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微型小學常見的方案是關閉、合併、搬遷和維持。在這當中,“合併”與“關閉”被喻為是華、印社會禁談的課題,“搬遷”需要面對校地和經費問題,而“維持”的挑戰是必須尋找學生來源。
報道:練珊恩
解決微型小學常見的方案是關閉、合併、搬遷和維持。在這當中,“合併”與“關閉”被喻為是華、印社會禁談的課題,“搬遷”需要面對校地和經費問題,而“維持”的挑戰是必須尋找學生來源。
華印社會拒絕“關閉”與“合併”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在大馬興辦母語教育並非易事,而政府至今未依據人口需求興建華淡小,在校地和撥款上也未給予和國小相同待遇。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更何況,若合併後所涉及的學校準證無法保留,那麼合併與關閉實際上沒有分別。基於種種因素,教育部在處理國小和華淡小的微型學校課題上,並無統一方案。
華印社會除了認為“辛苦一點無所謂,搬遷或維持是最佳方案”之外,也從未把溝通大門關上。他們呼籲教育部開啟對話,尋找共識。對此,教育部副部長拿督馬漢順在接受星洲日報訪問時,捎來了好消息。
馬漢順:聯合華教團體
設“微小委會”爭權益
教育部副部長拿督馬漢順宣佈,他將聯合各華教團體成立“微型華小委員會”,同時也將推動和堅持教育部必須明文規定,若合併微型華小,所涉及的學校準證將被保留。
他說,此聯合各華教團體成立的委員會將收集各別微型華小詳細的資料,並提出符合有關學校董事部和當地居民意願的方案。
“我會去設立這個委員會,然後定期開會討論,已在籌劃當中。這不是簡單的任務,微型華小遍佈全國各州,每所學校的情況都不同,華教團體在各州的分會,肯定可以協助。”
他指出,此委員會不包括教育部的官員,但是他本身將成為委員會和教育部的“橋樑”,讓兩方面的溝通同時進行。
“我們不是等到收集完資料再拿到教育部內去討論,而是同時進行。也就是說,當收集資料到某個階段時,有需要就可以跟官員即時溝通,我會作為橋樑、協調的角色。”
至於董教總呼籲教育部效仿過去為了解決師資問題而成立圓桌會議的建議,馬漢順說,在微型小學的課題上,即便沒有圓桌會議,也能透過即將成立的委員會展開許多工作。
他解釋,過去在拿督斯里魏家祥擔任教育部副部長的年代,教育部是為了解決當時嚴峻的師資問題,而透過內閣成立了圓桌會議。由於該圓桌會議被內閣賦予權力,因此能非常有效地解決問題。
“當時是因為師資出現約4000人短缺,為了解決危機,所以成立圓桌會議,但是現在微型學校還不至於那麼迫切,所以重要的是未雨綢繆,不要等問題變成危機。”
無論是合併、關閉、搬遷或維持微型學校,他說,教育部最希望落實的,是最適合當地情況的方案。
微小若合併 須保留準證
未來有需要的地方可使用
提及合併微型華小時,馬漢順說,他將推動教育部明文規定,所涉及的學校準證必須獲得保留,以便將來能在有需要的地方使用。
“這是底線,也是我將堅持和推動的事。”
他說,教育部在處理微型國小時,一般會採取合併學校的模式,併為合併後學校離住家更遠的學生提供交通津貼。國小的家長普遍上都能接受,但是華淡小卻截然不同。
合併國小的阻力較小,還有另一個主要原因,那就是國小獲得政府更全面的照顧。馬漢順坦承:“國小的情況不同,我們都知道,國小能在有需要的情況下興建。”
瞭解華社對華小的情意結
對華淡小來說,先賢辛苦興建學校,爭取母語教育的權利,因此一間都不能少。許多華小校名也有特殊含義,並非如國小或淡小可能取自街道或園丘的名字,因此華小提及合併,保留哪所學校的校名也會引起爭議。
他表示瞭解華社對華小的情意結,尤其他也來自新村,學校往往是祖輩設立保留至今,所以即便學生非常少,甚至漸漸沒有學生了,大家還是把學校當作社區的資產。
“也有一些人擔心,學校沒有學生而自然關閉後,很難說將來該社區突然又再發展起來,有了(學校)的需求呢?實際上真的有這樣的例子。”
他舉例砂拉越峇哥中華公學,2010年因缺乏學生來源而被迫停辦,但是在2018年5月全國大選前夕,獲得遷校批文。
然而,在遷校的過程中,該校董事部才發現學校準證的教師配額早在2013年已被“靜悄悄”地挪到另一所學校。
所幸後來找到另一所即將關閉的學校,獲准使用該校準證的教師配額後,才順利在2020年5月正式完成搬遷到三馬拉漢新址。
這是“自然死亡”又獲得搬遷“重生”的例子。
董教總:不敢貿然接受合併建議
無論學校因沒有生源而自然關閉,或是將兩所或以上的學校合併,董總和教總主席受訪時皆表示,教育部沒有明確說將如何處理學校準證。
這也導致一些董事部儘管不排斥合併學校,卻不敢貿貿然接受合併獻議。若教育部能明文規定保留合併學校的準證,該所暫時不運作的學校,未來就有可能在需要的地方重生。
謝立意:費用自己籌
遷校反映不公平政策
在搬遷方案方面,教總主席謝立意說,搬遷學校恰恰反映出政府不公平和不合理的教育政策。
“為何華小必須千辛萬苦,甚至跨州跨縣,以遷校的方式換取在華裔人口密集的地方建華小,而且費用是要我們自己籌款,但是國小卻不需要?”
