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星洲人

|

VIP文

|
发布: 6:35pm 22/12/2021

华小

微型小学

VIP独享

华小

微型小学

VIP独享

微型小学(第二篇):学生少 想迁校 又烦钱…… 华小“一间不能少”挑战大

基于在大马建立华校的艰难,华社喊出“一间都不能少”的口号,无论是教育部的华裔代表,还是华教团体领袖、学校董事长和校长,大家都不希望学校的命运终结在自己手上,因为这将使他们背负上“民族罪人”的污名。

报道:练珊恩

呀吃18哩中华华小原本的学生来源是学校对面的18英里新村,但是当该新村搬迁至14英里后,学校便失去华裔学生来源。(何正圣摄)
∕第二篇/

基于在大马建立华校的艰难,华社喊出“一间都不能少”的口号,无论是教育部的华裔代表,还是华教团体领袖、学校董事长和校长,大家都不希望学校的命运终结在自己手上,因为这将使他们背负上“民族罪人”的污名。

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生根逾百年,马来亚半岛就有907所华小建于独立之前。然而,在这64年间,各地人口对华小的需求早已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迁移产生变化,但是华校在根据人口需求做出应对上,却面对诸多挑战。

当地社群想要保住学校,却难敌人口迁移和华裔生育率下降的事实,有的被迫靠非华裔生继续生存,有的则希望搬迁,却又面对申请程序和经费上的重重难关……

雪呀吃18哩中华华小
全非华裔生 学习不理想

位于雪兰莪呀吃18哩的中华华小,创立于30年代,一开始以私塾方式授课,后来征得私人土地,于1956年正式完成校舍兴建。这所曾经拥有上百名学生的学校,如今只有39名巫裔和5名原住民,共44人皆是非华裔生。

呀吃18哩中华华小校舍在1956年竣工。(何正圣摄)

值得庆幸的是,呀吃18哩中华华小搬迁至班丹福全山庄的迁校计划,终于在2021年3月26日举行动土礼。

呀吃18哩中华华小董事长张耀汉受访时感叹,这一路走来并不容易,该校从筹划搬迁至今已超过20年,当时他还是该校的家教协会主席,如今已担任董事长达16年。

他说,呀吃18哩中华华小原本的学生来源是学校对面的18英里新村,当新村搬迁至14英里后,学校便失去华裔学生来源。

呀吃18哩中华华小不仅是微型学校,也是全非华裔学生的华小。(图由校方提供)

“反而是学校附近的友族家长将孩子送来就读,我们这里从6年前就已没有华裔新生,唯一的华裔生去年毕业后,便是100%非华裔生。”

2020年接任校长职的陈淑慧说,她初来报到时,便看见学校四周都贴上了“多讲华语”的标签,后来才了解到这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华语水平所举办的运动。

陈淑慧说,该校老师在阅读角落放了许多简单和生动有趣的中文图书与漫画,希望提高学生对中文的认识与兴趣。(何正圣摄)
双语授课 须依学生程度调整

她说,华小是以华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然而该校的友族学生在进入华小前完全没有华文基础,在校没有华裔同学能与他们以华语交流,在家父母更是对华语文一窍不通,因此即便教师以双语授课,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仍不理想。

“所以老师在进行课堂评估时,会根据学生的程度调整。我们不能用一般华小的程度来评估,那样他们肯定会不及格,信心也会大受打击。”

呀吃18哩中华华小到处可见“多讲华语”的标语。(何正圣摄)

为了提升学生的华文水平,陈淑慧在校园的阅读角落,放置了许多幼儿园水平的中文图书和生动有趣的漫画,同时也拟定“一起学华语”和“一人一本中文书”等运动。

师长在校园范围内设置阅读角落,让学生从漫画和简单书籍开始爱上阅读。(何正圣摄)

她认为,若学校拥有稳定的华裔学生来源,要继续留在原址实际上不成问题。只是全非华裔生的困境,使整体学习环境不健康,学生学习成效欠佳,教师也很吃力。

张耀汉说,呀吃18哩中华华小从筹划搬迁至今已超过20年。(何正圣摄)
张耀汉:等了20年终获迁校
“难关重重 没想过放弃”

呀吃18哩中华华小的搬迁计划一跑就是约20年,面对重重难关,学校是否想过放弃?听到此问题,董事长张耀汉毫不犹豫地说:“从未想过,这是不可能的。”

“前辈千辛万苦,出钱出力建起来的学校,现在如果在我们手上关闭,我们会愧对先贤,所以必须坚持下去,直到顺利搬迁,能够发扬光大,才会安心。”

呀吃18哩中华华小一班平均有7名学生。(图由校方提供)

他说,当18英里新村搬迁至14英里时,学校董事部实际上已料到终有一日,学校会面对没有华裔学生来源的问题,因此当时已着手筹办搬迁。

直到2006年,时任班登区国会议员翁诗杰献议中华华小迁至该区,以应付日后之需。2008年大选年,时任教育部长希山慕丁宣布批准7所新华小及搬迁18所华小,包括该校。

