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读家

|
发布: 8:20pm 17/01/2022

+ 读家

2021读家选书

选书

+ 读家

2021读家选书

选书

【读家选书】2021本地出版印象

作者:叶福炎、谢敏洁、潘舜怡

编按:2021年的【】来了!
往年,年度【读家选书】都会选在岁末公布,但过去曾有些书迟至12月最后数日才陆续出版,有鉴于此,编辑室决定延展至今才推出2021年度15本文学与非文学选书。此外,本期【读家】也邀来了3位专栏作者,写写自己对去年的本地出版印象,让读者也有一个简单的整体印象,当作个人的选书参考。

ADVERTISEMENT

【酝酿的甘甜:2021年马华文学的总体评价
(文/叶福炎(东海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

2021年,马华文学的出版数量并不算多,却也反映了疫情下的出版情况。本次一共选出15本文学与非文学的作品,竞争不算激烈。虽然如此,不论是黄锦树、范俊奇或辛金顺推出的文学作品,抑或是林春美、吴小保、麦留芳的学术作品,每一本都有其值得讨论的课题及意义。然而,这里我想特别讨论两本作品,分别是邓观杰《废墟的故事》和万吉《祝福:伊斯兰的多元诠释》。

◢《废墟》突显马华新叙事转向

在小文学圈的发展中,要等待一位新作家的面孔出世并不容易。邓观杰是个最佳的例证。从花踪文学奖新秀发迹,以及后来一路参加不少重要的港、台文学奖,斩获不少殊荣。这本《废墟的故事》出版前后一共花了10年,也象征着一个作家的写作养成经历。时间并不算短,却似乎是作家写作的起始罢了。另外,从雨林或胶林中找到自己的战场,邓的小说也突显马华新叙事的转向。这无疑是将马华文学的发展带到一个新的阶段,一切仿佛才刚要开始罢了。对于一个读者或研究者来说,只能抱着想望、继续期待邓的新作。

然而,万吉《祝福:伊斯兰的多元诠释》却是马华出版中少数的社科或知识普及作品。虽然这本书是经由翻译的专栏文章结集,但是浅显易懂的文句,不仅能够让读者进入思辨性的世界,也为华文读者提供一个时下社会伊斯兰课题的可能。就出版市场而言,以华文为媒介的社科作品本就不多——这也是值得继续探讨的议题,即使有多数也都谈论国内政治或学术作品,文化相关的内容还是相对少一些。期待本地出版社未来能够继续挖掘这方面的书籍。

◢人文杂志刮起一阵风

除了文学书籍出版,人文杂志的出版倒是刮起了一阵风,值得关注。杂志筹办要么缺少编辑资金、稿费来源,要么时效性而使得销售量紧张。除了《雪州志》创刊号以及处于募资阶段的《草稿》和《大马青年》复刊号,业余者小志《疫中人》以及《麻河时光》也仍持续出版中。在这些杂志中,我们可以看见它们多数为半年刊或年刊,而且内容走向议题的深度探讨,包括地方议题、文化课题等,以避免过期而使旧刊滞销。期待这些杂志能够持续发刊,进一步扩大发展。

综观来说,2021年本地的出版作品并不算多。这似乎是疫情的后坐力地持续发挥作用带来的影响。不少书籍压在年底出版,或者是干脆延后出版。目前,已陆续得知2022年将迎来不少的文学作品,包括文学作品选集、诗集和散文集。或许,我们继续期待这些作品的面世,给予最大的支持!

————————————

【缅怀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文/谢敏洁)

2021年这年,也许因为前路茫茫,所以大家特爱聊宇宙、世界、国家——感觉凡事只要从宏观去看,伤疤会显得小一点,就像从卫星照片上看世界大陆最深的东非大裂谷,即使明确知道位置,也得瞪大眼睛仔细找才见到。

回顾今年度的出版品,不论小说、散文或绘本,作者都不约而同地执笔勤写这片土地的故事,焦点很大程度聚焦在国家群体,而非个人小我,就像黄锦树在《大象死去的河边》里用魔幻的笔触描绘过去、现在、未来,一边思索东南亚华人命运,同时也嘲讽书中那个“我”将在时空中不着痕迹地消失,消失在历史叙述的边缘,而这样的“我”在现实中其实是“我们”,因为这群体并不在少数。

◢绕着历史来书写

再看海凡的小说集《野径》、邓观杰的小说《废墟的故事》和麦留芳的知识类学术丛书《口袋里的家国》,内容都绕着历史来书写,通过家族脉络回溯,以及歌曲、邮票、钱币等实物,探讨群体的国族身分与认同。作者笔尖描绘的历史格局是史诗级的,资讯和情感含量都妥妥到位,但历史它究竟留给我们的遗产是什么?

