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語教育在馬來西亞的發展歷史,使華印裔社會對各自源流的學校有著非常相似的情意結,因此在關閉和合並學校的課題上,這兩個族群皆表現出非常堅決的態度。
報道:練珊恩
母語教育在馬來西亞的發展歷史,使華印裔社會對各自源流的學校有著非常相似的情意結,因此在關閉和合並學校的課題上,這兩個族群皆表現出非常堅決的態度。
然而,淡小與華小的處境又不盡相同,大馬華裔人口比率約22%,印裔人口則是7%。董教總指出,有超過90%的華裔家庭選擇將孩子送到華小就讀,但是根據淡米爾基金會,只有46%的印裔家庭選擇淡小。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除了對各自源流學校支持力度不同,數據顯示,華小在2020年有近20%的非華裔生,但是淡小卻鮮少有非印裔生就讀。
當“內需”不大,又吸引不到異族學生,再加上國家經濟發展和人口遷移等因素,印裔在捍衛母語學校時,面對更大的挑戰。
蘇巴:捍衛學校數量
“可遷校 不可關閉”
教育部截至2020年6月30日的數據顯示,在三大源流的學校當中,淡小最多微型學校,即學生人數低於150人的學校,而學生人數低至30人,甚至是10人以下的情況,淡小也同樣居首。
在全國527所淡小中,多達70%或367所學校屬於微型(國小36%;華小46%)。學生人數介於10至29人的淡小佔19.2%(國小2.7%,華小6.1%),0至9人的則有4.6%(國小0.2%,華小0.8%)。
馬來西亞淡米爾基金會副主席蘇巴受訪時說,高達70%的學校屬於微型是個嚴重的問題,主因是淡小過去多設立於園丘,但是印裔社會如今已不再依賴園丘經濟,並搬到市中心或城市工作與生活。
拒與華小合併建議
他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森州和柔州等部分州屬的微型淡小近年曾收到教育部要合併學校的建議,但是和華小一樣,所有淡小都拒絕合併。
“對我們來說,學校是屬於社會的,就和廟宇一樣。我們要維持學校的數量,不應該關閉,但是可以搬遷到印裔人口多的地區。”
除了和華社一樣極力捍衛學校數量,蘇巴說,印裔社會也認為,若淡小數量變少,印裔校長的人數也會隨之減少。
“這是社會的情緒,因此強烈反對合並,搬遷倒是可以。”
他促請教育部展開研究,以收集和了解527所微型淡小的情況,並讓利益相關者參與討論,再製定出可行的解決方案。
促政府擬未來方向計劃
他認同一些地區的學校已不再具備潛力,如吉打華玲縣的瓜拉吉底(Kuala Ketil),在短距離內有約8所淡小,幾乎每所都是微型學校。
“政府應該介入,展開研究。儘管教育部曾提出未來方向計劃,但是與利益相關者的交流是零。”
“若搬遷 學校就沒了” 馬魯塔姆都:堅持留守園坵
和華社一樣,儘管教育組織的代表認為社會應該接受微型學校從需求不大的地方,搬遷到需求量高的地區,舒緩當地擁擠學校的情況,但是有些學校董事堅持學校應該繼續留在原址,服務當地社群。
雪邦Ladang Bute淡小董事長馬魯塔姆都說,該校2014年曾接獲轉移學校準證至雙溪比力的獻議,但是被該校拒絕,因為他始終認為,Ladang Bute淡小應該留在Ladang Bute。
“如果準證轉移到雙溪比力,這裡就沒有學校了。若他們有需求,可以嘗試申請新的準證。”
他解釋這麼做是為了不想重蹈覆轍。“附近曾有個名為Lothian Dalam的園丘,當時興建KLIA時,所有園丘員工都遷到沙叻丁宜新鎮,該園丘內的學校便關閉了。
“後來當地人興建學校,想要使用Lothian Dalam學校的準證,遭到教育部拒絕,表示準證已沒有了。我們已經失去那所學校,不想再失去這所學校。”
馬魯塔:對未來抱希望 提供各類津貼招生
缺乏學生來源,又想將學校保留於原址,無論是微型淡小或微型華小,學校董事部往往會竭盡所能,提供各類福利與津貼吸引學生。
在Ladang Bute淡小擔任董事長達9年的馬魯塔說,該校始於1920年,由園丘僱主管理,園丘工人執教,直到1958年,才轉為由教育部管轄,擁有教育部培訓的教師。
