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以禪入世,一個以麻雀入畫,當禪碰上麻雀,有誰會想到竟是如此和諧,用禪與麻雀的碰撞療愈疫情下的心靈。
繼程法師是禪修師,在疫情底下,禪修可以幫人安撫煩躁不安的心;而以畫麻雀見稱的畫家葉逢儀,在疫情中藉著畫畫來放鬆身心,應對這不安的世界。
ADVERTISEMENT


訪問這一天,在紫藤文化集團創辦人林福南的牽線下,繼程法師和葉逢儀兩位大師級人物聚首一堂,以畫交流,以禪論世,讓大家在禪與畫之中看到在疫情中如何安定身心。
從動到靜,迴歸內心
以往禪師與畫家都是經常出國的人,在流動的時空裡創作。可這兩年裡為“疫”所困,靜待家中,卻也可以在靜中得到啟發與靈感,無阻創作的意念,動與靜,好與壞都可以安住身心。
繼程法師說:“前幾年我一直閒裡偷忙,在2000年我辭去所有職務,開始我的‘閒生’。後來我去了美國,一有空檔就安排活動,結果那20年間,每年有10個月都在國外。當時就動了一個念頭,如果可以靜下來也很好,卻沒有想到真的靜下來。”
他覺得,過去兩年沒有出國,一直住在太平自修、看經書、寫字、畫畫,收穫雖不多,但多了很多休閒時間,可以騎著腳車四處逛,有更多心思去欣賞所有景物,這也未嘗不是收穫。
同樣的,以往都是四處作畫的葉逢儀,經常出門都帶上畫具在旅途中作畫。這次因為疫情留在家中,把很多平時放在一旁的東西都整理好,包括思維與想法。
多了很多時間在家裡作畫,讓他多了很多新的靈感,即使如令人憎恨的冠病病毒,他卻能看到病毒形狀很美,而啟發他畫出不一樣的病毒與創作,畫了一些平時想不到的東西,是他另一種收穫。
他認為,人一生會面對很多事情,沒有絕對的好與不好,對或不對,視乎你如何看待。就好像病毒雖不好,但它可能也有好的一面,如人們靜止了一切活動,卻保護了大自然環境。
面對這個動與靜的大轉變,很多人都覺得無所適從,煩躁不安。但繼程法師卻認為,靜止的環境,可以讓大家迴歸到內心,發掘深層的內在。
他以主動閉關與被動閉關來比喻這次的疫情。以往我們閉關以用功修行,但這次疫情卻如被動閉關,外在環境因緣令我們必須靜下來。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要轉被動為主動,自己懂得安排事情,把過去一直要做的事情給實現,或主動做一些不一定是自己想做的事,或可以做的事情,把握這次的轉化過程,就如佛法中轉煩惱為菩提。
“只要我們懂得轉念,就是一個機會。有的人整天都在忙,結果忙出憂鬱症。如今也有人閒出憂鬱症,所以無論忙或閒,主要是看我們如何調整觀念心態,從正面角度來看,我們被動的閉關,時間還是自己的,就看我們如何應用與發揮。”



●靜止的世界,讓我們無法往外探索,只能往內尋求安定,會影響藝術創作嗎?
繼程法師覺得,動態有它的刺激,但靜態卻令人可以專注觀照,達到禪的境界,可以創作出更深處的作品。
他解釋,創作有兩個層次,內在安定與外在分離,這兩種功能在我們用功過程中本應是一體的。但往往我們在外在分離中,看不到內在安定;一些很偏外在的藝術家,你可能覺得他的創作很有創意與刺激性,但往深一層就覺得他的作品不夠深沉,安定的部分不夠紮實,所以一些藝術家會走向宗教,因為他們發現更深層在內在對創作有幫助。
作為藝術家的葉逢儀淡淡的說:“我個人覺得一切順其自然,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不好好利用,而去模仿外在,實在沒有必要,所以我作畫都強調不要保守在一個框框裡,應該好好發揮自己與生俱來的天分。”
他在甲子之年悟出一個真理,就是30歲之前聽父母、老師的話,30歲以後聽家人的話,到了60歲就要做自己,否則就白白浪費了自己的一生人,這是他自我反思的結論,決定60歲後的我,必須要做回自己。


