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至今都60多年了,我们该从分而治之的思维和伤害中走出来,从常说的“尊重”各族文化”做到“了解”各族文化,才能相互扶持,促进彼此发展,如林连玉先生所说的,让多元多姿的文化共存也共荣。
ADVERTISEMENT
日前出席林连玉传史诗舞剧《落地生根》的首映礼。虽然只是放映录制好的舞剧,而非现场实景的表演,仍令人心生感动。
我对林连玉先生的生平故事并非十分熟悉,也不是独中生,甚至在表演的开始至中后段,我都带着“如果我国从独立开始就执行单源流教育,各族人民现在是不是就会更团结、更发展?”这样摇摆不定的疑问。
后来让我感动至盈眶的是,舞剧播放了一小段林连玉先生以前致词的片段,他说:“我们要捍卫多元多姿,各族文化共存共荣”。这让我心头一震:“原来那么多年前我们就开始了和今天一样的追求,至今仍未达成这个愿望”,也让我回到“是啊,为什么要质疑多元是否破坏团结呢?”
其实若粗略地看各政党的政治与斗争理念,或各团体所提出和争取的诉求,以及各族人民在各类活动上所表达对国家的期望,实际上都离不开希望多元种族能和平共处,多元文化能获得尊重。
然而,若仔细聆听与观察,大家对“希望国家能持续保有多元”的理解却不尽相同。就教育而言,有者认为在单源流教育下,让各族仍有学习母语的机会,就已足够多元了;有者则认为“多元”应要让各源流教育都获得公平的发展空间,以便母语与各族文化得以流传和发展。
前者是让多元文化得以“共存”,后者则是希望“共存”之余,还能“共荣”,因此社会在种族与宗教课题上不断拉扯,大家似乎都害怕一个种族文化愈繁荣发展,就会侵蚀另一个种族文化的发展空间,因而无法“共”荣。
然而,在各族文化之上的,还有马来西亚文化,而国家语言在支持各族文化组成马来西亚文化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即作为多源流教育或多元社会分支之间的桥梁。只有当一个民族跨越到另一个民族之间的桥梁足够稳固,才能让文化流通,让想法互通。
一名经常出席各族活动与交流会的学者跟我说:“当你的国语说得不好时,其他人(当然尤其是马来同胞)压根就不想听你要表达什么。”我对此也有同感,所以总是在练习改进,同时也认为各源流小学在废除UPSR和淡化应试教育后,应划分更多时间让小学生有更多与他族接触与交流的机会,也培养对国语的亲切感。
马来社会有时会有害怕华人太厉害,抢走所有机会的情绪,华校则有时害怕华教特征变质,对他族学生入学或校长就职有少许防御心态,而印裔社会和教育的福利有时则容易被忽略而逐渐式微。
在马来人口比例越来越大,华印和少数民族人口越来越小,也越来越多流失的事实背景下,我们不能固守和等待少数民族的教育与文化逐渐弱化,再慢慢地“自然死亡”。
独立至今都60多年了,我们该从分而治之的思维和伤害中走出来,从常说的“尊重”各族文化”做到“了解”各族文化,才能相互扶持,促进彼此发展,如林连玉先生所说的,让多元多姿的文化共存也共荣。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教师本来就应该是有教无类的,如今却居然持着种族角度,去看待原本只是一个简单的“学习不佳”课题,因此教育部对此必须坚定地采取严肃的处理措施,才能够起到严肃的警示作用。
在马来西亚这样一个多元种族的国家,各种族间能够相互谅解包容地生活在一起,是一件弥足珍贵的事,因此我们不允任何人破坏这个美好的氛围。
日前有一名教师因辱骂学生“不懂国语回中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愤慨。但我们很欣慰见到教育部长法丽娜对此事件的明确表态,她强调教育部对学校内任何形式的种族歧视行为绝不妥协,并将依据调查结果采取严肃的行动。
法丽娜的这一态度值得赞赏,因为此举不仅严肃传达出了教育部门对种族平等的坚决立场,也传达出在这个多元种族的国家,政府对任何的种族歧视事件,无论大小都绝不容忍。
我们见到法丽娜在回应中,三次强调“绝不妥协”,显然是在表达教育部对于此类事件的零容忍态度。
我们都知道种族平等是我们社会的重要基础。任何种族歧视行为都必须受到严格审视和惩处,更何况此次事件涉及的是一名教师。
孔子说教育应该是“有教无类”,更说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要“因材施教”。换成现在的语言便是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必须要无差别地对待所有的学生,不应该有任何形式的歧视。
老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和引导者,尤其应该以身作则,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遗憾的是此次事件中的教师,不仅没有展现出应有的专业素养,还将学生的学习困难与种族背景挂钩,进行侮辱性言论的指责。这样的行为不仅伤害了学生,严正而言,更是破坏了教育应有的公平性与尊重。
我们庆幸能够秉持中立和客观者仍占多数,这位教师的行为随即引起了学校方面的重视,并被召见要求其道歉。
然而,尽管教师已经承认错误,但教育部的态度依然至关重要。
对于这类事件,教育部必须通过制度上的惩戒,才能在根本上防止这种现象蔓延。因为种族歧视不仅违背了社会公义,也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和谐。
更何况教师本来就应该是有教无类的,如今却居然持着种族角度,去看待原本只是一个简单的“学习不佳”课题,因此教育部对此必须坚定地采取严肃的处理措施,才能够起到严肃的警示作用。
无论如何,我们对法丽娜在此次事件中的强硬态度感到骄傲,她在捍卫我国种族平等这一底线的同时,亦展现了教育部维护社会公正与教育公平的决心。她的“绝不妥协”不仅是对这起事件的回应,也是对未来类似问题的警告。
在多元种族的社会中,种族歧视的“苗儿”必须从源头根除,需知星星之火足以燎原,唯有防微杜渐将之扼杀于摇篮之中,才能保障我国这得来不易的种族和谐。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