历史留给我们的语言会不会应了辛金顺在诗集《国语》里写的那样渐渐被边缘化、被消失?作者相信这或许是政治权力斗争的结果,但谁又有资格以国族之名使“非国语”使用者的我们成为失落的一群呢?还是说,连历史留给我们的伤疤也会消失?像《五一三的幽灵》收录的7篇文章那样先成为政治禁忌与历史包袱,继而从官方记忆中变身成幽灵?

◢常民记忆是历史的真实所在

对我来说,从这类书中倾倒而出的每一粒文字都是警醒,叫人明白——常民记忆才是历史的真实所在,也唯有将历史融入生活,才是最终极的实践方式。因此,看陈宝川的画作,可以感受到这片土地的温暖;看文史工作者蔡羽、郑玉萍和邓雁霞写的《古晋老巴刹》,可以闻见许多人生故事在柴米油盐之间变幻,而今年欣见不少作品经时报、联经、麦田出版,让马来西亚的故事在别处疆土开花结果,亦是值得本地出版人开心的事。

——————————

【文字的曙光】
(文/潘舜怡)

犹记得我在2020年【读家选书】写的〈马华文学不打烊〉曾提起,自Covid-19疫情蔓延以来,马华文坛虽然正抵抗着出版的寒冬,但我们相信“阅读”仍在,知识生产仍“不打烊”;时隔一年,2021年的世界依然面临疫灾来袭,而马华文艺生产也依旧面临严峻的挑战,但总算又越过了一座山丘——创作者、出版社无惧风浪,仍然透过“书籍”发声、处理时代的危机,与读者营造如诗般的共感交流。

◢沉稳老练的《镂雕ll》

尤其在文学出版部分,留台作家如黄锦树的《大象死去的河边》、邓观杰的《废墟的故事》、马尼尼为的《我的美术系少年》以及在地作家范俊奇的《镂空与浮雕ll》表现亮眼,均透过沉稳老练的叙事笔触、精湛的修辞技艺展现各自关怀的议题——从人与事到地与景。

另外,不得不提几部学术著作,如林春美的《蕉风与非左翼的马华文学》、麦留芳的《口袋里的家国:歌曲、邮票、钱币中的国族认同》,分别涉及了马华与“物”的生产讨论,让我们看见从文学杂志到日常小物背后有关马华民族、文化与政治身分认同的盘根错节关系。

◢感受马华生活的热情

吴小保的《思想末罗游:华马文史散论》,蔡羽、郑玉萍、邓雁霞的《古晋老巴刹:历史掌故与生活变迁》,万吉的《祝福:伊斯兰的多元诠释》则分别讨论有关马华语言翻译史、地方文化史与宗教等相关议题。读者可从著作中感受作者对于本土研究、马华生活的情感编织与热情。有意思的是,一般在本土视为“禁忌”的五一三种族事件也登上学术场域,经由联经的第43期《思想》专题《五一三的幽灵》获得重新讨论,唤起我们对事件记忆的“见”与“不见”之思。此外,由张锦忠英译陈瑞献的诗作《陈瑞献诗歌英译集》也是一本难得好译作,虽非中文原著,但相信此书之出版,将为马华中英诗学带来崭新火花。

陈诗人在〈彩云人层天〉诗句提及“转身看7种重彩的云朵/你看云朵滚边绣着你的强光线”——我想,若回到乌云密布的现今时代脉络,诗人何尝不是提醒着我们拨开云朵望一望属于马华文界的“强光线”,或者更贴切而言,是隐藏在乌云下的那道曙光——继续以文字之光抵抗黑暗、颠覆荒谬世界。

致2022年的我们。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