是實用。
然而,陶藝不僅僅是傳統工藝,陶藝也可以是純粹的為藝術而藝術,比如塑造成裝置藝術作品,或是跟景觀結合,成為地景藝術的一部分。
ADVERTISEMENT
不管何種形態,陶藝都脫離不了土和火這兩種基本元素。陶土在火的淬鍊中存有不確定因素,但也正正因為這些不確定而形成一種魅力,令美術系講師紀慧珊深深著迷。
報道:梁慧穎
攝影:黃玲玲、部分照片受訪者提供
如果你對於陶藝品的印象仍然停留在陶陶罐罐,那麼紀慧珊(33歲)的作品或許能夠拓展你對陶藝品的認知。她的作品不拘泥於器皿的形態,也不講究實用不實用,純粹就是藝術品。
紀慧珊畢業於新紀元大學學院美術與設計系,雙主修油畫和陶瓷,畢業後到臺灣東海大學深造,碩士論文和畢業展都是關於陶藝,目前任職馬來西亞藝術學院(MIA)講師兼畫廊策展人。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相對於在平面或二維空間創作,她更享受立體創作帶給她的滿足感,因為當做一個立體物件特別是陶藝品的時候,需要考慮的因素有很多,例如不止要考量物件的外觀,還要考量物件的內在空間,若是實心陶瓷是很難燒成的。
陶在燒製過程中產生的變化無法百分百掌控,比如火候或者技術如果處理得不夠好,陶器有可能會裂開或出現瑕疵。她說,這些不確定的因素是陶藝的困難所在,但是卻也因為那許多的不確定才構成其迷人的魅力。
一直以來,她覺得陶土是有生命的材料,經過手和溫度的揉合,形成一個又一個造型各異的作品。“如果是畫油畫,就畫筆跟畫布的接觸,做陶的話是手直接與材料接觸,手心溫度產生出來的效果會不一樣。”
從器皿到藝術品
陶器歷史悠久,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古時候多作為生活用品和祭祀用品,之後陶器漸漸的不止是實用的容器或器皿,更多了觀賞價值和藝術價值。
“從傳統陶藝到當代陶藝,經過一個非常長的洪流,我們其實跟著所謂的當代藝術與時並進。”她說,陶藝至今當然還是脫離不了土和火這兩個元素,可是如今陶藝在傳統技法之下不斷創新,可以成為一種純粹的藝術創作,不講究實用功能,“簡單來說就是為藝術而藝術。”
她以日本陶瓷藝術家深見陶治為例子,深見陶治不受傳統形式束縛,並結合中西美學,將陶瓷做到了極致。例如他的作品〈氣〉,“一反陶瓷給人堅硬厚重的印象,他的作品像風帆和羽毛的形態,突出輕盈的美感。”
另一位她很欣賞的臺灣藝術家徐永旭,同樣將本來厚重的陶土和瓷土,塑造成輕盈柔和的線條與形態。她欣賞他那不斷自我挑戰的精神,一次又一次讓人見識土的可塑性和承受能力,即使是非常大尺幅的作品,在他巧手下仍顯輕薄。
紀慧珊入圍2019年馬來西亞國家畫廊當代年輕藝術家決選的作品。這是她至今為止尺幅最大的作品,想要呈現出像海底世界的視覺效果。
永續藝術作品被破壞
還有一位她很欣賞的藝術家,是因為海底雕塑而受到矚目的英國雕塑家泰勒(Jason deCaires Taylor)。泰勒的作品與海洋生物共生,任由珊瑚和海草在雕塑中生長,形成海底景觀的一部分。而她本身其實也嘗試過將作品放置在自然環境中,希望讓植物附著在上面,然後逐漸同化成一體,變成一種永續的藝術形式。只可惜這個題為〈綠意繁殖計劃〉的作品,最終因為人為破壞而宣告失敗。
這是紀慧珊第一個放置在自然空間的作品,地點是臺灣東海大學美術系館後方的草坪,她原意是探討陶塑與環境的共生關係,希望讓植物附著在作品上面,逐漸同化成一體,形成永續的藝術形式。只可惜這個作品遭到人為破壞宣告失敗,但無論如何,她覺得不管成功或失敗,“這都是實驗的一部分。”
在馬來西亞,陶藝班的形式通常都是興趣班或者工作坊,主要讓有興趣的人體驗手工陶藝的樂趣。至於有沒有大學開辦陶瓷學系?目前似乎只有瑪拉工藝大學提供相關課程,即美術與設計(陶瓷)文憑課程和工業陶瓷本科課程。
雖然極少大學提供陶瓷藝術的專門課程,但美術學院的純美術系和視覺藝術系,通常課程內容除了繪畫、版畫及雕塑之外,也或多或少讓學生有機會接觸陶藝。
紀慧珊從7歲開始學畫畫,中學時期常參加校內外美術比賽,最佳成績是霹靂州科學工藝海報比賽第一名。她對陶藝的接觸始於新紀元大學學院時期,如今回想起來,應該感謝新紀元當年規定美術系學生必須雙主修,她才會愛上陶藝。
身為熱愛旅行的藝術創作者,她通常是從旅行還有自然環境汲取創作的養分。過去就讀的東海大學有著豐富的自然生態,總是在各種關於全臺最美校園的評選中榜上有名。大學那植物園般的自然環境幫助她在創作中組建作品的形體、色彩和視覺語言,比如她的碩士畢業作品以群組方式呈現,是因為她漫步在東海校園時經常會發現一些從未見過的群生植物,這些群生植物啟發了她的創作靈感。
多看多讀汲取創作養分
如果要汲取藝術創作的養分,她認為方法不外乎就是多出去走走和看看。此外,“看書也是很有用,像我作品都是從種子、孢子或一些很細小的植物為出發點,所以我會看一些關於種子的書還有畫冊。”
藝術創作往往反映創作者對周圍環境還有生活的反思,所以她覺得選修美術的學生,必須對生活有敏銳的觀察。“再來就是我覺得創作沒有捷徑,學美術的學生一定要一步一腳印把基礎打穩,不管選擇什麼類別——繪畫、裝置藝術或新媒體都好,不可能一步登天,一定要腳踏實地去創作。”
每位藝術創作者包括她自己,都期許透過創作傳達所思所想。作品可以是畫作也可以是物件,只不過在二維空間與三維空間這兩個選項中,她更喜歡三維立體創作,尤其是用手揉捏、用火淬鍊的陶瓷藝術。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