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業一路高歌猛進,成為了“世界工廠”,加速了這頭沉睡巨龍的甦醒。在經歷所謂的“和平崛起”後,中國數十年來一直在美國主導的全球化中扮演著功能性的邊緣角色。
2015年,中國宣佈“中國製造2025”計劃,中國的經濟轉型涉及將自身角色從“世界工廠”轉變為技術超級大國,以推動中國在機器人技術、信息技術和清潔能源等領域取得引領地位。美國認為這是對其霸權的威脅,更是中美貿易摩擦的導火線之一。
ADVERTISEMENT
2018年,美國在《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將中國認定為同俄羅斯一樣的“修正主義大國”,更點名中國的崛起是美國的繁榮和安全的“核心挑戰”。不過有學者認為,中國的最終目標始終不是當“世界一哥”。
力保共產黨強勢地位
陳倩燕:中要證明有能力推動發展
馬來西亞國際關係與策略研究所(ISIS)研究員陳倩燕表示,中國一直致力於所謂的“中國夢”或“民族復興”,讓自己變得更強大。而當前許多人對中國最大的誤解在於,北京具有重寫國際規範的野心和接管世界第一霸主地位的意圖,以及鑄造一個以不自由和獨裁主義的國際秩序。
陳倩燕上個月在大馬高等教育協會(HEYA)線上座談會上稱:“人們很容易將中美兩國對立起來,並對中國的意圖加以猜忌,尤其是在美國影響力逐漸下降的背景下。”
她認為,中國的主要目標不是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隨著中國已達到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的階段,自然能向全球投射更大的影響力,並順理成章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因此,並非中國想要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而是黨的安全是中共最重要的議程,恰恰是一個強大的國家有助於實現這一議程。
致力於維護中共合法性
自1949年以來,新中國的外交政策一直致力於維護中共的合法性,這是外交政策與國內形勢之間的一個非常複雜的聯繫。70多年前中共的崛起,加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很大程度上歸功於這種論述,即“中共是中國的救世主”。
她解釋稱,為了保持黨的強勢地位,中共需要證明自己有能力推動中國經濟增長和發展,甚至要證明中共不僅代表著中國的過去,更是國家未來的關鍵。
“這就是為什麼他們今年如此高調大肆慶祝中國建黨一百週年的原因之一。”
特朗普下臺後,許多人認為拜登會採取較為溫和及務實的態度,惟後者延續了前朝大部分對華政策,甚至重新拉攏盟友共同抗衡中國。
也是中國外交政策專家的陳倩燕預測,中國在美中競爭下不會退縮,反而將繼續增長、發展和擴張,並以自己認為合適的方式行事。
她說:“自信的北京認為美國無權在政治、經濟,甚至是站在道德制高點上要求或指點中方該如何行事。”
不想塑造敵對環境
近年來,無論是糟糕的人權記錄,還是疫情溯源爭議,每當中國遭到外界批評和質疑時,被稱為“戰狼”的新一代中國外交官們就會予以奮力反擊。
不過陳倩燕指出,中國並不想塑造一個敵對關係,而是“只想做自己”。
她表示,中共高層意識到特朗普政府帶來了不可逆轉的衝突,對中國來說這確實是一個棘手的問題。但他們不想捲入一場戰略競爭、不想搞對抗。他們想要發展,也想要減少阻力——這一切都需要一個友好的環境。
無可避免與美捲入紛爭
“實際上中國不想與美國捲入紛爭,但似乎無法避免。”
她進一步指出:“中國渴望成為一股會被世人認真傾聽的強大聲音,因為他們想代表發展中國家,把發展中國家的議程帶到國際談判桌上。”
“當然,中國也想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
“雙循環”助中鞏固強國地位
