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漁業及海洋機構在安大略省偏遠實驗湖泊區進行的長達15年研究發現,只要人類停止製造釋放至空氣及水中的汞,遭到汞汙染的淡水魚便可以於短短几年內“康復”,由於人類所攝入汞的主要來源便是魚類,汞的快速下降對於依賴賣魚的社區和消費大量魚的國家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
除了二氧化碳排放,汞汙染(mercury pollution)也是一個主要的全球環境問題──俗稱水銀的汞從天然途徑或工業活動釋放至空氣及水中,並進入食物鏈內,而魚類是人類從膳食攝入汞的主要來源。
好消息是,一旦人類停止讓汞進入生態環境中,魚類可以於短短几年內從汞汙染中迅速“康復”。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在加拿大一個湖泊進行的長達15年研究發現,在汞的供應(進入湖中)停止八年後,甲基汞(methylmercury)的濃度──一種由細菌在水生生態系統中將汞製成的劇毒物質──在白斑狗魚(Esox lucius)中下降了76%,在鯡形白鮭(Coregonus clupeaformis)中下降了38%。
也稱北方狗魚(Northern pike)的白斑狗魚,是分佈於北美洲及歐亞大陸中高緯度水體中的一種大型掠食性淡水魚;鯡形白鮭是北半球溫帶和寒帶多種魚的統稱,其中的鯡形白鮭(lake whitefish),是北美洲五大湖(Great Lakes)最有價值的食用魚之一,棲息地向北一直延伸至北極圈內。
針對受到汞汙染的魚類可以於短短几年內“康復”的發現,領導這項研究的政府機構加拿大漁業及海洋機構的保羅.布蘭奇菲爾德坦言,他並沒有想到恢復程度可以如此之快。
“我們的研究發現,並不是這些魚會迅速排出體內的汞。事實上,實驗表明汞會留在魚體內很長時間,但是,當新的汙染停止時,快速的世代更替令汞濃度快速地下降。”
根據《新科學人》一篇報導,汞汙染仍然是一個主要的全球環境問題,而小規模的金礦開採及煤炭燃燒是兩個最大的來源。汞在大氣中傳播,然後降下並落到湖泊及海洋中,這種金屬在淡水和海洋物種中的積累,引起了人們對吃魚對人類健康影響的關注。
不過,一旦汙染停止,關於汞水平下降的速度,人們從觀察中得到的結果知之甚少。為了找出答案,布蘭奇菲爾德領導的團隊在加拿大安大略省一組為科學而設的偏遠實驗湖泊區進行了一項研究,研究人員連續七年在其中一個湖泊中添加了汞,這數量相當與在北美洲被汞汙染的水道中發現的平均數量。
由於研究人員使用了具有獨特同位素的汞,因此可以將汙染物與雨中的任何汙染物區分開來。
研究小組停止在湖中添加汞之後,湖中的大型掠食性淡水魚白斑狗魚的甲基汞含量最高。但是,白斑狗魚體內甲基汞濃度下降的速度卻約是其他主要大體型物種,即鯡形白鮭的兩倍。更快的恢復似乎可以解釋為白斑狗魚中的新魚週轉更快,平均來說,它們比鯡形白鮭年輕得多。
布蘭奇菲爾德說,汞的快速下降對於依賴賣魚的社區和消費大量魚的國家來說是個好消息。但他提醒說,研究小組在湖泊周圍的森林及溼地中只添加了“極小部分”的汞進入水中,這些汞可能會在以後進入水中,突出這種汙染物的持久性。
針對布蘭奇菲爾德領導的研究,IVL瑞典環境研究所的約翰.蒙特說,這項研究是一個“”獨特的科學實驗,很可能再也不會被重複”。他說,研究得出的結果是強有力的,證明了“我們一直假設的,但只是部分或間接地能夠提供證據”。
他認為說,這些研究結果經為促進減少汞排放的努力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論據。
另外,新的研究顯示,汞在超深淵區(hadal zone)積累率“非常高”,超深淵區是海洋最深的部分,最遠可延伸到11公里。根據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PNAS)上的這篇論文顯示,自1950年以來,深海海溝沉積物中的平均積累率比1900年至1950年期間高出30%。
烹調不能大幅降低魚類汞含量
汞是一種大量蘊藏於自然環境的元素,並以金屬汞、無機汞及有機汞3種形態存在。
甲基汞主要來自人類在工業活動中排出水體的無機水銀離子,在河流、湖泊及海洋中被細菌轉化為甲基汞。
甲基汞是最常見也是最危險的的有機汞,容易被生物吸收,然後經食物鏈由極微小的植物和動物傳到較大的生物;又可在魚類體內積聚,並會與魚類組織的蛋白質緊扣結合。因此,人類所攝入汞的主要來源便是魚類,而烹調不能大幅降低魚類的汞含量。
甲基汞會在食物鏈中的不同生物體內積聚,鯊魚、劍魚、旗魚、金目鯛及金鎗魚(尤其是大眼金鎗魚及藍鰭金鎗魚)等體型較大的掠食魚類,會比食物鏈位置較低的非掠食性魚類,在體內積聚更多汞。
藍鰭金鎗魚是地球其中一種體型最大、速度最快的魚類,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大洋,由於它的肌肉組織含有高濃度的甲基汞,並會隨年齡而增加,美國羅格斯大學環境科學系教授約翰.萊因費爾德於9月刊於《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表明,藍鰭金鎗魚的水銀積累率可用作全球汙染指數,揭示海洋中汞汙染的模式、自然和人為排放以及區域環境特徵,從而改善對來自海鮮的汞汙染物的公共衛生風險評估。
汞可能會以金屬、蒸氣、汞鹽,或有機化合物的型態接觸到人體,大部分病例的肇因是吃了汞汙染的魚、補牙時接觸到銀汞,或是在工作場合中暴露於汞之中。
至於汞中毒症狀依類型、劑量、方法及暴露時間長短而有所不同,可能的症狀有肌肉無力、協調性變差、手腳麻痺、皮膚起疹子、焦慮、出現記憶問題、看、聽跟說都變得困一般上,患者在發生汞中毒之後的5至10分鐘之內就會有明顯的症狀,出現頭痛、腹瀉等。
總之,發生汞中毒之後一定要採取緊急情況,除了多喝水,也應該去醫院進行專業治療,這樣才可以更好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