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路

|

磐石之上

|
发布: 9:00pm 02/01/2022

疫苗

冠病疫情

温思恳

磐石之上

大流行

omicron

疫苗

冠病疫情

温思恳

磐石之上

大流行

omicron

溫思懇.冠病大流行能否在2022年結束?

温思恳

如果歷史能夠成為借鏡,那麼2020年升格為的COVID-19,也理應在2022年降格為地方病才是。

ADVERTISEMENT

隨著Omicron變種病毒的來襲,歐美多國近期的確診病例又再創新高,疫情是否有可能在2022年迎來新的轉折點?

答案是有可能。這裡就讓筆者綜合一些最新的數據,讓我們較理性的去看待疫情的未來發展。

首先,傳染病學家都一致認為讓病毒清零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因此,疫情發展最好的結局,應該是由全球大流行(global pandemic)轉變成地方性的流行病(endemic),或稱“地方病”。

地方病,意味著病毒仍然會在某地方區域內傳染,但已不會掀起海量的入院潮和高死亡率,也不會對人們的生活方式造成重大影響。所謂的疫情“流感化”,其實就是指由大流行轉入地方病的通俗用語。

那麼,什麼才是導致疫情“流感化”的關鍵呢?

從疫情早期開始,科學家們就一再強調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的重要性。因為只要有足夠多的人對冠狀病毒免疫,就能夠圍起道道城牆,最終導致病毒因無法擴散而消退於人群之中。

重點是,無論是免疫(vaccine-induced immunity)或是自然免疫(natural immunity),都能夠訓練人體的免疫系統去對抗病毒;從而降低感染後的症狀和死亡率,讓它接近於一般流感。

然而,這場疫情讓我們看見世界各國的貧富差距,完全體現在疫苗獲取和疫苗覆蓋率上。先進國如歐美乃至大馬的雙劑施打率約為七八成,連追加劑都上看兩成。但縱觀全世界,僅有少於六成的人接種第一劑疫苗。

在非洲等低收入國家,第一劑疫苗的覆蓋率甚至是少於一成。對此,一些科學家就懷疑Omicron源自非洲,多半是與其低疫苗覆蓋率有關。因此,只要世界一日無法克服疫苗失衡的問題,就無法單靠疫苗來達至群體免疫。

換句話說,在一個不平等的世界中,自然免疫是達至群體免疫的無可避免之痛。

好消息是,Omicron病毒似乎是為此而來。英國《太陽報》在2021年末,就刊登了一則題為《Omicron可被用作天然疫苗,並加速病毒成為地方病》的報道。的確,雖然英國的感染人數屢破記錄,但感染Omicron的住院率卻要比Delta來得低五到七成。

在南非,雖然第四波的Omicron感染潮比往前更快、更多,但平均死亡人數卻比早前高峰時期的每日500多人低了10倍(50-60多人)。

簡單講,雖然Omicron病毒帶有極高的傳染率(比Delta高約5倍),但其死亡率卻比Delta來得低。有趣的是,根據南非茨瓦內市(Tshwane)的數據,Omicron病毒只用了一個月就達到傳染高峰,隨後再用兩個星期就回調至高峰時期的一半。因此,當地科學家形容南非的第四波疫情更像是一場閃電水災;來得快,去得也快。

那麼,科學上如何解釋為何Omicron的症狀較為輕微?

多個科學團隊的研究指出,Omicron的感染通常只限於上呼吸道即鼻子、喉嚨和氣管,因此對肺部的傷害要比Delta小得多。至於Delta或早前的毒株,較容易導致肺部結疤和嚴重的呼吸困難。同時,Omicron喜愛佔據上呼吸道也解釋了為何它具有更高的傳染性。

回顧近代歷史中的大流行病,無論是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1957年的H2N2,或是1968年的H3N2,即便是在沒有疫苗的情況下,它們都在1年半到兩年內“退居”為地方病。雖然說冠病與流感不盡相同,但卻都同為症狀相似、傳染方式相似的呼吸道傳染病。如果歷史能夠成為借鏡,那麼2020年升格為大流行的COVID-19,也理應在2022年降格為地方病才是。

當然,我們也不要忘了冠病仍然在不斷變種,未來的局勢沒有人能夠準確預測。無論如何,新的一年筆者願以謹慎樂觀的態度去看待疫情,也希望以上的分享能夠為你帶來一絲希望!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