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疫情,讓我們意識到6至9個月的應急基金,其實是不夠且不足以應付任何未知的病毒災難,甚至體驗了在減薪或遭裁員等最壞的情況夾擊下,耗盡了應急基金後迫於無奈只得“啃老本”的心酸。
ADVERTISEMENT
隨著新變種病毒的出現,加上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敦促亞太區做好準備應對新一波疫情,難免讓許多人抓頭,到底該專注重建退休存款抑或應急基金?
若是專注儲備至少1年的應急基金,之前應急提領的公積金存款又該如何填補?
如果真的補不回,是否就真的不用退休了?或是還有其他方法可以幫補?
在探討了重建退休金的挑戰,並剖析政府和公積金局近來宣佈的系列政策後,回到最根本的問題,你是否有足夠的公積金存款供往後退休?如果是受到疫情影響,從剛好夠變成不夠,又或是從不夠變成嚴重不夠,然後又卡在54歲這條尷尬線上,怎麼做才是對?
在理財師看來,不管現在處在甚麼年齡段,第一件要做的是先重新建立應急基金,切勿將應急基金與退休金混為一談。
李文暢:應急金要準備至少1年
Gain Wealth財務規劃公司首席理財師李文暢接受《星洲財經》電訪時說,大家會迫於無奈動用存在公積金的“老本”,主要原因肯定是應急基金耗盡,所以為了不再吃老本,首要大事是重建應急基金,尤其新的變種病毒開始在全球肆虐,沒有人知道下一波疫情何時開始。
“應急基金一般建議至少3至6個月,但這次疫情後你會發現6至9個月的應急基金都未必夠用,更何況是3至6個月,而按現在的情況來看,起碼要準備至少1年。”
應急基金並不侷限於手上持有的現金,而更該分佈在不同種類的籃子內,包括定期存款、短線基金、股票及其他投資工具,藉以更好分散並降低風險。也有人會利用黃金、貴重物品如名牌包及手錶等作為保值工具。
周志強:重建退休金需良好規劃
執業財務規劃師兼邁悅理財教育學院創辦人周志強也認同若財務狀況穩定後,應優先建立至少3至6個月的應急基金,確認有了應急基金再補回先前提領的公積金存款不遲。
“應急基金是用來應對緊急情況,比如現在出現的新變種病毒奧密克戎(Omicron),沒有人能預期接下來會如何,所以能先有應急基金才能應對任何預料之外的事情。”
Omicron疫情肆虐,南非正面臨第四波疫情,根據新加坡衛生部最新文告初步觀察發現,Omicron毒株傳染力更高,且比起其他變種毒株更可能造成冠病病患二度感染,而我國本月初出現首宗Omicron病例,也引起民眾關注。
無論如何,他直言,重建退休金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良好的規劃及定時審視自身的投資組合和退休佈局。
“已經提領的公積金存款若沒有額外的錢填補,是不可能迅速補上,除非是公積金局會員自主額外繳納公積金。”
國人開始醒覺規劃退休
另一方面,根據金融服務平臺Ringgit Plus在10月中公佈的《2021年馬來西亞人理財知識》問卷調查報告,在2019冠病重擊我國經濟表現後,各階層人士都在想方設法增加存款,這無疑令人感到心酸又欣慰,因疫情雖是挑戰,卻也使得人們開始醒覺並且更為主動管理各自的錢財。
“我們發現,越來越多國人正努力建立應急基金,同時也更積極規劃退休計劃,只不過若與去年的調查報告相比,大馬的個人財務規劃習慣仍令人擔憂。”
調查:45%人未開始退休計劃
疫情雖讓越來越多人開始對退休規劃醒覺,但大部份人仍安於現狀且態度持續鬆散,雖意識到公積金存款不足,但仍有近半受訪者(45%)並未開始任何退休計劃並安於現狀。
同時,與去年度的問卷調查結果相比,原先自信公積金存款足夠退休的比率也從30%,跌至今年的15%,這主要是因為會員在特別提款措施的i-Lestari、i-Sinar及i-Citra計劃(簡稱“3i”計劃)進行多次公積金提款。
