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華山·48歲·檳城人(現居雪州適耕莊)·炒粿條師傅
“你都不肥,招牌幹嘛叫小肥龍?”
許多顧客看著我這個“小肥龍炒粿條”的牌子,都不禁這麼問;然後我就得費一番唇舌解釋。
我19歲開始在新加坡工作,寄居新山的我,每天起早貪黑,騎摩多車奔馳於長堤兩岸,很累。於是,在新山覓得另一份工作。
因緣巧合之下,認識一名來自家鄉檳城的師傅,決心向他學習炒粿條。白天打工,夜裡就去當學徒。我是名副其實的學徒,學工4個月,打雜跑腿一手包辦;不必付學費,也沒有工資。
檳城炒粿條,馳名海內外。出師後,想起到處可見“檳城炒粿條”的招牌,不如以自己一身肥肉做招牌,於是亮出了“小肥龍炒粿條”的名堂。
在新山那幾年,白天在印刷公司工作,傍晚6點開始在火爐上大顯身手。雖然忙累,精神上還是愉快的。
後來,公司派我到雪州雙溪毛糯服務,我還是一樣,白天夜裡,各有所愛。
成家後,我定居雪州適耕莊,也辭掉了印刷公司的事務,專心致志於炒粿條生意。顧客喜歡我在粿條中加入鴨蛋,贊說較香較滑。
適耕莊是旅遊勝地,海鮮飲食文化特別旺盛,大炒小炒的食肆,不下100間。遊客雖多,競爭也大。在朋友的推薦下,小肥龍就嘗試肥龍過江,在瓜雪巴西不南邦尋找新的發展據點。
兩年多了,我在巴西不南邦的生意還不錯。當然,在面對冠病肆虐而多次實施的行管令,全國各經濟領域都深受影響,炒粿條這行業也在所難免。
無論如何,我都儘量在行管令放寬時守住小肥龍檔口,即使一天只炒上三五包(打包),我都樂意。也因為如此,堂食一開放,顧客立刻迴流,我一身肥肉搖呀搖,很快就變瘦了!
打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