●面對不確定的疫情,親人離世,要安定身心,如何做到?
繼程法師說,疫情一直在變化,我們無法掌握它,所以它(疫情)不是一個實情,不是實情就沒有永恆性,在佛教裡就是無我。
“當我們看到因緣在流動,你就要學會怎樣依著流動的因緣讓自己活得自在。如果我們能明白其中的道理,無我,忘我,不再執著,就可以活出自己。”
“佛陀也說過‘唯我獨尊’,內在的我是自在,只要懂得因緣流動的道理就可以做到。”
葉逢儀以拔草來傳達他的轉念。他表示自己喜歡園藝,在種花的時候看見小草就想把它拔掉。可是迴心一想“世界那麼大,小草也有生存的空間與權力,你又有什麼權力把它拔掉?”。
再聯想到他去學插花藝術,看到那些被剪下來的花就對老師說:“花長得那麼美,你把它剪下來,不是很殘忍嗎?”
然而老師卻說:“就因為它很美,為了要把它的美給更多人看所以才剪下來,它會很感謝你,因為你不是摧殘它,而是讓更多人看到它的美,是功德無量!”
經過老師這麼一說,他也覺得很有道理。畫畫也一樣,多一筆就會把畫破壞掉,但如果不下這筆又怎麼知道是壞,或者再多一筆能讓它起死回生,所以東西沒有對與不對,好與不好,很多東西都是兩面的。
繼程法師也對剪花之說有異曲同工的看法。他說:“如我把花采下來供佛,它就有供佛的功德;如果不採下來,它生命還是枯萎,但無論在佛前或大自然枯萎,都有其意義。”

相關文章: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他曾是“问题学生”,如今是享誉世界的主题乐园佼佼者,也是主题乐园领域中少有的东方脸孔领导人。他就是来自槟城、今年60岁的沈氏休闲集团(Sim Leisure Group Ltd)创办人兼主席拿督沈芝庆。
沈芝庆多年来的发型,一直都梳成注册商标的“怒发冲冠”,如今在这年纪看来,更像是“叛逆中年”,也有人直呼他为“老顽童”,他都照单全收,毕竟这是他在主题乐园世界中,不断追求“好玩、创新”元素与目标的象征。
文:本报 刘振仪
图:受访者提供
沈芝庆认为,学术仅占据整体教育的15%,在当今的环境中,其重要每年都在下降。但在马来西亚,人们追求教育时往往过度注重学术成绩,忽略了其余85%无法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而他称之为“生活技能”,这导致个人的全面发展被忽视,尤其是缺乏思考能力和创造力,进而影响学生的未来。
他说,学术不等同于教育,在教育的真正意义上,学术仅代表一小部分。“但是,为何很多人看不到这项问题?这一道问题就是答案。通过系统化灌输下,我们已被洗脑并相信学术等于教育。对我来说,学术教育是一门生意,也是一套控制人们的工具,就像大型制药公司的故事。此外,在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大多数人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洗脑,因为对于那些不习惯质疑的人来说,效果最佳正是12至15年的课堂教育带来的影响。”
“有一句古老谚语是这么说:‘谎言重复说多次,就会变成真相’,我们还要走很远的路,才能来到教育的转折点。
“传统的学校教育不会像购物中心那样很快消失。但线上购物(可不必去购物中心)也是一种选择,并且在法律上不构成犯罪。这就不禁让人深思了,不是吗?”
沈芝庆说,学术是指有结构地追求学科知识,从学校学习的语文、数学、地理和历史等基本科目,到更专业的大学学科。这个学习过程通常依赖死记硬背,即教师在课堂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做法。“相比之下,真正的教育大部分来自原始和自然的学习过程,真正的教育是让学生通过接触自然、探索、观察和采取行动,来获得更深入的理解,而这些都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而不仅在课堂上进行。”

他说,有些人接受过良好的正规教学,却过度强调正规学术,而不是注重于全面及体验式的学习,这将造成差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人没接受过高等教育,却在生活中表现良好,尤其在企业和经商方面。
沈芝庆举证,世界上许多成功的人都没有完成高等教育,有些连中学都没有毕业,像是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李嘉诚、比尔·盖茨(Bill Gates)、林刚河(Ekovest)、麦克·戴尔(Michael Dell)……我们的骆文秀、陈志远、汤爱迪生等,这绝不可能只是巧合。
“但请别误会我的意思,我并不是说必须放弃学业才能成功。许多人在学校中表现出色,也同样取得很大的成功,原因是他们也在教育的另85%方面做得很好,不是单纯依赖那15%。
“一个人即便在学校考到很多A,也不代表这人拥有思考能力,而一个在学校所有科目都不及格的人,也不可能太聪明。”

