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妄為些子事,只因曾讀數行書。嚴霜烈日皆經過,次第春風到草廬。”
ADVERTISEMENT
1988年給周穎南信中,俞平伯引此詩並說“《儒林外史》錄是詩只半首,可惜也。”
《儒林外史》說科舉考試屢次失敗的楊執中在垂老中“無意中補得一個廩”,選得沭陽縣正堂官職,但是想到“又要去遞手本,行庭參,自覺腰胯硬了,做不來這樣的事”,決定不去。鹽店東家看他正直,聘他當總管。不料他不肯用心工作,要不出外閒遊,要不垂簾看書,因為虧空七百多銀子,又不認錯,最後被東家告進官府。入牢獄一年半後,被求賢若渴的婁氏兄弟所救。
《儒林外史》在第9回至12回中不少片段提楊執中,作者借用其他人物形容他清高雅緻,實則對他諷刺多於同情,吳敬梓筆下的他迂腐無能。他並非奸惡之人,性格上卻有很多弱點。兩名兒子都不求上進,其中一名偷朋友錢,楊執中卻和朋友彼此謾罵。家裡有一老嫗,書中交待不清楚,可能是僕人,也可能是妻子。老嫗年老耳聾,只因不順他意,便被他“打了幾個嘴巴,踢了幾腳”。婁氏兄弟也是糊塗人,拜訪出獄後的楊執中不遇,第二次登門一樣沒見著,回途偶然在一張素紙上讀到上引之詩,因有“楓林拙叟楊允草”,就認定詩是楊執中所作,覺得此人“襟懷沖淡,其實可敬。”值得三顧茅廬。
讀書人的真實和虛偽,在吳敬梓筆下盡顯無遺。讀書人和常人一樣平凡,有弱點也有優點。考驗我們的其實是做人分寸。楊執中是虛構人物,詩當然不是他所寫,原作者是元朝呂思誠,詩名為〈戲題〉。
沒有出現的前四句是“典卻春衫辦早廚,老妻何必更躊躇。瓶中有醋堪燒菜,囊裡無錢莫買魚。”呂思誠官至中書左丞,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說他“文章政事,皆過人遠慎。而廉潔不汙。”當官前生活更是貧困,早飯無米下鍋,拿袍子典當。妻子不知如何做飯,他耐心勸解。說有什麼吃什麼,不必買魚,一切將就。沒錢是一回事,底線是另一回事,絕不可因為吃飯而做違背原則的事。他寫詩激勵自己,也給妻子信心。是的,冬天去了,春天就會來到,清寒日子總有盡頭。
呂思誠是儒家忠實信徒,當地方官時,刻孔子像,讓當地人進行祭祀。他有不少創舉,其中包括將不孝順父母,不愛護兄弟,不工作的人,都記在文簿上,罰服勞役。對於貪官汙吏,從不手軟。《元史》為他留下的記錄,都是好話,包括讚揚他為人持重,以剛直聞名,“不為勢利所屈。”
修行由內心出發
“不敢妄為些子事”和儒家知恥、有所不為、君子固窮等理念非常接近。古書中百姓多窮,各式各樣,詩以潦倒開頭,涉及典當,拿袍子換米的尷尬日子。但是貧困不會讓呂思誠焦慮彷徨,也不會怨懟憤懣。人格的建立,本就離不開生活瑣事。這首詩讓我們眼前一亮,是因為作者巧妙地將柴米油鹽和讀書人該有的氣節結合一起,少了道貌岸然的霸氣,多了平常百姓生活的地氣。丈夫對妻子的勸說一邊讓我們看到貧窮夫妻百事哀的窘境,一邊也看到丈夫開闊和樂觀的心態。
讀書求學有何目的?因人而異。不少人從書本中領悟做人的準則和操守,有些事可做,有些事不可做,跌跌撞撞以後,更理解初心磨練的重要。一切得以心出發,即使法律允許,還得通過倫理道德一關。法律只是借外物管人,修行則由內心出發,窮也要窮得明明白白,窮得一身清澈。
好詩若出於像楊執中那樣不可愛人之手,確實是會影響我們賞析的走向,還好吳敬梓只是利用他讓我們對此詩印象更加深刻。豐子愷曾以“嚴霜烈日皆經過,次第春風到草廬”入其漫畫,取冬去春來意境,沒有紛爭,沒有飢餓,一對年輕夫婦和一小孩在屋外其樂融融。俞平伯則比豐子愷多引兩句,雖說“可惜也”,其實並不可惜。
從俞平伯的人生來看,所引四句韻味十足,他不引全詩,應該是有意如此。馮其庸在《俞平伯周穎南通信集》序文中說這四句“彷彿是這位老人的總結,或者是他的偈語,大概也是有所寄託的。”周文毅的《是非紅樓:俞平伯1954年以後的歲月》,用此四句當卷首語。一些詩句容易讓人有帶入感,馮其庸說“有所寄託”,道理不言而喻。估計不只讓曾被毛澤東親自點名批判的俞平伯動容,歷盡滄桑的文人接觸此四句可能也一樣有萬般感受。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