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若長期留意【讀家】,眼尖的話必會發現2021年歲末,少了重大的年度【讀家選書】!
這不是疏漏,而是有意為之。
往年曾發生過此事——選書活動結束後,有幾本好書遲至12月最後數日才陸續出版,無奈都成了遺珠。有鑑於此,2021年【讀家選書】寧可延至2022年1月擇日宣佈,除了要避免類似憾事,也是要爭取多一些時間來審閱這些出版物,儘可能選出最合乎編輯室審美趣味的書本,供讀者參考選閱。
本期【讀家】先推出葉福炎所寫的2021年馬華文學回顧文章,帶大家複習過去一整年馬華文壇發生了什麼大小事。或許你從中就選出了心目中的好書了呢?
2021年,原以為能盼到經濟復甦,迎來的卻是病毒不斷突變。不論馬來西亞或海外,並未見有哪一個國家能夠完全擺脫冠病帶來的失序狀態。於是,大家開始尋求與其共存的方式。同樣的,馬華文學的整個產業鏈也是在掙扎中持存,以期能夠在疫情陰霾當中,生存下來。
ADVERTISEMENT
盤點2021年馬華文學的出版狀況,本地每一家出版社文學作品出版數量,幾乎五根手指即能數盡。即使本地最大華文出版社大將出版社,2021年度書出版數量也只有10本左右。如此境況並不難理解。當整個國家經濟緊縮,加上行動管制期間對印刷出版、商品行銷的直接影響,書籍自然變成是一種奢侈品。扣除於臺灣出版以及陳志英張元玲教育基金的出版計劃,2021年本地出版的文學作品僅有13本個人著作以及1本選集,而社科作品共計7本且以學術作品為主。
儘管位於上游端的出版狀況並不理想,不過出版品中仍有值得關注的作品,而且人文雜誌的異軍突起也活絡了整個產業鏈。雖然疫情所帶來的直接衝擊仍舊作用著,但網絡作為一個利器縮短了物理上的距離,為整個文學生態帶來異常蓬勃的發展,其中是以線上網絡課程的形式延伸。我相信,這類文學活動會持續發展下去並且成為一種常態。
◢從雨林到廢墟:馬華小說的敘事新轉向
一直以來,馬華小說的雨林標籤是個重要焦點。2021年2月,海凡的短篇小說集《野徑》就是其中的代表著作。作者把過去游擊戰的經歷化為一篇篇的小說,並且以雨林中12種熱帶動物為篇名,講述一段發生於雨林中的游擊戰敘事。這本小說集也是海凡的第四本著作。
一向以馬共書寫聞名的小說家黃錦樹,除了獲得2021年度第八屆聯合報大獎的提名以外,2021年也交出短篇小說集《大象死去的河邊》。與海凡相反,這本號稱“收尾之作”撰寫的是馬共外史的敘事,也是馬共書寫計劃中的部分。或許有興趣的讀者,可將兩位小說家的馬共書寫,在敘事的肌理中找尋馬共之於兩位創作的意義所在。
難道馬華小說只有雨林嗎?《廢墟的故事》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作為新生代的創作者,小說集收錄了鄧觀傑過去10年的小說寫作。不僅是新人發聲,也讓我們看見從雨林出走馬華小說敘事的新轉向。如果說要用一句話評價的話,“觀傑在廢墟堆找到我方的戰場,而一切仍在試驗中。”《廢墟的故事》也入圍2021年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獎項,廣受好評。
廢墟之外,也有紮根國家土壤的60年代敘事。6月,前輩作家冰谷與賀淑芳共同編輯《山林無戰事》,收錄梁園過去發表於1960至1970年的20篇小說。這些小說多數談論異族婚姻的跨族群的議題,也彰顯那一時代的族群身分認同問題。前輩與新生都談論認同,卻有不同的手法與世代敘事。
◢再續鏤空與浮雕 女性生命敘事
在散文的部分,範俊奇《鏤空與浮雕》的寫作風格,自出版獲得各地華文讀者的歡迎與喜愛,也入選2021年博客來華文創作類別的年度百大。2021年12月,有人出版社再度攜手本地畫家農夫推出《鏤空與浮雕II》,臺灣版一樣由有鹿出版同步推出。同一時間,也是有人出版社推出的《這些人,那些遠方》,則是作者抽屜的圖文集,用文字與繪畫捕抓住生命當中的這些、那些人。
2021年8月,邪典詩人馬尼尼為最新一本散文集《我的美術系少年》把時間拉回到當年留學臺灣起點(雖然書籍目次並非如此安排)且一路沿著人生時間軸發展,講述她更完整漂流於臺馬兩地的敘事。類似的作品,也有如張尤蕊《生活裡的繁花盛景》的青春回顧、李憶莙《愛上一條河》遊走異地的人生感悟。這幾本散文集的作者恰好都是女性創作者,正處在不同人生階段講述了不同的經驗。