思考能力是死记硬背的终结
沈芝庆提醒,进入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普遍的现代,教育也在改变,从以往取得资讯和知识的模式,转向培养出思考能力。
“思考能力从未如此重要,这也是死记硬背学习的终结。你的未来将不再由你拥有多少个A或学位来决定,这是因为人工智能透过赋予每个人知识和资讯的力量,重新设定竞争格局。教育也必须让我们的下一代,为明天的需求做好准备。
“拥有批判思维的能力,就像能够打好羽毛球或足球,或者把歌曲唱好,这需要大量的练习。但遗憾的是,死记硬背几乎无法或完全无法培养此能力,毕竟批判思维,需要在接受之前提出质疑和挑战。”
学校在扼杀孩子的好奇心
沈芝庆说,马来西亚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制度下,学校采纳的死记硬背教学法只是“洗脑”的做法,只会扼杀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而不是真正的学习。
“死记硬背要求你牢记并接受资讯,没有质疑甚至不完全理解,这不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学习需要深入理解资讯背后的基本原则,要去理解‘这是为何’而不是‘这是什么’。”他举例:“为什么地球会绕着太阳转,而不是太阳绕地球转?”
他说,当然谁对谁错是次要的事,重点在于通过提问,我们可以对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这才是教育核心的价值所在。
在他看来,依靠死记硬背的学生不会质疑被教导的内容,导致他们服从。但孩子天生就充满好奇,学校采用死记硬背的这一套,将逐步扼杀孩子的好奇心。
“创造力来自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事物和做事,学校却在做相反的事,他们阻止独立思想和个人意见的做法,已经扼杀个人的创造力。”
他提醒,当教科书上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且不存在提出异议的空间,学校里的孩子变成了教科书设计出来的机器人。
“坏学生”不代表是没用的人
沈芝庆自揭,他于1982年在锺灵中学念中四时因为不服从和“有意见”的性格,其操行被班主任打D评。事关他在课堂上不会对老师的教导照单全收,反而在好奇或不明白时主动举手发问,甚至发表意见。但在老师眼中,这是“问题学生”的表现。
沈芝庆因此被贴上了“坏学生”的标签,并受到惩罚。1983年他念中五时,校长想出了一个主意——将他和几位同样被认为“有主见”的学生,与其他行为评分较差的学生编排到同一班级,这个班级被戏称为“问题学生班”。
“放牛班”有如龙虎门,有调皮学生、“阿飞仔”或意见多多者,都被校方视为“没有希望”的学生,无法考好成绩,老师不看重且不会细心教导。这件事让沈芝庆感到生气:“我的学校将好奇心视为罪行,就像犯罪或暴力一样。
“校长的策略到底是什么,至今仍然是个谜。无论如何,他的实验以失败告终,这个因行为评分为D的班级在第二年取消。”
他发现,学校的本质是将学生培养成士兵,灌输类似军队的纪律,不允许质疑,服从才最重要,但他完全不认同这种做法。他本身就已证明,即便曾被归类为“坏学生”,也不代表他是一个没有用的人。

他强调,培养出有如士兵的学生根本不是学校乃至大学的目标,学校要求学生穿着同样校服、同一款袜子,甚至留着相同发型的做法,尤其应该受到批评。
“你跟我,我跟他,每个人都不一样。大家都保持独特性,追求自己认为对的东西,这才更重要。”
沈氏休闲集团至今参与全球超过300个主题乐园项目,包括Motiongate Theme Park(图1)、DreamWorks的Kungfu Panda(图2)、Lost Paradise in Bahrain(图3)、Ski Dubai(图4)、Laguna Waterpark(图5)等。 |
![]() |
![]() |
![]() |
![]() |
![]() |
沈芝庆认为,我国的传统学校教育长久以来犯下这样的错误,那是因为自称为教育家的决策者和所谓的学术专业人士,也是死记硬背的产物。所谓“由盲人带领盲人”,因此走向一个缺乏批判思考和创造力的未来。很快地,这将导致传统的学校教育脱节和过时。
“为何像我可雇用未来劳动力的雇主,却无法参与制定教育政策?这些‘专家’是否了解工作中的生产力和效率?他们是否有经营依赖创新生存的企业?他们是否面对商业生存挑战的经验?答案,其实都隐藏在这些问题里。”

母亲是学习榜样
“我母亲没受过教育,但她是我见过最成功,最勤劳的人。”
沈芝庆的已故母亲洪秀珍生于1934年,从中国下南洋来到槟城落地生根。母亲从年轻开始独自一人,靠着种菜、饲养猪只鸡只和各种杂工的收入,把沈芝庆共9个兄弟姐妹培养成才。
他回顾母亲这一生,每日忙个不停,清晨5时起床收割蔬菜带到批发市场出售,然后赶回家喂猪和鸡,下午去做各种杂工,晚上还要回家与孩子们一起缝制雨伞,至晚上11时才停下。后来,母亲的养猪和鸡场,也从小小规模扩大到数百只猪和上千只鸡。
“我母亲通过多年的努力,把一间破旧的木屋改建成一栋拥有两层楼、七间卧室的房子,这一切都来自她的辛勤工作!”
沈芝庆把母亲视为学习的榜样,母亲的身教,让他学习到勤奋与刻苦耐劳的精神。他更加认同一点,即一个人接受的85%教育里,其中一部分来自生活的环境。“母亲是文盲,但她在生活中非常成功,她在15%的学术是0分,但在85%的其他方面表现非常出色。”
“母亲不识字,但一生勤奋、坚韧、充满常识、性格坚强、聪明,靠自学成才,懂得家禽养殖场的成本和动物健康管理。”
更多【人物】: 周仰杰(Jimmy Choo)/从无名鞋匠到王妃御用设计师 大胆想像精彩人生, AI专家苏仲成:去做别人做不到的事 从害怕大海到热爱深潜 伊帕用镜头掀开海底神秘面纱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