51%人若失業僅能撐3個月
參與《2021年馬來西亞人理財知識》問卷調查報告的的受訪者有3033人,再以當中1518名受訪者的抽樣調查結果為指標,以25至34歲居多高達33%,最少是55歲及以上受訪者(5%)。若從收入水平來看,2000至4999令吉者佔比最高達39%,而收入超過1萬令吉則有14%。
“約51%受訪者表示,一旦失業僅能多生存3個月,另有28%受訪者能舒適的撐過6個月。縱觀整項調研,56%受訪者每個月都會儲蓄,餘下的受訪者都是有多少花多少,甚至還會花得比賺得多。”
至於是否良好管控金錢,RinggitPlus披露,每4個消費者中有3個致力減低花費,主要是為了建立應急基金(63%)、退休計劃(43%)及往後的旅遊計劃(40%)。
“雖然比起去年,國人的個人財務習慣仍令人擔憂,但存錢的主要理由是建設應急基金及退休金,或多或少讓我們看到一線曙光,而歸功於公積金局不斷提高人們醒覺,也使得更多人意識到,單靠公積金存款並不足以退休,希望這樣的觀念能帶動大家為更好的未來做改變。”
審查開銷 開源節流
退休規劃是長期計劃,而非今天籌劃明天就能收成,且也不能單靠公積金局,還需多元化至其他退休機會與工具,畢竟萬變不離其宗,要想享受悠哉退休生活,懂得開源節流才是不二法門。
對此,周志強指出,其他的退休機會意指其他能抵抗通貨膨脹的投資工具,比如私人退休計劃(PRS)。
“重建退休金並非嘴巴上能省則省,而是必須展開家庭開銷審查,檢討過去疫情前的消費與生活模式。對於那些沒有投資概念的個人與家庭,開銷審查絕對有必要,比如不能再如同以往般在外用餐、孩子的才藝培訓花費等。”
《亞企理財中心》稅務與財務諮詢總監拿督蔡兆源早前曾點出,開源節流始終是面對財務困境時最佳解決方案,當節流到一定的地步,就要設法裝備自己提高技術和生產力,換取更高收入。
規劃退休前 須釐清3概念
談及退休規劃,其實很多人還是存有迷思,總會覺得退休還很遠,要先解決眼前的問題為重,李文暢直言,制定退休計劃前必須從3個方面釐清概念,儘可能縮小未來退休規劃的缺口。
1)政府的角色
醫療方面是否能給老年人或退休人士特別照顧,可以探討建立專供老年人就診的老人診所,即整體診所設施都從老年人的角度思考,儘可能給予他們最大的舒適和便利。
2)塑造奉養父母的觀念
兒女本來就有奉養父母的義務和責任,雖然政府在奉養父母這方面有給予些許稅務回扣,但這樣的“力度”是否足夠還需再評估。鄰國新加坡若是有兒女棄養父母,是需要揹負法律,但在大馬並沒有這樣的法令。
3)多元化退休儲備
除了依賴公積金局,其實自己也要有其他的退休管道或工具,比如私人退休計劃、信託基金投資、股票等。當建立了其他退休工具,也得要適時調整投資組合,確保符合當下的需求。
黃國華:越早規劃退休越好
就如MRR諮詢顧問公司管理夥伴黃國華所說,退休規劃是最常被人們忽略的課題,多數人都是在接近即將邁入退休階段才開始想退休規劃,但這其實並非正確的觀念及態度。
“為確保擁有足夠儲蓄能安穩退休,每個月至少要將收入的20%用作儲蓄或建立其他退休工具,儘可能越早開始越好。”
已提公積金投資怎麼辦?
政府呼籲先前提領公積金存款的民眾,宜填補領取的款項,否則將把繳納的公積金全都轉入第一戶口,直到全面填補後才恢復原先的7:3比例,但若是已將提領的公積金用作投資該怎麼辦?
理財師直言,站在投資的立場必須看回酬做人,不能聽風就是雨,要懂得看清現實預先佈局,端看何者創造更高價值。
第一:檢討投資回酬
周志強點出,既然已將當初的這筆公積金存款用作投資,首先要做的就是檢討投資回酬表現。
“當然是先看看投資回酬是不是比公積金局來得高,如果優於公積金回酬,同樣是希望未來退休能有更多退休金,何以要將錢再轉回去影響現有回酬表現?”
