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女性結婚誓詞從“你願意和男方共度一生嗎?”換成“你甘願熬過兒媳期嗎?”,你可還願意和對方互定終身?
ADVERTISEMENT
韓國影視向來擅長刻畫家庭倫理類型劇集,家庭寫實題材屢見不鮮,尤其有的集數更是百集以上,即為典型的家庭肥皂劇。然而改編自同名網漫的《兒媳記》只有短短12集,每集時長平均約莫20分鐘,因此初看此劇時筆者也不禁好奇製作團隊如何將婆婆媽媽冗長的家庭故事加以濃縮,確保劇情不拖沓的當兒,又可精準地將“家”和“人”的觀念傳達給觀眾?
“兒媳期”泛指女生初嫁男方家庭後都會度過一個特別想融入婆家、極欲得到男方家人青睞和誇獎,卻不敢表達真正想法的時期。大多落在新婚燕爾,對男方家庭尚在熟悉階段的時候。兒媳期時間長短不一,胥視不同情況,有者需幾年時間擺脫,有的女性卻終其一生活在兒媳期的框架裡。劇集講述的是女主閔思琳(樸河宣飾)和男主武具英(權律飾)為大學的同窗好友,歷經多年愛情長跑後兩人互訂終身結為夫妻,除了身為妻子,亦作為媳婦與婆家相遇後經歷種種苦惱的故事。
《兒媳記》讓人大開眼界的是,將長期根植在韓國家庭的傳統“男尊女卑”封建思想赤裸裸地攤開。即使目前已步入21世紀,強調兩性平等的時代,韓國家庭仍深受儒教傳統和觀念影響,深深地束縛女性在家庭的角色和地位。尤其是韓國傳統的家庭節日,如新年、中秋節、祭祖等等活動,都非常注重集體意識,更加凸顯對家庭女性的各種歧視。
兒媳過渡期引共鳴
剛嫁進婆家的思琳還在對男方家庭感到陌生時,竟立刻被婆婆呼來喝去協助準備過節餐點,而為了讓夫家留下好印象,即使心中百般不願意也只能夠忍氣吞聲完成“任務”。當女性在廚房忙得不可開交之際,一屋子的男人卻在客廳高談闊論聊天;並且維持男女分桌用餐的傳統,一桌的飯菜可謂女生們的嘔心瀝血之作,她們卻只能擠在小桌子吃配菜“圍爐取暖”,與男生們一大飯桌的滿漢全席的主菜形成鮮明對比。莞爾的是,劇中的婆婆不覺得這些是問題,認為女性留在家相夫教子、媳婦幫忙乃天經地義的事情,這種家庭現象放到現今許多華人家庭裡,還是那麼常見,引人共鳴。
此劇透過女主和婆婆,以及婆婆和小姑子的相處過程,揭示身為女兒和別人家媳婦之間顯著的差別待遇。面對自己的母親,女兒總能無拘無束地對母親發脾氣和抱怨;反之面對婆婆,儼然換了新的面孔,對婆婆任一差遣總是“甘之如飴”承受。劇裡的婆婆則似乎希望從媳婦的陪伴中得到慰藉,藉由調教媳婦的過程找到像女兒的媳婦,將對女兒達不成的寄望轉而付託於媳婦身上;殊不知形成反效果,造成女主壓力山大之餘,原本的好意最終兩頭不到岸,亦讓男女主夫妻感情失和。
編劇也試圖透過男主武具英的角色突顯當代男性典型的擇偶觀,即一味期望抱得完美妻子,除了將家務打理得井井有條,也希望她完美地融合進自己的家族,孝順自己的父母。惟交往之前被女方視為男方優點的孝順,婚後卻變成了可以隨時放大檢視的缺點,被女方視為心理累贅,埋下夫妻離婚危機的種子。
展現真實的自己
《兒媳記》表達的是,許多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付出、捆綁女性的封建意識形態,除了男性,其實也包含自我(女性)的束縛。此劇讓人眼前一亮的是,沒刻意將女主“兒媳養成記”的蛻變戲劇化顯示出來。如果被定調為典型家庭劇,結局肯定是思琳最終成功擺脫兒媳期的桎梏,選擇離婚活出自我。最終思琳還是選擇和具英言歸於好,沒有去成盼望許久的米蘭傢俱展,反而留在夫家慶祝公公70大壽。
這是否意味著女主繼續唯唯諾諾、深陷兒媳期呢?劇集最後透過婆婆一系列讓步透露端倪,預示擺脫兒媳期的束縛不單隻有敢於對婆家“說不”的選項,改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反之重要的是遵從內心真正想法,卸下面具和盔甲後,真誠地面對自己和身邊人,改變自己,也能改變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更多文章: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