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文艺春秋

|
发布: 11:56am 28/12/2021

北京

散文

邱然

饮食文学

家乡

味道

北京

散文

邱然

饮食文学

家乡

味道

邱然/舌尖所及,不是他乡

作者:邱然

听妈妈说起小时候,三四岁我就会自己扯着嗓子叫东西吃。早晨上幼儿园前跟爸妈一起到面馆吃早饭,不用人招呼就可以用细嫩的小嗓跟做面的小贩叔叔喊:  “云吞面!”说起来,我们一家也算是他的老熟客,奈何我当时年龄尚小,对那位叔叔的音容笑貌一点也记不得了。后来又搬了家,再没去过那间面馆。

没去中国念书之前,一天里总有一餐会在家里吃,奶奶的厨艺是极精湛的,样式也多。 我常说他要是开间饭馆,我们家必定大赚。奶奶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她能用极简单的食材做出十分爽口的饭菜,平时煎鱼,炸红虾,炖猪蹄便不提了,连清清淡淡的炒包菜、炒芥兰、萝卜汤都能做成人间至味。奶奶是怎么做菜的:她连厨具也简单,只用一把刀,一面菜板就可以切出肉片、萝卜丝、蒜末等各形各状的东西来,但她酷爱添置新厨具。今天看上一口在她眼里完美的汤锅,明天又看上一套无瑕的菜刀。没上过学的她这会子口才竟变得一顶一的棒,说出许多确凿的理由,证明这锅这菜刀有多好。而买回家没两天,她做饭时我伸头一看,依然用的是那把旧菜刀。

ADVERTISEMENT

除了家中的一餐,我和几家小贩混得都不错,卖炒饭的阿姨、素食店爷爷、花生煎饼大叔、牛奶鱼汤老板。这几位算是看着我长大的,我打小就成了他们店里的“小老饕”。进店往里一坐,他们就会知道给我做什么吃。炒饭阿姨性情爽朗,动作都利索干净:油下锅,放下葱姜蒜,佐以鸡蛋一个,香味就跟着热油锅滋啦一下溢出来了,加隔夜的米饭、青豆玉米、香肠翻炒,淋上酱油增味,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蛋炒饭就做好了。光吃炒饭是不行的,点上一碗牛奶鱼汤相配,乳白的奶汤,新鲜的鱼,与汪曾祺先生《故乡的食物》中的一道菜竟有些相像。鱼汤滚烫,老板上菜时总是不停念叨:“烫哦,小心。”其实我早已为他让了位子,他直到放下端着的汤碗,才如释重负地笑着对我说句“妹妹慢慢吃”。有些憨直可爱。 花生煎饼大叔的风格遗世而独立,自己一个人在路边摆摊,却总把屁股对着人家。每次我要去买煎饼,总要从他的屁股后面绕过去。他做煎饼的工作台边挂一台绿色老式收音机,里边都放些邓丽君啦,周璇啦,偶尔也蹦出几首广场舞金曲。兴许美食要佐以载歌载舞的心情,他做煎饼的动作一跳一跳的,有点滑稽,他也管我叫妹妹:“妹妹要几个?”“3个。”3个其实哪里够吃呢,金黄的饼,香酥的花生碎,牛油拌着糖溶化在刚出锅的饼里。咬一口,我不知道那是如何生动的文字才能形容的幸福了。

我原本和素食店爷爷不熟。

读书的第二年暑假却接到爷爷重病的消息。爷爷走后,全家为他吃素一年,整个暑期都光顾他的素食店店长爷爷很是慈祥和蔼,年纪与我的爷爷相仿。不知怎么我也一口一个阿公的叫了起来,他也乐呵呵地接受这突然多出来的小孙。他家的东西说是极好吃倒也没有,但我还是乐意光顾。

提及到中国上学。

头一个月水土不服,吃什么吐什么,竟是学校食堂的做饭师傅拯救了我。说起来中国北边的菜色的确和我的相差甚远,我从未见过板砖一样大的馒头,每日清晨天还没亮,食堂的烟就早早升了起来,那是师傅在蒸馒头,白色的碱面馒头足斤足两,和着小米粥,配土豆茄子炖粉条下肚,现在想起是极好吃的,但当时也许是吃抻了胃,只要有东西下肚就吐得天昏地暗。一天,厨房师傅叫住我,给我端来两个金黄色圆圆的饼。师傅说,南瓜养胃,叫我多嚼几口再咽。那饼是真的香啊,神奇的是,南瓜饼下肚,肚子竟舒舒服服,从此胃口大开。