◢跨世代詩集 各自表述
相對的,詩集的部分剛好橫跨了不同世代的創作者。最年輕的謝顥出版第二部詩集《兼職詩人》,交疊於學者與詩人的不同身分敘寫年輕人的感世之作。以吟遊詩人自居的木焱,2月出版《荒野地:致被時代耗損與廢棄的詩人們》是收錄了近年來的詩作。相較於過去出版詩集多數皆以短詩為主,這本能夠見著詩人駕馭長詩的功力,而收錄得獎作品〈我的母語是詩歌〉是代表作之餘,也頗有宣示的意味。
黃建華第三本詩集《在一個久別的城市重逢》收錄了跨8年之久的詩作。詩作為一種慢時間的經營,也成了一種見證(見詩集輯三:邊緣化)。於此,我們似乎能夠見馬華新詩常見的社會功能。另一方面,辛金順詩集《國語》似乎能夠成為一個反差的比較。這本榮獲2020年第四屆周夢蝶詩獎的作品,同樣也架構在邊緣化的土壤,以詩思考馬來西亞境內的語言與政治交錯關係,頗具有批判性、思辨性,而〈國語〉無疑是最具代表的一首詩。
前輩詩人李宗舜筆耕不輟,過去早已出版不少的詩集。國內再次進入行動管制之前,李宗舜出版了第十部詩集《現代李白》,篇幅長達600頁、580首小詩。7年前,詩人已有以小詩為主的《四月風雨》詩集,而這本頗具自我超越的詩集是收錄了2011至2020年的作品,可見其在這方面的努力與耕耘。同一世代的詩人溫任平,亦出版號稱堪與馬奎斯《百年孤寂》齊平的第一本“魔幻寫實”漢詩集《衣冠南渡》,收錄近兩年的170首詩作。研究者劉正偉對此評論,這本詩集融合了本土性與中國性的元素是為其特色,頗具看頭。
◢社科作品匱乏 《祝福》成最大亮點
在馬來西亞華文出版市場中,一直都很少社科作品。除了因應時事或全國大選的相關評論集或論述作品以外,多數可見都是論文集出版。不過,《祝福》可謂是本年度社科作品的最大亮點。這是一本由林建榮翻譯萬吉(WanJi bin Wan Hussin)於《東方日報》專欄文章集結而成書籍,多數探討國內伊斯蘭教的課題。雖然能見作者想要對話的對象是馬來同胞,不過卻也提醒並破除我們對於伊斯蘭教教義與文化的認知。非常值得華文讀者一讀。
另一方面,吳小保長期耕耘於華馬文學文化的研究,也撰寫了不少的評論文章,終於在2021年結集成冊出版。《思想末羅遊:華馬文史散論》是一本在討論馬來族裔如何現代性的課題,並以此提供讀者一個新的角度得以重新理解馬來族群及其知識的生產。
與之相對的,林春美作為《蕉風》編輯及研究者,也終於將過去的研究集結成書於2021年出版。《《蕉風》與非左翼的馬華文學》是馬華文學史研究的重要著作,它提供了一個瞭解馬華文學的側面。除了回應過去以接受美援為意識形態立場的研究者之外,藉由不同時期主編的編輯主張及其作品,完成了部分的馬華文學歷史研究。這也是林春美繼《性別與本土:在地的馬華文學論述》出版10年之後的第二本論文集,可見學術積累需要耗費很長的時間。
另一位,長期耕耘於華人研究的學者麥留芳也於2021年出版《口袋裡的家國:歌曲、郵票、錢幣中的國族認同》。雖然學者已退休,但研究興趣並未因此而減退。這本著作能見其過去延續對華人研究認同課題的關注,而此次是放在不同的媒介上,也可算是“文物考古學”的一種。此外,馬大歷史系教授黃子堅學術著作《神山游擊隊:1943年亞庇起義》也經由鍾憶妮翻譯在臺灣出版中文版。書中對於亞庇起義有更為完整的歷史考究,也為填滿了歷史上空白的部分。原著以英文出版,隨即分別榮獲2019年國家圖書大獎以及2021年國家學術出版協會獎。
有關於歷史的研究,學者王智明主編《思想43》期刊中有“五一三幽靈”的特輯,刊登了2019年由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主辦“後五一三馬來西亞文學與文化表述國際會議”的數篇論文,包括本地學者黃進發、魏月萍、許德發、傅向紅、郭紫薇、Malachi Edwin和李有成的討論。這也是華文學界對於五一三事件階段性研究成果的累積。另一方面,沈國明《戲劇:文學·歷史·戰爭——我們站在馬來西亞的土地上發聲(上、下冊)》也是國內華文戲劇研究目前的初步成果,期待未來有更多人投入及論述產出。
◢選集編選再興起 線上課程很熱絡
縱覽2021年個人著作的出版量並不算多,但是文學出版卻出現了個新現象,即編選選集。2021年3月,詩人溫任平發佈“大馬詩選2.0:重現盛唐徵稿與出版計劃。橫跨近50年以後,這是繼1974年出版《大馬詩選》的後續,也重繪近年來的馬華新詩輪廓。《大馬詩選2.0:詩三百篇》共收錄了54位詩人、300首詩作。值得注意的是,那些曾“被馬華文學大系、年度詩人特輯摒棄門外”的詩人與作品,也會於選集中亮相。
