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8日,新加坡國際基金會(Singapore International Foundation, SIF)與德意志銀行聯合頒發“向善而生”(Made for Good)獎之2019年青年社會企業家計劃,支持來自全球青年社會企業家網絡的社會企業,並認可他們在冠病大流行中展現的強大適應力。
無獨有偶的是,其中兩家得獎社會企業──我國的Native和印度的Mitti Café創辦人的創業意念皆在大學時期萌芽,畢業後在各自創業過程口開闢出不一樣的路,前者是通過與原住民社群合作開展旅遊、文化以及榴槤事業來支持原住民的生計,後者則是通過在咖啡館和人道主義任務中僱用殘疾人來賦予他們謀生能力。
ADVERTISEMENT
為了應對疫情,Native和Mitti Café不得不實踐新的商業理念並迅速改變運營方式,而在此過程中,兩者都在他們的商業和社會使命中找到了新的動力。
張永亮(Daniel Teoh)五六年前在大馬諾丁漢大學念土木工程系大二時,參與原住民造房活動中,開始接觸了原住民以及對他們有更進一歩的認識。原住民的待客精神和創意激發了他不曾瞭解的事物。他於2019年創辦Native,計劃深耕在原住民社區,與原住民共同開拓更多持續發展的機會。
27歲的張永亮談起Native的創立緣起。位於雪州峇冬加里的烏魯達姆村是他第一個接觸的原住民村,因本身是土木工程學生,有機會參與EPIC Homes的為原住民建房子活動。初時目的只是蓋房子,沒想到認識了原住民文化,引起好奇。除了畢業論文訂原住民房子為題,畢業後也曾在EPIC Collective(為邊緣社區建造房屋的知名社會企業)工作3年,有更多機會深入原住民社區,包括在靠近士毛月的拉浪河村認識了原住民朋友法祖爾(Faizul)。
法祖爾帶張永亮走進原住民熟悉的森林,相處時間久了,認識許多珍貴的原住民文化,讓張永亮萌生了創立Native的想法。土木工程其實非他的事業首選,Native或許是他可以探索的新的志向。
“我們之所以對原住民的生活文化不認識,是因為沒有花時間去了解。雪州原住民村屬於半城市化,對原住民認知和印象有落差的人走進村子時,會驚訝村裡竟然有馬路。我發現原住民很好客,於是向法祖爾提議合作辦導覽團,由原住民親自導覽,帶遊客走進原住民村,他也很樂意發展這事業。適逢Airbnb Experiences在大馬推出,初期反應不錯。每一兩個月辦一個團,法祖爾還找了鄰居加入,讓原住民有了新的工作機會。
幾個世紀以來,原住民一直過著遊牧、自給自足的生活。但如今,他們面臨著一些難以逾越的困難。張永亮表示,雪蘭莪原住民最大的難題就是重新安置,大部分的安置發生在一代人以前。該舉措迫使原住民參與不熟悉的現金經濟,這導致了他們被社會邊緣化。
創辦Native的目的是協助原住民開創新的可能,跟他們相處久了漸漸成為朋友。“我希望幫助朋友連同家人和社區,一起打造未來。一直以來,原住民常被忽略,他們面臨土地權被剝奪、文化消失,有必要提升生計和社會對這群體的認識,分享他們的故事,長期來說,原住民文化才會被看見。”
導覽團營運半年被迫暫停
不過,Native運營了1年,導覽團才開始6個月,接待過300人,一場瘟疫造成很多計劃都拖緩了。“一開始我們是要著重在旅遊,因為可以帶來經濟收入,原住民有豐富的文化和森林,導覽可跟遊客有互動的機會。”
導覽團被迫暫停,張永亮必須迅速採取行動,以確保Native能夠在大流行中生存下來。他們集思廣益,想到原住民有一手好手藝,將原住民文化的各個方面轉化為帶有藝術色彩的工具,似乎更為可行。因此,他決定通過原住民的露兜樹葉編織藝術製作極具特色的頭帶、書籤等工具。
他說:“我們與一位對原住民手工藝和傳統非常瞭解的原住民合作,尋找露兜樹葉並製作工藝視頻教程。”然而,在銷售了大約30個套件後,該計劃因需求不足和難以保證葉子質量而被擱置。
直到榴槤季節,他們才找到新的突破。疫情前,原住民都有售賣些榴槤,但疫情期間,沒有多少人進村購買,所以就想到在網上售賣甘榜榴槤。張永亮發現,原來原住民會給榴槤樹取名字,每棵樹都有故事。Native因此開發了電子商務分支Biji Bumi Durian, 爾後所帶來的收入甚至超過了導遊業務。
張永亮表示,該計劃讓他意識到,有許多經商方式都能夠展現原住民文化獨特性,而無需過度依賴任何一種方式。
此外,這也讓他對科技的價值大開眼界。他說道:“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科技的力量。人們能夠在我睡覺的時候買榴槤,那種感覺真好。”
互相信任啟發
現在疫情漸漸穩定,Native即將重啟旅遊業務,包括會建兩間民宿。
跟原住民的合作相處,張永亮發現他們很講究信任關係,如之前推廣他們的手藝,都是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層面上,跟他們合作了四五年,榴槤樹有名字,張永亮是蠻久之後才知道,他表示要學習跟他們溝通,尤其是文化上的不同。“我們認為獨特的事物,對原住民來說則是普通不過的,認為沒有什麼是值得展示出來。因此Native就是這座橋樑,要問對問題才能真正瞭解。
“原住民社群在我工作時為我提供靈感,而我認為,我是他們智慧的受益者,就像他們可能是Native的受益者一樣。”
他猶記得,第一次在社交媒體上公佈售賣導遊門票時,這些門票在短短數小時內就售罄了。他和法祖爾帶領了10名徒步旅行者,而他們每人支付了50令吉,並花了3小時徒步穿越位於雪蘭莪州士毛月的森林。
在這樣的旅行中,徒步旅行者會傾聽原住民的故事、品嚐他們的食物,以及體驗他們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而所得之中,有至少40%會流向原住民合作伙伴。
開發更多產品,加速自力更生
張永亮回憶,直到大流行來襲之前,這經商方式一直都很有效。然而,大流行開始後,他們迫切尋找新的商業模式,而如今成功的榴槤銷售業務便是當時努力的成果。
除了Native,張永亮也在一間在荷蘭零垃圾初創公司的大馬辦室處擔任創投建設師(venture builder)工作。他形容自己的個性比較坐不住,想多嘗試不同的挑戰。但事業重心仍然投放在Native,希望早日上軌道,原住民可以獨立經營生意。他計劃開發更多產品和服務,包括原住民社群的家庭寄宿以及通過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簡稱 NFT)銷售原住民數碼藝術品。
來自傳統家庭的張永亮,兄弟姐妹之中有醫生、會計師和律師,到他要升大學時,仍沒有明確的方向,父母建議他念土木工程,他不抗拒並願意嘗試,但唸了發現其實不是他的興趣。不過,卻因為工程系能夠接觸到建房子和原住民,他隨心而做,初始也沒想到可以創業,反而這種種的經驗為他開拓新的出路。
儘管他對土木工程興趣不大,但仍考獲一等榮譽的好成績。他說:“Learn to learn”, 整個過程都是學習,他很感恩在大學所學的一切及成長。
相關文章:
【向善而生計劃02】Mitti Café與殘疾員工不離不棄,迅速轉型共渡難關
更多文章: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