他說,無論國小還是華淡小,大家都在同一個國家裡,若各源流都能在有需求的地方獲得批准興建,那麼想必大家也能同意關閉或合併面對生源問題的學校。
“和國小一樣,應該開就開,應該關就關,這樣我們絕對同意,可是現在(華淡小)關了就開不到,所以關一間,少一間。這是不公平、不合理的。如果是相同的政策,就可能可以真的解決微型學校的問題。”
他說,即便如今教育部將搬遷微型華小作為解決方案,但是華社依然沒有獲得政府制度化撥地和撥款,因此許多搬遷計劃面對重重挑戰,很多時候也須靠政治力量去爭取。
他認為,華社對關閉或合併華小那麼敏感,主要是因為華社要求增建華小的意願沒有獲得政府的尊重,因為有些地區確實還需要華小。
馬漢順:平均一所390學生
華小數量非常足夠
馬漢順說,全國華小的數量實際上已非常足夠,除非未來華小學生人口突然暴增,因為若以目前的1301所華小,除以50萬7177名華小學生總數,平均一所華小是390名學生。
“問題只是在於分配不均,小的學校可以低至10人以下,大型的則可以到二三千人。”
“實際上我們看到政府也允許我們興建新華小,從數據上,從1999年到今天,推動了29所新華小計劃。”
他說,在華小數量足夠的前提下,教育部近年常用以處理微型華小的方案便是搬遷。
他認為,國小在不需要時關閉,有需求時興建的做法,實際上和搬遷華小,或合併但保留準證以供未來需要時使用的做法,只是名義上的不同,實際上並沒有太大的差異。
“所以我一直儘量讓他們(官員)接受我的看法,能否也允許(華淡小)和國小一樣,在有需要時興建。但是問題是,要如何定義‘需要’?
“如果我們可以協助使這個(過程)更容易,那麼其實對大家都更好,意味著華社不必再擔憂,萬一關了,你不給我再開怎麼辦。
“因此,我同意‘合併但保留準證’。在我的認知內,教育部沒有明文規定,但是我認為一定要堅持,我會去推動。”
華小學生人數顯著下滑
馬漢順也說,華小學生人數逐年下滑的數據頗為顯著,在2010至2021年間就減少了逾9萬名學生。
“華小有那麼多優點,注重成績、紀律、肩負民族傳承的使命,有那麼強的優勢,但是學生人數一直在下滑,而且幅度那麼塊,原因是多方面的。”
他認為,除了生育率、經濟活動的改變,華小也面對私立和國際學校的競爭,因此必須嚴正看待問題,想辦法克服,以加強素質。
相關文章:
● 微型小學(第一篇):概況 學生人數低至1人 最多150人 逾3千微小 關或留?
● 微型小學(第二篇):學生少 想遷校 又煩錢…… 華小“一間不能少”挑戰大
● 微型小學(第三篇):“內需”不大 又吸引不到異族生 印裔捍衛淡小 難度高
● 微型小學(第四篇):微型國小沒去留問題 華印社會被不公情緒籠罩
● 微型小學(完結篇)解決方案:憂準證無法保留 “合併”“關閉”是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