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都城的時候,我家附近販售酸麵包的Der Backmeister是我們一家三口最愛的小店。繼咖啡館之後,這幾年雨後春筍般林立在街頭巷尾的門店之一便是新型的麵包店,不少還是國外的大型甜點店品牌。傳統麵包店走的是親民路線,光鮮亮麗的大型甜點店,服務員“歡迎光臨”、“謝謝光臨”的招呼聲不絕於耳,靠服務贏得不少顧客歡心;Der Backmeister這家位於TTDI的德國麵包店,不靠親民價格、店面裝潢、商品種類或禮貌服務殺出重圍,走的是“待客如友”的人情味路線。
我們每回早餐時間到訪,總會遇到剛晨運完的街坊、上班服裝扮的白領、帶著孫女來用餐的爺爺奶奶,這裡就像是一個社區中心,每個人都能在裡面找到自己舒服的角落。每一次,店裡的外籍叔叔、阿姨總會逗弄小涵,像跟鄰居家小孩玩樂一樣,早晨的陽光照出日常的柔美,那是滿溢幸福感的畫面。沒錯,這家麵包店賣的是幸福感!那或許是員工發自內心的熱情表現,也許是Der Backmeister努力營造出來的氛圍,當然更有可能是企業文化的感召,創造這一切的美好。
ADVERTISEMENT
我在徐重仁寫的《走一條利他的路》這本書中,同樣看到另一個精彩的麵包店故事。橫手和彥經營的彼得潘麵包工房PEATER PAN,是一家讓人幸福的麵包店。店門口免費供應麥茶,就算只是經過的鄰居,偶爾也會停下腳步來喝杯茶解渴;遇上朋友,多聊幾句,順便又推開門進到店裡買幾個麵包回去。付款後櫃檯會遞上一個紙杯,還能在店內免費取用咖啡;乾脆裝了咖啡就跟朋友走到店外附設的座位區,繼續未完的話題。座位區旁附設的兒童遊樂場,是為了讓帶小朋友來的家庭能夠在視線範圍內看到小孩,同時又能跟朋友聊天;冬天的時候,這些座位還會附上暖爐,貼心之至。
店內的麵包架也經過精心設計,最低一層的貨架上擺的是造型可愛、小朋友會喜歡的麵包,讓他們用小托盤就能自行挑選;此外,烤麵包的窯爐外還設置供“偷窺”的小洞,滿足小朋友的好奇心。PEATER PAN的所在地多在民宅集中的社區,店裡賣的麵包走的是平價路線(每個介於3至6令吉之間),品項超過100種,貨架上某種商品快售罄前,員工都會即刻補上熱騰騰的新鮮商品;不管哪個世代的顧客進來,都會笑著離開。
PEATER PAN的成功,不外乎它的企業文化。橫手和彥說:“讓員工和顧客感受到喜悅,比衝店數多少和擴大規模更重要。”PEATER PAN每個月都會舉辦兩場社區活動,在聖誕節期間,橫手和彥會扮成聖誕老人,給小朋友派送禮物。所有的活動創意都來自於員工,橫手和彥鼓勵弟子發揮創意,如有徒弟想到其他地區自立門戶,他都全力支持。這樣一家企業,讓員工變成家人,讓顧客變成朋友;許多顧客在接受調查時甚至表態,為了不想生活裡沒有PEATER PAN而不想搬家。簡直完勝!正因為如此,只有6家門市、經營超過40年的PEATER PAN,每年的總營業額達到18億日圓(約6600萬令吉),生意額是其他品牌面包店的10倍,完全把快速複製的連鎖店模式拋開後頭。
“讓利給顧客,讓顧客覺得物超所值,是一門好生意。”徐重仁的結論是,一個成功的企業不應該只是會賺錢,而是也為社會貢獻了“幸福指數”,他稱之為“善盈餘”。而這種以“利他”精神出發的社會企業概念,最終總會從顧客和員工身上得到相應的回酬,創造“善循環”,生意就會源源不絕。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