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路

|

微隐于学

|
发布: 8:00am 20/01/2022

冠病疫苗

宋明家

心肌炎

心包炎

微隱於學

辉瑞、科兴和AZ疫苗

猝死案

宋明家.疫苗接種後猝死的“殘酷”事實

宋明家(科學工作者)

我只單純希望,能讓大家從一個科學視角,去多方面理解“接種後猝死”的事實。

 

ADVERTISEMENT

寫這一篇時,心裡很沉重,因為猝死的,有我認識的、和不認識的人們,都和你我他一樣,有心愛的家人和親友。

和我們在眾多媒體讀到的一樣,“平時看起來很健康,卻突然走了”,適用於當中許多案例;唯一有什麼比較特別的,就是“不久前打了疫苗”。

,似乎就逃不脫成為“元兇”的宿命,就如這一年內許多的類似悲劇一樣。對死者家屬而言,這不是件容易渡過的難關,把事件和疫苗聯繫在一起,也是人之常情,是應該被同理的。

面對社交媒體上排山倒海的“疫苗是的元兇”、“衛生部隱瞞事實”的“主流意見”,我想提出一些“非主流”觀點,希望能釐清這些事。

打從一開始,全世界對各款冠病疫苗的面市,就有一種“橫空出世”的驚疑感,加上對科學研究的不理解、對政府領導的不信任、對大藥廠商牟暴利的不滿、對不得不接種疫苗的不情願,使疫苗變成容易挑起民眾情緒、成為健康或死亡案例的代罪羔羊。

比如“”(myocarditis)和“”(pericarditis)不良反應。

美、加、英國的研究顯示,12-24歲年輕男性在兩劑輝瑞疫苗接種後,出現這兩者的幾率,是每百萬人60至150病例之間,但這些輕症狀病例大多數稍作休息或治療後就能康復(引6月23日美國CDC數據、12月2日《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論文、12月5日medRxiv預印本文章)

馬來西亞臨床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Clinical Research)的最新研究成果,也顯示輝瑞、科興和AZ疫苗接種後,發生心肌炎的幾率(不分年齡和性別)是每一百萬劑分別是0.9、0.5和0.7案例(見1月15日《新海峽時報》報道)

但不管有沒有接種冠病疫苗,“心肌病變”(cardiomyopathy,心肌炎可能導致的疾病)本來就是全世界都很普遍的疾病,例如法國的發生率是每百萬人有809例(引2020年4月《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論文);這些病例,也是導致心臟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簡稱SCD)或心搏驟停(sudden cardiac arrest,SCA)的原因之一。

我國統計局的數據顯示,“缺血性心臟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或“冠狀動脈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是國內第一大死因,且案例每年持續增加。例如2020年109155宗“醫學證明死亡”(medically certified deaths)案例裡,17%屬於這類心疾,2019年則為15%,也是猝死的主因之一(引2021年11月16日《Statistics on Causes of Death》)

根據一篇包含全球五大洲病患的系統綜述(systematic review),12-39歲年輕人的SCD猝死率,是每年平均每百萬人17案例(引2020年9月《BMJ Open》論文);新加坡每年有約1千宗此類猝死案(不分年齡),美國和英國則是32萬5千和10萬人,發生率分別是0.02%、0.10%和0.15%。假設採用較貼近亞裔族群的0.02%,我國2021年的SCD應該是約6400人,平均每天18宗。

也別忘了,這數據只探討心臟性猝死SCD案例,還沒包括其他導致猝死的原因,比如腦內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另,造成動脈粥樣硬化的“血脂異常”(dyslipidemia;包括高膽固醇血癥hypercholesterolemia等血癥),也是大馬成人的一大問題;一份由亞洲跨國團隊於2020年12月聯合發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期刊的綜述文章,提到約45%我國成人有血脂異常問題,遠比約澳洲的33%、印度的30%、以及日本、新加坡、韓國、中國、臺灣的10-18%來得高。

綜合以上數據,若我們少算些,每一年的每一天,我國有20人因SCD和其他疾病不幸猝死;在2021年2月冠病疫苗接種計劃開跑之前,大家可能就單純為噩耗扼腕嘆息,然後回憶一下逝者的健康生活作息等等,然後事情就過去了。

來到疫苗時代,基於前述心理因素,媒體和民眾都睜大眼睛,拿放大鏡聚焦每一個猝死案例,結果疫苗就成了絕大多數猝死案的代罪羔羊。

我們不排除有非常罕見的“疫苗致死”案例,這和科學數據不相違悖。但在疫情時代,有所增加的SCD和SCA案,絕大多數都是和染疫有關聯,而不是疫苗(例:2021年8月《Heart Rhythm》研究報告)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很適合用來解釋這現象:一個惹人厭的人,無論走在瓜田時彎腰整理鞋子,或經過李子樹下抬手弄帽子,都會令人懷疑他想偷採瓜果。

疫苗,就是這無辜的“瓜李之嫌”。

這一篇,可能會被罵站著說話不腰疼,或對逝者家屬沒同理心。

但我只單純希望,能讓大家從一個科學視角,去多方面理解“接種後猝死”的事實。

即便事實可能很“殘酷”的不如你我所願。

(下一期,我們來看看“接種後猝死”的另一個解釋:“濃縮在一年的疫苗不良反應”)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