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享受山水氛圍。歐陽修〈醉翁亭記〉是我念中三時課堂散文,其中被比喻為“別有用心”的“醉翁之意”,我們耳熟能詳。意思相似的成語還有其他,出自《史記》的“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就是一例,只不過血腥味厚重,那是爾虞我詐鬥爭中的用語。
ADVERTISEMENT
歐陽修是一位胸懷寬廣,讓人心生好感的文人。《宋史 ·歐陽修傳》說他“獎引後進,如恐不及,賞識之下,率為聞人。”他栽培或舉薦過的文人包括蘇洵、蘇軾、曾鞏、蘇轍、張載、程顥、程頤等人。他無妒同輩,更不怕後輩,為他們搭橋,是少見的伯樂,其中蘇軾更讓他另眼相看。他給好友梅堯臣信說“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又開玩笑說:“老夫當避此人,放他出一頭地也。可喜!可喜!”
歐陽修個性鮮明,嚴肅的政治工作後面掩藏不了與生俱來的一團真氣。他給人印象絕非老氣橫秋,一板一眼面貌,不少創作盡顯閒適細胞,對人生保持樂觀態度,其中書寫男女互動詩詞更是拿手好戲,沒想這些創作卻為政途增添變數。1045年范仲淹、杜衍等人因為黨議被罷官,他上書宋仁宗,表示這些人有“可用之賢,而不聞其有可罷之罪”,仁宗看後頗為不快,更讓仁宗不滿的是轟動朝野的“盜甥案”。
歐陽修有外甥女張氏,為其妹繼女。張氏婚姻由歐陽修安排,婚後因和男僕私通,被告至衙門。在刑訊逼供之下,張氏供詞聲稱未婚前與舅舅有染。歐陽修政敵錢明逸擔任諫官,上書彈劾歐陽修,利用歐陽修〈望江南〉捕風捉影,說他在張氏四五歲時就動了心思,養她的目的,是為了“留著待春深”。詞中句子就是證據。
歐陽修因此被貶滁州擔任知州。他為人灑脫,被誣告的愁緒很快消散。其“寬簡而不擾”的管理方式,受滁州百姓歡迎。〈醉翁亭記〉看不到離京感慨,只看到對當下生活的擁抱。歐陽修說和幾位朋友一起,他年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因為歲數,“飲少輒醉”,微醺是好的,半醒半醉,迴歸純樸,真情出現。他說建亭者是山僧智仙,名無法考,但將亭子命名為醉翁亭者,卻是他這位太守。
酒將人和場景結合
環山樹林和山谷尤其優美,蔚然深秀之處就是琅琊山。沿著山路可聽到水聲,從兩個山間飛淌下來的,則是釀泉。“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加了“翼然”二字,醉翁亭充滿動感。用白話解釋,就是亭子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傲立於泉水之上。
歐陽修說太陽出來後,林間霧氣散了。當煙雲聚攏,山谷洞穴轉為昏暗,山中早晨和晚上,就是如此明暗交替。野花開放,傳來幽微香氣,樹木枝繁葉茂,時光流轉,荏苒前進,“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徜徉山水間,自己快樂,身邊的行人似乎也一樣。有人在路上歌唱,有人在樹下休息,有人呼喊,有人應答。老小一同出遊,作為太守,歐陽修覺得滁州實在是好地方。
我重溫中學讀過的古詩及散文,尋找當年因為年輕而疏忽的環節。此刻專注歐陽修對山水的描繪,享受鄉野情愫,體會大自然和人心心相印的樂趣。
醉翁亭因歐陽修而成中國四大名亭之一。當地人到此一遊,純粹是因為環境優雅。歐陽修文章一出,此地即成天下名勝,故事性更濃,《滁州志》說“歐陽公記成,遠近爭傳”。不少賞析者沿著他被貶的思路演繹,說他借山水排遣謫居苦悶。也不一定事事要和官場指涉,山水自有其獨特的生機讓人流連忘返。這篇文章之所以好讀,實則是無牢騷氣。歐陽修郊遊,可以這座亭那座山,也可以那座亭這座山,亭和山,只是心中怡然自得的環境而已。滁州醉翁亭,恰恰讓他遇上,得來不費功夫,要不然他也會尋找其他山水。
歐陽修和朋友在溪邊釣魚,又用泉水釀酒,配合野味菜蔬,就是酒宴了,雖然沒有歌舞助興,但是可投壺,可下棋,輸贏都有喧譁理由,重要是“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中學時期不能完全享受山水愉悅,更遑論有機會喝酒了。如今愛山愛水偶爾喝一杯,想到王羲之寫〈蘭亭序〉,都用酒將人和場景結合一起,“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天地浩瀚,萬物有靈,讀到這裡,即問自己是否也能借酒撰文了 。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