“當時學校有約90人,附近的小鎮、園丘和甘榜的家庭都把孩子送到這裡。1994年吉隆坡國際機場(KLIA)開始興建,園丘工人遷移到沙叻丁宜小鎮,Lothian Dalam和Lothian Luar園丘關閉,學生便開始減少。”
Ladang Bute淡小2018年有22名學生,2019年18名,2020年13名,今年則有18名。“去年3名六年級生畢業後,今年原本只有10人,但是我們推出招生計劃,成功吸引了8名新生。”
這8名新生不止是一年級生,還包括了二至六年級生,他們原本在附近約200人的學校就讀;而所謂的“招生計劃”,除了是擴大宣傳,也為學生提供校服、書包和交通津貼。
馬魯塔說:“我們願意提供一切我們能給的。”
令人鼓舞的是,該校在今年的行動管制令期間,學生人數再添7人,即總共25人。
馬魯塔說,該校曾向教育部申請從園丘遷至大路旁,但是遭到拒絕,當局表示除非校方能證明可以擁有足夠的學生人數。
發展計劃有望增學生來源
於是,Ladang Bute淡小在原址保留至今,校方只能透過提供各類津貼吸引學生。儘管這非長遠之計,但是馬魯塔對當地的未來發展始終抱有希望。
他說,該校土地如今屬於雲頂集團,土地用途已從種植轉換為房屋。若將來發展成住宅區,便有望增加學生來源。
“附近森那美公司的土地也有發展計劃,據聞雪州政府也會發展附近的大道系統。只要這些計劃落實,我們就有希望。”
華小堅持董事部主權 淡小可接受轉“政府學校”
華裔和印裔的教育組織在提及搬遷學校的困難時,皆表示土地和經費是最大的難題,然而,對於是否接受學校從“政府資助學校”轉為“政府學校”,華印教育人士持不同態度。
部分華教人士認為應該維持政府資助學校的狀態,而印裔普遍上不反對政府資助學校轉為政府學校。
這是因為若學校屬於“政府資助學校”,那麼土地便屬於學校董事部,也必須負責購買土地、地稅和搬遷的費用;若是“政府學校”,即土地屬於政府,那麼所有開銷也由政府承擔,惟董事部不再擁有校地和學校主權。
董總主席陳大錦受訪時,對此堅決說“不”,因為董事部是保管學校的主權,此權利也受到教育法令的保障,“學校董事部必須存在。”
他舉例搬遷至柔佛巴西古當馬賽城的新廊華小,曾接獲將學校轉為政府學校的建議,以豁免逾百萬令吉地稅,但是董事部選擇維持政府資助學校的狀態,以保有董事部主權。
他也說起當霹靂州的微型華小接獲合併獻議時,董事部第一時間拒絕,才得以保住學校。在政府資助華小,合併或搬遷都必須獲得全數董事部同意。
購地經費現實問題
實際上,也有華小同意從政府資助學校轉為政府學校,但是這種情況在淡小的搬遷計劃上更為常見。
蘇巴說,印裔不反對學校轉為政府學校,因為迴歸現實,學校搬遷需要購買土地,若董事部沒有能力,又無法從社會籌足款項,便只能冀望政府購買,並負責所有搬遷費用,或撥款讓董事部處理搬遷事宜。
蘇巴:讓孩子念淡小 學前教育班發揮作用
蘇巴認為,除了搬遷,再發展計劃也能協助解決微型淡小的問題,尤其是提升破舊淡小的設施與設備、發展成寄宿學校或體育學校,以及設立學前教育班。
他說,目前只有約46%印裔家庭將孩子送到淡小就讀,原因包括許多淡小缺乏設備、環境不益於素質教育,以及淡小的地點不符合父母的需求等。
他說,除了需要政府撥款改善設施、提升教育素質和學校競爭力外,設立學前教育班也能發揮一定的作用,因為更多父母願意將孩子送入母語學前教育班。
“我們已設立了23所學前教育班,證實是有幫助的。學前教育班的學生很大可能會在同樣的學校繼續上小學。”
他說,雖然各族群,包括印裔的生育率都呈下降趨勢,但是他相信社會對淡小仍有需求,城市地區實際上也有學生人數過多的淡小。
預告:
由於國小獲得政府制度化的管理,不面對供不應求的困境,因此合併或關閉微型學校對巫裔社會來說不是個“問題”,也不存在搬遷的需要。儘管如此,國小仍有2086所微型學校。
相關文章:
● 微型小學(第一篇):概況 學生人數低至1人 最多150人 逾3千微小 關或留?
● 微型小學(第二篇):學生少 想遷校 又煩錢…… 華小“一間不能少”挑戰大
● 微型小學(第三篇):“內需”不大 又吸引不到異族生 印裔捍衛淡小 難度高
● 微型小學(第四篇):微型國小沒去留問題 華印社會被不公情緒籠罩
● 微型小學(完結篇)解決方案:憂準證無法保留 “合併”“關閉”是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