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發現年節後,兒孫各自回到崗位,上班的上班,上學的上學,家裡客廳剎時空蕩了;當你走在街頭,來來去去的人,不是腳步匆忙的上班族,就是依偎相擁的情侶,再不就是──外傭推著輪椅的長者……你的心思紛飛了。
無所事事,讓人不用急於奔波;無所事事是當年的渴盼。如今,真的沒有職務在身,卻讓你的腳步拖長,讓你的心思跑出許多遊蕩的念頭。
ADVERTISEMENT
童年起,我們常聽到“還不趕快去做……”“動作快一點!”“你快來不及了”或“你要多努力,不要落後”,我們捲入“努力再努力”“加油再加油”的滾桶人生。如今,儘量讓自己放空,有時還發呆一會兒,卻有點不自在。
跟蹤幸福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馬特·基林斯沃思(Matt Killingsworth)設計一款“跟蹤您的幸福”iPhone應用程式,他進行研究幸福的方法。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在65萬筆的即時記錄,年齡層從18歲到80歲,有八十多個國家,86種不同行業,從回應去了解多數人在各個時間點正在做什麼?想什麼?有幸福感嗎?
結果發現47%的人們醒著時的心思多半是遊蕩的。不論在刷牙、吃東西、走在路上、上班、見客戶、坐在客廳看電視,在臥室低頭滑手機……一個人的心思就是跳來跳去。
心思跳動遊蕩,一般而言就是“分心”現象,各位有仔細確認自己“分心”時的念頭嗎?尤其在無所事事時,腦袋裡“分心”現象更多,有的是對過去發生的事後悔懊惱;有的是對現在進行的事猶豫不決;有的是對人生下一步計劃迷茫,好!若是這樣,無所事事反倒變成心理負擔了。
“幸福導師班”成長課裡,我請學員描述“無所事事”時刻裡覺察到什麼?有的表示“我的日子在親子、夫妻、婆媳關係中團團轉,好緊張,少有無所事事的時刻”,有的說“看到孩子無所事事時,我會破口大罵,聽到他們喊無聊,我更生氣!”,有的說“家中長輩無所事事,每天閒晃,我擔心自己年長也變成閒閒一族”,有的說“我每天讓自己很忙,就是害怕自己無所事事”,可以說,從小到大的教育系統裡,我們尚未學到如何不要有內疚感的放鬆,如何活在“無所事事”的樂趣裡。
享受無所事事
曾有腦神經科學研究,提及“無所事事的放空可以提高腦的活動力”,因為“放空的品質”等同於“睡眠的品質”,只要學會“專注的”無所事事,不是東想西想,同時沒有手機,沒有行程,我們是可以享受無所事事的樂趣。
例如:靈光一閃,跑出了新奇的點子;消化了剛吸收的資訊;抽離煩悶的環境,腳步輕盈;或是有了很親密的內在對話。
不少宗教鼓勵行動中的禪修,看起來彷彿無所事事,其實靜心到每個moment,每走一步就是從腳底盤的接觸大地,到腳踁移動的輕盈,再到全身有知有覺的移動,生命在分秒之間進入放鬆和自在。
若能像佛陀一樣地走路,無需盡力就是享受走路,到此境界即已進入“心無旁騖”,全然地鬆綁。這,正是我在學習的“無所事事”。
出現小頑童
我的“無所事事”往往在晨起賴床時刻,在等巴士前,在演說前等候的時刻,等電影開演前,等朋友聚餐前……各位是否看出我的“無所事事”屬於被動時刻,彷彿迫不得已,彷彿只好如此。
近日,我正練習“專注的”無所事事,就是在街頭某一個角落,不約會,不趕路,不拿手機,望著人來人往的人群,心無旁騖地享受being的幸福感,這時往往可以發現生命內裡那個小頑童正在閒晃、玩耍、跳躍,好好玩啊!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