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彿“糖环”就一直活在这小镇的集体记忆里,随春意渐浓,便圈啊圈的,圈出新年的图像和味道。是因为文冬一带,广西人较多的缘故吧!我这么想。
清晨,在文冬巴刹旁的露天菜巷里,见一小妹摆摊卖一包包的油炸零食,乍看就像印度人的Muruku,上前才发现纸板上写着“糖环”两宇。
光是名字,已环环扣扣的将许多久远的记忆给“Tangkap”起来,就如当年母亲那不善伪装的恐吓语调:再不乖便叫马打(警察)来Tangkap(捉)你!是的,从意象到转化为动作,“糖环”一词,如果不是从这小妹口中说出,我还真的早已忘了在童年深处曾听祖辈提起过这年食的名字!
然而,记忆常会骗人,多少还是有点疑惑,我到底有看过或吃过这款油炸年食吗?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依稀记得在外婆口中,糖环是跟油角、煎堆、蛋散和笑口枣等油器小吃并列的,与新年挂钩,百分百的唐山食物!问题是,在记忆已退守成只剩下一个名字之后,在文冬这山城小镇,却为何彷彿一下子便能从四面八方环环扣扣的将记忆给串联起来呢?就像我后来在路旁向一位摊贩阿嫂及行人探询哪里还可以买到糖环时,他们总是那么理所当然,想都不想的便听懂我的意思,彷彿“糖环”就一直活在这小镇的集体记忆里,随春意渐浓,便圈啊圈的,圈出新年的图像和味道。是因为文冬一带,广西人较多的缘故吧!我这么想。
连忙拨通电话给二姐,才确认“糖环”真的曾经出现在我的童年。二姐怕我不记得,还仔细描述了糖环的形状,说打从很久以前,它似乎已从吉隆坡一带的年货市场绝迹了……
上一篇文章提到福建人的传统年食:寸枣和天公豆,刊登后,不少网友不约而同在我的面子书及部落格上感慨这些传统年食“终被淘汰”的命运;甚至还有不少人感谢我为文唤起他们的尘封记忆,至少懂得如何正确的叫出这些古早食物的名称。其实,对我而言,更大的兴趣是如何从这些老掉牙的传统中寻找新的出路,就如文章中所写:这几年来,在我四处探寻古食的过程中,曾碰遇无数已走到十字路口的传统旧食,与其消极等待不可能出现的口味回转,不如回归到“真传统”去翻出更多的“新可能”,或能抓住年轻一代的好奇心与认同感!
糖环,据称源自中原,流传于广西和广东一带,是过年必备的年食。北方从麦,以面粉制作,传到岭南则改成糯米粉。做法简单,只以温水、糖及糯米粉和成粉团,搓为条状后,再以手工圈成环状,或两环相扣,或大环套两个小环,然后放入油锅炸至熟透即成。环环相扣,金黄一片,寓意连绵不断,生生不息和黄金满屋。
据说传统做法是以手工塑环,因此每个成品大小弧度都不尽相同,美在自然;后来出现专用木模,简化程序后,规规矩矩,反而少了一份传统美。
晨光中,我仔细端详包在塑胶袋里的糖环,发现每个环环扣扣的粗细形状都不一样,显然是出于手工之作。据顾摊的梁小妹说,这摊位是她母亲留下的,之前卖广西扣肉,而她刚中学毕业,摆摊卖糖环才一个月呢!
我问:这糖环是你母亲教妳做的吗?她摇头,说是母亲生前在家里每年都做的年食……。
我又问:新年过后,妳打算卖什么呢?晨光里,梁小妹笑容灿烂的说:还没想到呢!
看着手上的糖环,我却想起刚才二姐在收线前仍不忘提醒:虽然母亲不在了,一切如常,除夕记得早点回家吃团圆饭!
2012年1月11日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