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諺語“籬笆另一側的草地比較綠”,跟中文“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有異曲同工之妙。雖然我們不應該羨慕別人,可若有機會去瞅瞅人家的草地或月亮,用不同的視角看到不同的世界,也是讓自己開闊視野的難得經驗。
ADVERTISEMENT
記得香港散文作家董橋在2019年來馬主講“調理中文寫作的三味補藥”時,特別鼓勵年輕人去國外生活,體驗多元文化,他說那對寫作必有幫助。
放洋留學,古今中外皆有之。根據史書記載,中國從隋朝就開始接收外國留學生。隋煬帝在位時,日本的聖德太子曾5次委派遣使入隋。到了開元盛世的唐朝,文教昌明經濟繁榮,大批留學生從日本、朝鮮(新羅、高麗、百濟)、尼泊爾、印度、越南、緬甸、印尼等地萬里長征去長安,當中派遣最多留學生的就是日本。他們除了學習唐朝的政治制度、經史、律令、醫藥、禮儀、音律等六藝,還有專學佛法的學問僧,如日本佛教界兩大宗師空海和最澄,都是為了索解艱深的佛教密宗教義而入唐求法的,在佛教傳播方面作出了極大貢獻。遣唐使不僅加強中日兩國的聯繫,致使中國文明大量傳入日本,更對日本後來的文化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清末民初,中國一度掀起留日浪潮。吸引中國學子留學日本的主要因素,據說是為了瞭解日本為何在明治維新後變得強大。當時去歐洲留學的也有,卻因學費偏高,留學人數自然少很多。回顧歷史進程,如果沒有陳獨秀、李大釗、魯迅、郁達夫、周作人、戴季陶、孫中山、蔣介石這批留日知識分子,就沒有後來的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結束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新中國了。
我的同輩中有留學經驗者不少。因本地大學的入學門檻高,加上政府以種族比例實施配額的固打製,不得不另闢蹊徑申請外國大學,否則只能望大學之門興嘆。那時馬國還沒有私立大學,不像現在大專院校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如果經濟條件許可,我想年輕學子大都會選擇留學國外,去看看外國的星辰和月亮,圓一個美麗的留學夢。
在大學任教期間,我認識兩名來自日本的特聘教授。在他們的引薦下,每學期都有學生前往日本各大機構當實習生。大學的延續教育中心從10年前起和好些國家簽訂合作備忘錄(MOU),實行交換學生計劃,讓學生申請去自己嚮往的國家短期遊學3個月至一年,體驗異國文化,其中以日本和臺灣最受歡迎。
早年我們曾從事留學諮詢工作,給上百名年輕人指引留學方向,他們回國後在工商文教等不同領域有相當不俗的表現。年輕人志在四方,只要心中裝得下星辰大海,就算前路崎嶇,也能走出康莊大道來!
更多文章: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