冠病疫情加速了世界大變局的推進,面對時代變局中新的發展形勢和環境,中國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隨著大國競爭與博弈更趨激烈,國際外循環受限受阻,外部環境倒逼中國加快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陳倩燕形容,中方提出的“雙循環”新戰略,標誌著中國經濟發展的範式轉變。
她解釋稱,“雙循環”試圖將國內經濟作為主要的增長動力,這意味著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正加速從出口導向型轉向內需驅動為主。本質上,這是一個質的轉變。
她說,人們過去熟悉的“中國製造”,如今已不是“廉價和劣質產品”的代名詞。
欲轉型為一流技術中心
“因此,中國目前想要做的是,將其經濟轉型為一流的技術中心,而技術創新將成為經濟發展的重點。這些創新不僅僅侷限於數字空間或大型技術,而是新技術,例如可幫助我們應對氣候變化的綠色技術。”
她續指,如果這個“雙循環”策略取得成功,併成功刺激技術創新,中國將不僅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而且還將開始確立自己在國際的主導地位。
“屆時中國將成為部分領域的先驅,這讓中國成為全球強國的論述提供了有力佐證,這有助於中國鞏固其強國的地位。”
印尼總統佐科威週一到東南蘇拉威西省,為中資德龍工業園區巨盾鎳業項目投產揭幕。他稱讚該項目為印尼帶來產業附加值、解決就業,並創造中小微企業發展機會。
佐科威並在巨盾鎳業產出的第一爐鎳鐵紀念牌上簽名留念。
位於印尼東南蘇拉威西省北莫羅瓦里的巨盾鎳業,由中國江蘇德龍鎳業公司獨資投建,屬德龍工業園區三期項目,擬建設年產180萬噸鎳鐵生產線,並配備自備發電廠、碼頭等輔助設施。作為中印尼共建“一帶一路”重點項目,該工業園於2014年開始籌建,現已建成肯達裡基地和北莫羅瓦里基地共三期項目,均被列為印尼國家戰略項目。
2018年3月8日,11個國家領導人在智利聖地亞哥簽署CPTPP,在美國前一年退出協議,並且立場愈來愈傾向保護主義之際,這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協定扮演了一個反制角色。目前,英國、中國和臺灣均表態有意加入這個大家庭。
中國宣佈申請加入
CPTPP是大國角力戰場?
作為TPP的“瘦身版”,CPTPP致力於促進自由化進程,達成自由開放貿易之目的。這個自貿協定的主要內容包括貨物貿易、原產地規則、技術性貿易壁壘、服務貿易、知識產權、政府採購和競爭政策等,不難看出其對貿易自由化、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高度追求。
許多專家認為,CPTPP會在國營與私營企業間建立促進公平競爭的規則,同時鼓勵透明度和良好的商業慣例,以及會確保簽署國承諾改善勞工情況與合力正視環保問題。更重要的是,這項協定幾乎消除所有貿易關稅和某些貿易限制。
黃子豪:較適合西方國
本地國際時事評論員黃子豪指出,與大多數的自貿協議不同的是,CPTPP強調對知識產權的保護,而這項條例較符合西方國家的胃口,因為它們都是主要知識產權的擁有者。
今年9月16日,中國宣佈申請加入CPTPP;不到一週的時間,臺灣也正式提交申請。隨著北京強烈反對臺灣入群,令成員國面臨難堪的局面。
馬來西亞國大(UKM)國際關係與戰略研究高級講師胡秋坪博士宣稱,考慮到臺灣已是亞太經合組織(APEC)的一員,理論上看不到阻撓臺灣加入CPTPP的理由;而日本與韓國也找不到不讓中國入群的理由——可利用CPTPP的高質量貿易合約,讓中國成為更負責的經濟大國。
避免中利用原則壓制臺灣
不過她提到,日本作為目前的牽頭人,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避免中國利用一些原則壓制臺灣。
此外,許多成員國高度關切,中國一旦加入CPTPP後會否履行這些承諾。
黃子豪指出,儘管CPTPP准入門檻較高,預料不會對臺灣構成問題。