于是我与厨房师傅的友谊始于南瓜饼。我是个不折不扣的吃货,有道是“佳肴可解忧,茶酒自风流”,羁旅在外更能发扬我吃货的情怀。师傅几乎什么都会做,按照季节时令,做不同的餐点。春天吃春卷,炒几样菜,舀勺大酱卷进饼里便是美食一道。清明吃浆麦草做的青团子,绿色的浆麦草和糯米团成团子下锅一篜就能吃。立夏这天当然吃鸡蛋,水煮蛋家家都有,竟勾起些思乡的念头。夏至是要吃面的,师傅说在他老家夏至刚好收割新麦子,他给我们做许多面,地道的老北京炸酱面、泼油面、西红柿鸡蛋面,样样拿手。入秋时节粥养胃,金黄的玉米面粥、红枣粥、五谷粥。我最喜欢吃一样不知能不能算粥的东西,各类谷物,花生坚果一起打成糊,便是人间至味一道,做完早操缩进食堂里,打上一碗来,热气扑面,寒冷退散。

我更爱吃师傅做的饺子,对我这外国学生,学校还特意安排了一节文化交流课,教包饺子。师傅手把手教我:用扞面杖扞出一个圆圆的面皮,一手托着,把饺子馅放进去,另一只手捏边。也有另一种办法,饺子馅放进去后先把两头捏住,再用两只手掌托好,食指拇指两边同时一捏就成形。师傅包的饺子皮薄馅大,圆润可爱,我第一次包的饺子干瘪瘪的,还露馅,下锅就成了煮面片。吃饺子也没有什么大讲究,用醋一蘸,又是人间一至味。后来我还跟师傅学了包包子,包糖角,至今还是十分想念师傅的手艺。师傅很疼我,周末的某一道菜是我跟他说一声就能定的。每次他都笑着说:“闺女想吃什么啦!”亲亲切切的。独自在外念书,热腾腾的一日三餐最能给我一种莫名的安稳,有师傅的照料,即使吃着他乡的饭菜,身边都围绕着家的温暖。

后来回到马来西亚念高中,就再也没有见过师傅了,多年过去,每当味蕾触碰一些和他的手艺相像的食物,都不禁想起他,想起他的和蔼和疼爱。只可惜当时没有留下他的联系方式,无奈缘分也止于此。

高中离家也远,放假回家,总要去熟悉的档口饭店去见见熟人。炒饭阿姨生意做大,自己开了一家新店,可惜我的炒饭和牛奶鱼汤再不能珠联璧合。那还是不变的,阿姨每天都神清气爽,鱼汤老板还是一样憨厚可爱,花生煎饼叔叔依然背对顾客听邓丽君跳舞。素食店也装修了,我还是会到那里去叫他阿公,吃其实不合胃口的素菜。我的胃口还是老样子,他们每次都会不约而同的问我,放假啦,放几天,书念得怎样,还常常请我吃饭。我一一回答,也一一道谢,虽然要重复很多次,但我很高兴到哪都有人记挂着我。奶奶身体没有从前那样健壮,但她也会在我放假回家时,下厨为我做上几道我喜欢的饭菜,回味童年。可连月也有阴晴圆缺,人也终有一别。奶奶离开后,我曾下厨尝试做几道奶奶的家常菜来宽慰自己,拿着奶奶的锅铲,却怎么也调不出那个令人想念的味道了。物是人非,只有味蕾在替我刻画思念入骨却再也见不到的人和事,久久不忘。

舌尖上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情怀。

家乡也好,他乡也罢,他们都成为了我味蕾记忆深处最温暖的羁绊。他们知道我舌尖所爱,知道我饭量多少,这为我羁旅求学的孤独里平添了几分温柔,不可多得,且行且珍惜。

那萦绕在舌尖上的回忆,更是心尖上的牵绊。和那群可爱的人们,相逢何必曾相识呢!只道是舌尖所及,不是他乡罢!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