除此之外,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簡稱“作協”)出版的《馬華文學》文學雜誌,也作出了內容與形式上的變更。有別於過往的文學雜誌,他們以某個主題作為徵稿目標並以專書的形式出版成一本作品選集。目前,該計劃由胡清朝主編的第一本作品選集《復始之地:馬華文學專題系列(鄉土篇)》即將出版。期待未來這一些系列的出版計劃能夠擴及馬華文學研究的領域,以及更多不同型態的文學選集。
另一本選集也值得關注,即由伍燕翎主編《華文教科書上的馬華文學(國中篇)》是一本收錄於國民型中學華文課本的馬華文學作品,並附有作家與學者的賞析。大體上,不難發現這是一本以教學為目的的用書(也是很好的自學教材),甚至可說是作協近年來舉辦鑑賞班的副產品。不知道會否有“獨中篇”與此成為“姊妹書”?不過,截至2021年為止,作協也已經舉辦了三屆的鑑賞班以及五屆深耕文學創作課程,受到不同年齡階層的學員歡迎。
其實,線上課程的蓬勃發展也是2021年焦點。除了作協舉辦的鑑賞班與文學創作課,馬來西亞陳嘉庚基金會經常舉辦“嘉庚教育大講堂”系列演講或課程,邀請各方專業人士談論時下社會脈動,包括伊斯蘭、教育、文化、媒體等議題。另外,2021年初季風帶於馬來西亞開設新據點以後,也一直在籌劃為期6周到10周不等的季風帶系列課程,給予一個非教育體制內特定知識的系統性學習。或許,這也將是全球未來的學習趨勢。
◢本地颳起雜誌風 人文發展新媒介
有志於投身在文學產業的人,一定聽過:“如果要害一個人就叫他去辦雜誌”。可是,這並未嚇阻有心想要製作雜誌的人。2021年11月27日,《雪州志》大張旗鼓宣告創刊號的發行;同一時間,以本地華文建築教育為主打的《草稿》也發起預購,預計將於2022年1月正式發行。不過,《大馬青年》睽違8年的復刊號募資計劃就沒這麼順利。不過,出版界颳起一陣雜誌風,著實讓人驚豔。
於此之前,已發刊3期的本地華文電影雜誌《無本》也終於推出第四期,是以南洋電影作為主題的內容。另外,以地名麻坡為題的半年刊《麻河時光》也於10月推出最新一期;在地組織業餘者也於年底發行最新一期小志《疫中人》,是以疫情作為討論,切中時下的社會脈動。闊別已久,因疫情而耽擱的《什麼?!詩刊》,在近兩年的時間,也終於在年底宣告新一期的徵稿。相當熱鬧!
辦雜誌,最擔心的無非是缺乏資金來源及讀者支持。在此,也呼籲廣大讀者朋友以實際的購買行動支持,讓人文雜誌這一新媒介得以持續發展。
◢馬華獲獎頻頻 陳翠梅10年復出
除去上述論及出版的部分,實際上馬華在海外也有不錯的殊榮。在中國,2021年南方文學盛典,張貴興與黎紫書分別以《猴杯》與《流俗地》榮獲年度傑出作家與小說家的提名。除此之外,黎紫書長篇小說《流俗地》也入圍深圳讀書月2021年度十大好書,也是榜單上唯一的虛構類作品。在影視方面,《無本》創辦人阿良的第二部劇情長片《家庭作業》獲得金馬創投CNC現金獎,予有志的年輕創作者一劑很大的強心針。
在國內的比賽中,2021年馬來西亞翻譯與創作協會舉辦馬華短篇小說翻譯比賽——“陳育青翻譯獎”獲得不錯迴響,共收穫108件翻譯作品且高達七成的參賽者來自於30歲以下的青年。在這一基礎上,期待它能進一步推動馬華作品的翻譯工作,促進國內不同語言的文學交流。此外,翁莞君以《月亮背面》及《文字燒》榮獲2020年第十四屆馬來西亞優秀青年作家獎。
值得一提的是,陳翠梅10年復出之作《野蠻人入侵》玩轉電影形式,講述一個失婚女星李圓滿受邀參與好友的驚悚動作片,但卻發現男主角是前夫並決定罷演,伴隨而來的是兒子遭到綁架且拯救過程中失去記憶,最終展開一趟自我追尋的旅程。這部電影不僅入圍多項海外電影節及獎項,更獲得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評委會大獎,頗受肯定!
【小結】“掙扎的持存”作為2021年度馬華文學的狀況,實不為過。隨著疫情趨緩與得以控制,我相信2022年將會迎來不少文學出版品,以及早已按捺不住的線下活動。予以期待之餘,希望馬華文學這一產業能夠有越來越多樣化的發展。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