2008至2010年,学校董事部多次与雪州教育局跟进迁校事宜,堪称一步一门槛,其中以“校地只属国小”与“迁校须获全体家长同意”的官员说词为甚……而这只是开端,过程仍有许多挑战,直到2021年才顺利动土。

询及搬迁与兴建华小是否必定存在政治因素,张耀汉说,多少肯定会有政治因素,“事实上,政党是华小处理增迁事宜的管道之一,透过政治人物就会事半功倍。”

谢立意说,由于政府没有制度化拨款给进行搬迁计划的学校,使一些学校即便想要搬迁,也面对经费挑战。(黄志汉摄)
谢立意:存政治因素
“迁建校多在选前获批”

教总主席谢立意受访时也毫不避讳地说,增迁华小课题存在很大的政治因素,因为无论是申请搬迁或兴建华小,皆没有公开的申请条件与标准,而且过去的数据显示,许多增迁华小计划都在大选前宣布。

董教总的统计显示,政府在1999至2008年间一共批准16所新华小和75所搬迁华小,其中12所新华小和42所搬迁华小是在大选前宣布批准。2017年10月政府一口气宣布批准10所新华小,隔年5月便是全国大选。

谢立意说:“宣布批准是一回事,要用多少年建成又是另一个问题。很多时候,可能在这届大选宣布,到下届大选都还没有建成。”

他说,在搬迁华小方面,由于政府未制度化拨款,使想要搬迁的学校不得不考虑经费问题。“有些学校担心,即使申请获得批准,我要去哪里找钱?”

无论如何,一些搬迁华小的计划在近几年取得较大的进展,当中有的政府资助华小搬迁后改成政府华小,因此搬迁经费由政府负责,有的则获发展商全资承担,以便该住宅区内拥有华小的便利。

陈大锦说,柔佛有近80%的学生集中在20%的学校,因此若能将微型小学搬迁至有需要的地方,便有助舒缓一些学校学生拥挤的情况。(档案照)
陈大锦:人口外迁 学生人数跌
近距离建6校 皆成微小

基于历史因素和时代变迁,有些地区在短距离内有好几所华小,而且都是学生人数少于150人的微型学校。

董总主席陈大锦以柔佛笨珍拉律为例指出,当地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学校,过去因交通不便,而在近距离内有多所学校,但是后来大量人口往外迁移,如到新山或新加坡发展,学生人数也随之减少。

创办于1921年的乐育学校最初在文律胡申街租店屋一间做为校舍,后来学生人数逐渐增加,当地侨领商讨建校,也获当地人慷慨解囊,兴建一所可容纳300人的校舍。

由于当地交通不便,住在山芭里的学生未能到乐育学校就读,因此当地人便在附近设立6所分校。当时总校和6所分校的学生人数合计逾500人。

随着人口迁移,教育部截至2021年10月的数据显示,乐育总校有148名学生,一校90人、二校21人、三校26人、四校20人、六校38人,五校目前不在记录当中。

询及华教团体是否有讨论过解决方案,他说,当地人对学校还是有情意结,无论是搬迁或合并,都必须获得所有董事部的同意。

陈大锦也是柔佛董联会主席。他表示将继续跟进已不在记录中的乐育五校,若准证还在,希望能迁至学生人口密集的地区,如新山。

“因为柔州有近80%的学生集中在20%的学校,因此若能将微型小学搬迁至有需要的地方,便有助舒缓此情况。”

人口老化城市
也面对没学生来源问题

除了乡村地区出现微型学校,一些人口老化的城市地区,实际上也有华小面对没有学生来源的问题。当中最显著的例子,便是吉隆坡的精武华小、南开华小和辟智华小。

资料显示,精武华小2021年共有104名学生,学生人数在10年间减少了80%;辟智华小2021年有124名学生,10年减幅为36%;南开华小2021年有160名学生,比10年前少4%。

陈大锦说,此现象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过去许多人在城市工作,也在居住于城市,但是随着吉隆坡的发展,如今虽然许多人仍在市中心工作,但是大多已不居住在市中心,而是搬到外围的住宅区。

此外,华裔生育率下降、年轻人迟婚、私立与国际学校的竞争,也是促使华小萎缩的因素。

尽管全校学生都是非华裔,呀吃18哩中华华小校方仍在中秋节期间举办活动,让学生品尝清真月饼。(图由校方提供)
虽然呀吃18哩中华华小的学生人数少,但是师生都非常投入地参与国庆月的活动。(图由校方提供)


预告:
基于华淡小在大马的发展历史,华印社会对各自源流的学校有着相似的情意结,但是印裔人口比华裔低,而且只有不到一半的印裔家长把孩子送入淡小,使微型淡小面对更大的挑战。

相关文章:
微型小学(第一篇):概况 学生人数低至1人 最多150人 逾3千微小 关或留?
微型小学(第二篇):学生少 想迁校 又烦钱…… 华小“一间不能少”挑战大
微型小学(第三篇):“内需”不大 又吸引不到异族生 印裔捍卫淡小 难度高
微型小学(第四篇):微型国小没去留问题 华印社会被不公情绪笼罩
微型小学(完结篇)解决方案:忧准证无法保留 “合并”“关闭”是禁忌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