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在大馬建立華校的艱難,華社喊出“一間都不能少”的口號,無論是教育部的華裔代表,還是華教團體領袖、學校董事長和校長,大家都不希望學校的命運終結在自己手上,因為這將使他們揹負上“民族罪人”的汙名。
報道:練珊恩
微型小學∕第二篇/華小
基於在大馬建立華校的艱難,華社喊出“一間都不能少”的口號,無論是教育部的華裔代表,還是華教團體領袖、學校董事長和校長,大家都不希望學校的命運終結在自己手上,因為這將使他們揹負上“民族罪人”的汙名。
華文教育在馬來西亞生根逾百年,馬來亞半島就有907所華小建於獨立之前。然而,在這64年間,各地人口對華小的需求早已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口遷移產生變化,但是華校在根據人口需求做出應對上,卻面對諸多挑戰。
當地社群想要保住學校,卻難敵人口遷移和華裔生育率下降的事實,有的被迫靠非華裔生繼續生存,有的則希望搬遷,卻又面對申請程序和經費上的重重難關……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雪呀吃18哩中華華小
全非華裔生 學習不理想
位於雪蘭莪呀吃18哩的中華華小,創立於30年代,一開始以私塾方式授課,後來徵得私人土地,於1956年正式完成校舍興建。這所曾經擁有上百名學生的學校,如今只有39名巫裔和5名原住民,共44人皆是非華裔生。
值得慶幸的是,呀吃18哩中華華小搬遷至班丹福全山莊的遷校計劃,終於在2021年3月26日舉行動土禮。
呀吃18哩中華華小董事長張耀漢受訪時感嘆,這一路走來並不容易,該校從籌劃搬遷至今已超過20年,當時他還是該校的家教協會主席,如今已擔任董事長達16年。
他說,呀吃18哩中華華小原本的學生來源是學校對面的18英里新村,當新村搬遷至14英里後,學校便失去華裔學生來源。
“反而是學校附近的友族家長將孩子送來就讀,我們這裡從6年前就已沒有華裔新生,唯一的華裔生去年畢業後,便是100%非華裔生。”
2020年接任校長職的陳淑慧說,她初來報到時,便看見學校四周都貼上了“多講華語”的標籤,後來才瞭解到這是為了提升學生的華語水平所舉辦的運動。
雙語授課 須依學生程度調整
她說,華小是以華語為主要教學媒介語,然而該校的友族學生在進入華小前完全沒有華文基礎,在校沒有華裔同學能與他們以華語交流,在家父母更是對華語文一竅不通,因此即便教師以雙語授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仍不理想。
“所以老師在進行課堂評估時,會根據學生的程度調整。我們不能用一般華小的程度來評估,那樣他們肯定會不及格,信心也會大受打擊。”
為了提升學生的華文水平,陳淑慧在校園的閱讀角落,放置了許多幼兒園水平的中文圖書和生動有趣的漫畫,同時也擬定“一起學華語”和“一人一本中文書”等運動。
她認為,若學校擁有穩定的華裔學生來源,要繼續留在原址實際上不成問題。只是全非華裔生的困境,使整體學習環境不健康,學生學習成效欠佳,教師也很吃力。
張耀漢:等了20年終獲遷校
“難關重重 沒想過放棄”
呀吃18哩中華華小的搬遷計劃一跑就是約20年,面對重重難關,學校是否想過放棄?聽到此問題,董事長張耀漢毫不猶豫地說:“從未想過,這是不可能的。”
“前輩千辛萬苦,出錢出力建起來的學校,現在如果在我們手上關閉,我們會愧對先賢,所以必須堅持下去,直到順利搬遷,能夠發揚光大,才會安心。”
他說,當18英里新村搬遷至14英里時,學校董事部實際上已料到終有一日,學校會面對沒有華裔學生來源的問題,因此當時已著手籌辦搬遷。
直到2006年,時任班登區國會議員翁詩傑獻議中華華小遷至該區,以應付日後之需。2008年大選年,時任教育部長希山慕丁宣佈批准7所新華小及搬遷18所華小,包括該校。
2008至2010年,學校董事部多次與雪州教育局跟進遷校事宜,堪稱一步一門檻,其中以“校地只屬國小”與“遷校須獲全體家長同意”的官員說詞為甚……而這只是開端,過程仍有許多挑戰,直到2021年才順利動土。
詢及搬遷與興建華小是否必定存在政治因素,張耀漢說,多少肯定會有政治因素,“事實上,政黨是華小處理增遷事宜的管道之一,透過政治人物就會事半功倍。”
謝立意:存政治因素
“遷建校多在選前獲批”
教總主席謝立意受訪時也毫不避諱地說,增遷華小課題存在很大的政治因素,因為無論是申請搬遷或興建華小,皆沒有公開的申請條件與標準,而且過去的數據顯示,許多增遷華小計劃都在大選前宣佈。
董教總的統計顯示,政府在1999至2008年間一共批准16所新華小和75所搬遷華小,其中12所新華小和42所搬遷華小是在大選前宣佈批准。2017年10月政府一口氣宣佈批准10所新華小,隔年5月便是全國大選。
謝立意說:“宣佈批准是一回事,要用多少年建成又是另一個問題。很多時候,可能在這屆大選宣佈,到下屆大選都還沒有建成。”
他說,在搬遷華小方面,由於政府未制度化撥款,使想要搬遷的學校不得不考慮經費問題。“有些學校擔心,即使申請獲得批准,我要去哪裡找錢?”