他說:“臺灣創新到集成創新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知識,例如臺積電這個獨霸全世界半導體制造商已具備生產工藝頂尖的水平,對於知識產權的保護已完全可以和CPTPP接軌。”
針對美國會否回鍋CPTPP,胡博士披露,從她私下與美國官員交流得知,拜登政府吃回頭草的意願不大。
契合“雙循環”戰略目標
“一帶一路”重新定位
2013年,習近平提出一項雄心勃勃的基礎設施項目——“一帶一路”,旨在促進歐亞貿易走廊的連通性和商業性。其長期目標是參與國之間在政策、基礎設施、貿易、金融和人際關係等領域的合作,普遍受到周邊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歡迎。
不過在近年來,有關“一帶一路”倡議是否是“債務陷阱外交”的討論一直不絕於耳。一些向中國借貸的國家若無法償還貸款和相關利息,可能需要將資產出售給中國,尤其是港口等基礎設施。另外在疫情陰霾的背景下,“一帶一路”建設在全球範圍內存在放緩的現象,甚至有人認為這項倡議“已夭折”。
更契合中國未來願景
對於這項說法,陳倩燕似乎不敢苟同。她認為,事實並非如此,實際上,“一帶一路”正在重新定位,更好地契合“雙循環”戰略的目標,也更好地契合中國未來的願景。
她坦言,“雙循環”的新策略確實將對中國產生重大的影響,因為在對外經濟關係方面,中國的經濟增長在過去數十年達到非凡的增長,這有賴於其非常強有力的國際存在。而如今,“雙循環”勢必也將對“一帶一路”活動的推動方式和未來產生影響。”
她指出:“到目前為止,我們過去所瞭解的是,“一帶一路”基本上是中國的海外基礎設施項目。如果你仔細想想,十年前建設基礎設施,這是一個非常棒的想法,但你總不能把它作為一個永久的戰略繼續追求。”
因此她認為,“一帶一路”要與時俱進,要順應未來的需求和趨勢,而“科技、適應氣候變化就是未來”。
綠色技術 科技 公共衛生 引領新方向
“此外,這次的疫情也表明,公共衛生是不可或缺的。綠色技術、科技、公共衛生這三個領域將引領‘一帶一路’的新方向。”
陳倩燕解釋說,在某種程度上,人們仍然可以把“一帶一路”看作是一個基礎設施項目,但我們需要擴展思維,因為這項計劃其實不僅僅侷限於傳統意義上的修路建橋而已。
抗衡“一帶一路”?
美歐競相推出基建計劃
美國總統拜登上臺後,預示著美國放棄前朝的孤立主義,再次擁抱國際主義。今年6月舉行的G7峰會上,拜登高調提出“重建更好世界”(B3W)基礎建設計劃,更直言是“一帶一路”更好的替代方案;而在本月,歐盟也出臺了自家的“歐洲版一帶一路”——“全球門戶”(GlobalGateway)這一3000億歐元的全球基建計劃,以和“一帶一路”競爭。
被問及B3W能否抗衡“一帶一路”時,國際時政及安全課題研究員藍中華博士認為,首先應意識到兩者關注點的不同之處。
他說,首先“一帶一路”聚焦於基建項目和打通連接性,主要項目包括鐵路、道路,水壩、煤炭廠等能源項目,對象多為人口大國和暢通貿易和投資合作渠道;B3W則不會專注於公共交通等基建項目,而是將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全方位”的美國金融工具,包括股權、貸款擔保、政治保險、贈款和技術專長,以關注氣候、衛生、數字技術和性別平等等議題。
他分析稱:“美國之所以不搞基建,是因為它不會在不擅長的領域與中國競爭,更何況中國的基建水平在全球已達到頂尖水平。”
須反思或可帶來機遇
至於“全球門戶”,其框架下的投資重點是數字化、氣候保護和替代能源。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表示,“全球門戶”倡議與和B3W不僅是互補的,而且是相輔相成的,且其規模將擴展到全球。
藍博士直言,人們不宜糾結於“某倡議能否抗衡競爭對手”的問題,反而應該思考能否為我國帶來機遇。
他說:“畢竟,B3W讓其他國家多了一項選擇,我們應持歡迎態度。”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