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記者好友詢問,本地還能否見到竹籃年糕,她想把故事寫下來。一時口快,自信滿滿回覆:一定還有!後來問了多位年糕人家,大家都說十年八年前依稀還有,鐵罐早已取代竹籃。看來是自己記憶出錯,把很久以前的深刻記憶,不復見的竹籃年糕穿越到現代。
過去淳樸的佳節年代,鄉鎮裡幾乎每家每戶都會蒸年糕過年。媽媽還在時,過年前最重要的儀式是蒸年糕。沒有其他事情比蒸出一籠完美的金黃色年糕,寓意著步步高昇更重要。年糕是裝在竹籃裡,鋪上蕉葉,裝進七分滿的糯米漿,用十幾個小時蒸成的。
ADVERTISEMENT
年糕不是一天蒸出來的,在這之前,尚需多日多時準備。先用多天挑米,從糯米堆裡剔走雜米。完成這第一步驟,再挑蒸年糕吉日,兩天前開始浸泡糯米。同時,媽媽洗淨木屋後一年才用一回的手推石磨。磨米那天需幾人聯手分工,放米的推磨的,再將研磨好的米漿吊幹、加糖搓揉至溶解。另一邊廂,割回來的蕉葉,抹乾淨烘好,要個別剪成籃子大小面積,逐一鋪入竹籃。
來到蒸年糕關鍵這天,萬事俱備,要記得說話小心,最好屋外沒有出殯隊伍經過。年糕在大鍋裡蒸,沾到丁點水氣,表面馬上出現坑洞。火勢不夠,蒸個天長地久仍未熟透。火力過大,焦黑出籠。長十幾小時的蒸糕過程,通常從早晨七八點開始,傍晚六七點結束。如此折騰,竟不覺累。
這一蒸,也有三四十個年糕出爐。擺在長桌上,待涼了一個個從竹籃裡脫出,再將蕉葉剪整齊。剛出籠的年糕最好吃,筷子捲起一坨,入口溫熱粘糯香甜,沒辦法吃很多,但每一口都是穿透心裡的年味。蒸好年糕,隔一兩天再將竹籃浸水洗淨曬乾。完事後裝進大袋裡,隔年再用。
媽媽不在之後,有一回做年味採訪,來到檳城亞依淡海客園山上的夏姓婆婆家做年糕訪問,特別難忘。夏婆婆和她兩個女兒,用幾乎和媽媽同樣的方式和儀式做年糕,她還手推石磨讓我們拍照呢。
這些我自己覺得美好的年糕經歷和對比經驗,和家裡幼輩提起,他們絲毫不感興趣,也不愛吃年糕。大抵他們從小被年貨市場裡那些醜極的塑料杯裝年糕,留下了童年陰影。
也許真有吸引力法則這事,上週收到怡保朋友佩家寄來的”釀Republic”大馬年味八寶盒,裡頭有一個竹籃年糕。年糕裹著蕉葉裝在新穎的竹籃裡。拿在手上,深深一聞,微微竹香濃濃米香,秒回了遠古的童年。
失去的總是讓人留戀,古老當時興,我們似乎都習慣了這個常態。換個角度看,也是傳承,很好。
更多文章: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