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我慢慢知道自己是怎樣漸漸喜歡馬六甲,愛上檳城,眷戀任何在小鎮停留的時光的。只因當地有一些古舊的建築物、老東西,讓我想先好好看看,再學習如何把它們記進腦海裡,刻錄在心上,甚至試著將之寫出來。成了“居鑾2.0”、“玉射我的家”、“日出希望”和“居鑾河邊巴剎”臉書專頁的基石,讓在地人慢慢發現當地建築的獨一無二,進而有些迴響。
那是在報紙上讀到古蹟修復兼建築師陳耀威先生的訪談(往後則是凡是他的文章及訪問都要仔細閱讀和了解)的影響。即便當下還不太知道他說的那些建築學、美學、民俗等詞彙與術語,卻深深被吸引,覺得有機會便要到相關地方或建築物參訪。
ADVERTISEMENT
所以,我先去他與同仁們創設的“清荷人文空間”逛逛,在那裡買下一本他與同仁合著的《世紀末戀念檳城》和一件“在地化”T-恤,藉此多知道他們到底在檳城做些什麼。
他在書中寫道:“我只能選擇最日常生活的人群及未來將改變或消失的景物,尤其是舊市區作為記錄對象。”
言下之意是指,我們如不把握時間運用各種媒介記錄舊社區的種種,“發展”這頭巨獸必然很快地吞噬掉這一切。多年以後,現實證明,檳城的不少建築或老社區被所謂的發展淹沒,成了很多人心中的痛。
悄悄在許多人心裡留痕
然後,再去參訪本頭公巷福德正祠和邱公司,我發現自己是以朝聖的心情前往那裡。即便因師傅們在忙著維修而無法很好地參觀,可單是看著他們如何修復,已可增加知識,從中獲益。因此不算白走一趟,反計劃著待所有的修復工程結束,再好好地回來參訪。
這段旅程結束後,我陸續讀李乾朗教授的傳統建築修復的文章、漢寶德先生的《東西建築十講》等書籍,聆聽建築師姚仁祿和姚仁喜先生等談建築,就為了比較理解一座建築物各種設計背後隱藏的道理及風格,所代表的文化藝術意義等,不至於毫無所知。
如此這樣嘗試以後,我亦試著攝下加亨、居鑾、令金、玉射等地老舊店鋪的風采和記錄取得的資料。朋友們搞不清楚:何以我總是做著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我也無法說說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但知道自己不是孤獨的。遠方不就有這麼一位前輩在抓緊時間,搶救能搶救的什麼嗎?
而時間告訴我,幸好我及時拍到一些。因為隔年部分的市議會既沒徵詢業主的意見和同意,也不問問社區居民,便逐漸大揮獨裁的漆掃。他們在古樸的老建築物塗上各種顏色,宛如迪士尼樂園卻慘不忍睹,不然便是畫上與周遭不搭調的壁畫,令人感嘆……
當時間走進2021年末端,耀威先生走了。
乍聽之下,非常惋惜。可也知道他已經盡最大努力來圓滿自己的人生,他留下的影響力仍然以一種無聲的力量,悄悄在許多人心裡留痕,鼓動他們各自在自己的地方繼續努力。不外是一步一步一步,一點一點一點,就是痕跡,滴水穿石。
謝謝耀威先生。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