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彿“糖環”就一直活在這小鎮的集體記憶裡,隨春意漸濃,便圈啊圈的,圈出新年的圖像和味道。是因為文冬一帶,廣西人較多的緣故吧!我這麼想。
清晨,在文冬巴剎旁的露天菜巷裡,見一小妹擺攤賣一包包的油炸零食,乍看就像印度人的Muruku,上前才發現紙板上寫著“糖環”兩宇。
光是名字,已環環扣扣的將許多久遠的記憶給“Tangkap”起來,就如當年母親那不善偽裝的恐嚇語調:再不乖便叫馬打(警察)來Tangkap(捉)你!是的,從意象到轉化為動作,“糖環”一詞,如果不是從這小妹口中說出,我還真的早已忘了在童年深處曾聽祖輩提起過這年食的名字!
然而,記憶常會騙人,多少還是有點疑惑,我到底有看過或吃過這款油炸年食嗎?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依稀記得在外婆口中,糖環是跟油角、煎堆、蛋散和笑口棗等油器小吃並列的,與新年掛鉤,百分百的唐山食物!問題是,在記憶已退守成只剩下一個名字之後,在文冬這山城小鎮,卻為何彷彿一下子便能從四面八方環環扣扣的將記憶給串聯起來呢?就像我後來在路旁向一位攤販阿嫂及行人探詢哪裡還可以買到糖環時,他們總是那麼理所當然,想都不想的便聽懂我的意思,彷彿“糖環”就一直活在這小鎮的集體記憶裡,隨春意漸濃,便圈啊圈的,圈出新年的圖像和味道。是因為文冬一帶,廣西人較多的緣故吧!我這麼想。
連忙撥通電話給二姐,才確認“糖環”真的曾經出現在我的童年。二姐怕我不記得,還仔細描述了糖環的形狀,說打從很久以前,它似乎已從吉隆坡一帶的年貨市場絕跡了……
上一篇文章提到福建人的傳統年食:寸棗和天公豆,刊登後,不少網友不約而同在我的面子書及部落格上感慨這些傳統年食“終被淘汰”的命運;甚至還有不少人感謝我為文喚起他們的塵封記憶,至少懂得如何正確的叫出這些古早食物的名稱。其實,對我而言,更大的興趣是如何從這些老掉牙的傳統中尋找新的出路,就如文章中所寫:這幾年來,在我四處探尋古食的過程中,曾碰遇無數已走到十字路口的傳統舊食,與其消極等待不可能出現的口味迴轉,不如迴歸到“真傳統”去翻出更多的“新可能”,或能抓住年輕一代的好奇心與認同感!
糖環,據稱源自中原,流傳於廣西和廣東一帶,是過年必備的年食。北方從麥,以麵粉製作,傳到嶺南則改成糯米粉。做法簡單,只以溫水、糖及糯米粉和成粉團,搓為條狀後,再以手工圈成環狀,或兩環相扣,或大環套兩個小環,然後放入油鍋炸至熟透即成。環環相扣,金黃一片,寓意連綿不斷,生生不息和黃金滿屋。
據說傳統做法是以手工塑環,因此每個成品大小弧度都不盡相同,美在自然;後來出現專用木模,簡化程序後,規規矩矩,反而少了一份傳統美。
晨光中,我仔細端詳包在塑膠袋裡的糖環,發現每個環環扣扣的粗細形狀都不一樣,顯然是出於手工之作。據顧攤的梁小妹說,這攤位是她母親留下的,之前賣廣西扣肉,而她剛中學畢業,擺攤賣糖環才一個月呢!
我問:這糖環是你母親教妳做的嗎?她搖頭,說是母親生前在家裡每年都做的年食……。
我又問:新年過後,妳打算賣什麼呢?晨光裡,梁小妹笑容燦爛的說:還沒想到呢!
看著手上的糖環,我卻想起剛才二姐在收線前仍不忘提醒:雖然母親不在了,一切如常,除夕記得早點回家吃團圓飯!
2012年1月11日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