無論如何,一些搬遷華小的計劃在近幾年取得較大的進展,當中有的政府資助華小搬遷後改成政府華小,因此搬遷經費由政府負責,有的則獲發展商全資承擔,以便該住宅區內擁有華小的便利。
陳大錦:人口外遷 學生人數跌
近距離建6校 皆成微小
基於歷史因素和時代變遷,有些地區在短距離內有好幾所華小,而且都是學生人數少於150人的微型學校。
董總主席陳大錦以柔佛笨珍拉律為例指出,當地有許多歷史悠久的學校,過去因交通不便,而在近距離內有多所學校,但是後來大量人口往外遷移,如到新山或新加坡發展,學生人數也隨之減少。
創辦於1921年的樂育學校最初在文律胡申街租店屋一間做為校舍,後來學生人數逐漸增加,當地僑領商討建校,也獲當地人慷慨解囊,興建一所可容納300人的校舍。
由於當地交通不便,住在山芭裡的學生未能到樂育學校就讀,因此當地人便在附近設立6所分校。當時總校和6所分校的學生人數合計逾500人。
隨著人口遷移,教育部截至2021年10月的數據顯示,樂育總校有148名學生,一校90人、二校21人、三校26人、四校20人、六校38人,五校目前不在記錄當中。
詢及華教團體是否有討論過解決方案,他說,當地人對學校還是有情意結,無論是搬遷或合併,都必須獲得所有董事部的同意。
陳大錦也是柔佛董聯會主席。他表示將繼續跟進已不在記錄中的樂育五校,若準證還在,希望能遷至學生人口密集的地區,如新山。
“因為柔州有近80%的學生集中在20%的學校,因此若能將微型小學搬遷至有需要的地方,便有助舒緩此情況。”
人口老化城市
也面對沒學生來源問題
除了鄉村地區出現微型學校,一些人口老化的城市地區,實際上也有華小面對沒有學生來源的問題。當中最顯著的例子,便是吉隆坡的精武華小、南開華小和闢智華小。
資料顯示,精武華小2021年共有104名學生,學生人數在10年間減少了80%;闢智華小2021年有124名學生,10年減幅為36%;南開華小2021年有160名學生,比10年前少4%。
陳大錦說,此現象與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有著密切的關係。過去許多人在城市工作,也在居住於城市,但是隨著吉隆坡的發展,如今雖然許多人仍在市中心工作,但是大多已不居住在市中心,而是搬到外圍的住宅區。
此外,華裔生育率下降、年輕人遲婚、私立與國際學校的競爭,也是促使華小萎縮的因素。
預告:
基於華淡小在大馬的發展歷史,華印社會對各自源流的學校有著相似的情意結,但是印裔人口比華裔低,而且只有不到一半的印裔家長把孩子送入淡小,使微型淡小面對更大的挑戰。
相關文章:
● 微型小學(第一篇):概況 學生人數低至1人 最多150人 逾3千微小 關或留?
● 微型小學(第二篇):學生少 想遷校 又煩錢…… 華小“一間不能少”挑戰大
● 微型小學(第三篇):“內需”不大 又吸引不到異族生 印裔捍衛淡小 難度高
● 微型小學(第四篇):微型國小沒去留問題 華印社會被不公情緒籠罩
● 微型小學(完結篇)解決方案:憂準證無法保留 “合併”“關閉”是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