根據10月出爐的的2021年美世特許金融分析師協會全球養老金指數排行榜,我國的公積金制度榜上有名,在亞洲排名第三,只落後於新加坡和香港。
事實上,自從10年前發生過公積金投資馬航蒙受近1億8000萬令吉的虧損以後,這些年來就鮮少有聽到公積金面對任何鉅額虧損的新聞,而過去10年裡,公積金每年派息率平均處於6%水平,投資回酬優於許多本地基金。
此外,公積金局不斷提高海外投資比率,由當初的10%逐步增加至目前的36%,更在股市波動的2019年,依舊能有穩定的5.45%派息,在李文暢看來,目前股市動盪,若是才剛佈局進場很大可能已被套牢,不可能馬上就能填回公積金存款,而股票投資需時看到增長,現階段貿然轉移並不明智。
“將提領出來的公積金存款投入股市,也是為往後退休佈局,這也是多元化退休金的另一選項。”
第二:充當預備金等待時機
暫緩還貸計劃將於年底結束,李文暢指出,明年首3個月是考驗國人經濟能力的關鍵時刻,尤其是握有幾個房產項目的投資者,若連續3個月推遲還款,屆時料掀起拍賣潮,提領的公積金或能充當預備金用在拍賣房市“撿寶”。
“房產畢竟是固定資產,同時又能保值,是多元化退休計劃的另一選項。”
根據《2021年馬來西亞人理財知識》問卷調查報告,每5個消費者中就有1個消費者表明,今年已申請或也有計劃申請暫緩還貸。而在已申請的國人當中,29%會將暫緩還貸留下的現金用以償還其他債務、28%表示將用在投資;另外27%則會用以彌補減薪或失業造成的損失,藉以支撐家庭開銷。
年齡不同 補回公積金存款挑戰不一
不同年齡階段的會員在重建公積金存款這部份,因距離55歲可提取公積金退休的時間點不同,比如30歲還有25年的時間可以填補曾經提領公積金的“坑”,但若是已屆50歲或是今年正好54歲,要如何填補就會是個迫切的問題。
根據公積金局統計,若以全國收入中位數即每月2062令吉和公積金繳納率為24%來計算,該僱員每月的繳納額為495令吉,一年存款將達5940令吉,即須持續工作4年才能補回。
若以最低薪金1200令吉和公積金繳納率24%來計算,該僱員每月的繳納額為288令吉,一年存款將達3456令吉,即須持續工作6年。
20至45歲有較長時間填補
這對於20至45歲的公積金局會員而言,若欲填補提領的公積金存款其實挑戰相對較小,畢竟他們還有較長的時間線能通過提高公積金繳納率,稍微加速重建這部份。
政府在明年度財政預算案宣佈,延長公積金9%繳納率,從2022年1月的工資(2022年2月的繳納額)開始計算到2022年6月的薪水(2022年7月的繳納額),但若公積金局會員財務狀況穩定,也可選擇退出這項計劃,將最低繳納率恢復至11%,再視自身經濟狀況研究是否額外增加繳納率。
個案1:30歲中產階級
假設年齡在30歲左右、工作逾10年,且每月薪資4000令吉的中產階級,以9%公積金繳納率計算,加上僱主的13%。
自身繳納9%=360令吉僱主繳納13%=520令吉每個月約有880令吉,但若是恢復僱員繳納率至11%,則自身繳納440令吉,等於往後每月可支配收入減少80令吉,若對於其他投資工具不熟悉,則可考慮是否每個月再額外增加2至3%繳納率(約80至120令吉)。
個案2:54歲的公司主管
假設今年54歲、工作逾30年,且每月薪資有1萬5000令吉,以9%公積金繳納率計算,加上僱主的13%。
自身繳納9%=1350令吉僱主繳納13%=1950令吉每個月則有3300令吉的公積金存款,若是在疫情期間提領了最高2萬1000令吉,在薪資維持的狀況下估計半年的時間可填補回存款。若是恢復11%繳納率,則自身繳納將增至1650令吉,等於每個月可支配收入減少300令吉。
55歲時可開始提領公積金存款,李文暢直言,若是今年54歲其實不需要執著於補回公積金存款,相反既然已經提領了公積金存款,若能夠就為自己的私人退休計劃加碼或更好,否則也能考慮其他投資工具比如房地產投資開始尋覓好房產。
“除非真的沒有其他投資工具如公積金這般有4至5%回酬,否則還是儘可能多元化投資組合為佳。”
結語
重建退休金到底難不難,除了政府政策與執行力到位,個人也需要為自己的退休生活而努力,疫情或多或少對每個人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經濟逐步開放後也應檢討整體財務狀況,若是檢討後發現無法滿足退休後的生活所需,那麼調低退休需求或是比較務實的做法,又或是退休後仍有能力則繼續工作維持生活品質。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