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拉越的年味裡,少不了色彩繽紛燦爛的糕點。
鋪了紅桌布或蕾絲布的茶几上,除了各種餅乾、乾果或魷魚絲、肉乾,還有自制的糕點粿品。砂拉越千層糕(kek lapis Sarawak)、芋頭千層糕、黑美人蛋糕(hati parek)、潮州糕等,都是農曆新年必備的零嘴小食。
ADVERTISEMENT
在眾多籍貫中,砂拉越潮州人特別講究傳統年糕,家裡還保留傳統習俗的,一般都會在臘月二十六與二十七開始在家中製作獨具傳統韻味的潮州糕點。
糕點,就是潮州人口中的“粿”,這個粿影響力很大,馬來話、印尼話都把糕點稱為Kueh或Kue。“粿”是東方的馬卡龍,五顏六色,只是它並非甜點,非主食又亦是主食。
潮州人之所以愛做粿、吃粿,是因為早期在中國,潮汕先民從中原地區遷至潮汕地區,由於祭祖先需要用麵食來做果品,然而南方不產小麥,於是以米食做果品,這才有了“粿”。
“像我們家啊,我婆婆過年時,就一定要有鼠曲粿,然後大年初一早上,就一定要吃落湯錢、甜湯這3樣。如果有空的話,我們就會做那個飯桃粿。”
潮州粿桃、鼠曲粿、飯桃粿必有
41歲的陳聲豐,來自實巫瑤的潮州人,祖籍潮安縣東鳳,從小到大舉凡過年過節,家中長輩一定會根據傳統習俗,製作潮州糕點來祭拜祖先和神明,而總是在廚房幫忙的他,自然而然就學會了。
潮州人在新年一定要拜神祭祖,因此也必須有粿品;粿品當中,最有代表的潮州粿桃、鼠曲粿、飯桃粿,那是潮州人每逢節日祭祀神明先祖,甚至是紅白喜喪都不可或缺的一樣傳統糕點。
本地買不到鼠麴草,鼠曲粿瀕臨失傳
飯桃粿因紅色的外皮、桃子形狀,因此又稱“紅桃粿”。桃子象徵長壽,制桃粿是祈福祈壽的願望,因此,粿模大多都是雕刻壽字。而紅色又寓意著吉祥如意,平安好運,它是潮州人過年祭祖的必備粿品。
“我們鄉下每年清明節,全鄉人一起拜神祭祖,所以那時候他們就會分工,比如誰煮豬頭,誰做粿。做粿的,飯桃是要做兩三四百粒的,全部人一起來,整村的人來幫忙。很熱鬧的,全村的人一起來,三四百個一天就做完了。”
飯桃粿裡面的內餡是炒香的糯米飯,拌著蝦米、香菇、肉、蔥油和胡椒粉。好吃的紅桃粿,重點在於餡料。
另一個經典潮州小吃,鼠曲粿也稱作“茨殼粿”或“鼠殼粿”。正宗的鼠曲粿,粿皮用鼠殼草混合糯米粉製成,鼠殼粿因此得名。
“我婆婆從中國來,這裡找不到鼠麴草。不過為了延續傳統,他們變通用別種食材。我婆婆那時候就一直用黑芝麻,所以做出來的顏色其實就大概跟那個鼠曲粿做出來一樣是黑色的,所以那個時候我們就叫黑粿。”
由於材料難找,加上工序繁瑣,本地只有老一輩的婦女懂得製作鼠曲粿,鼠曲粿瀕臨失傳。今年陳聲豐特別訂購鼠麴草,也找來媽媽和乾媽一起幫忙做粿。像他這樣懂得製作傳統糕點的青年少之又少,實屬難得。“這個是我們對傳統的執著,就是為了把傳統美食延續下去,所以我們每年過節都會做。”
愛粿及模,收藏了逾500個
因為做粿,所以愛上了印模。
陳聲豐收藏的五百多個印模當中,最舊的是中國的伯祖父寄過來給他的。“我爸爸二十多年前有回去潮州探親。回來的時候,他們給我爸爸幾個模,那時候我才發現原來我們潮州那邊不只只有這個桃粿的模,還有很多種。那時候我開始對這方面很有興趣。”
陳聲豐喜歡精美的木雕印模,印出來的粿,花紋會比較美、立體。他十分享受印粿的過程,在他眼裡,這些粿已經成了藝術品。
“你看這些粿,不一樣的粿,它有不一樣的粿印,而且每個粿印都雕到很精美。為什麼?因為這些粿是用來拜神、拜祖先的。這些敬神敬祖先的東西,我們都要把它做到很好看。”
平日出門旅行,他會特別去逛老街老店,尋找傳統的木雕印模。無法出國的日子裡,他也在淘寶買了好多新印模。
春節來臨時,親友都特別喜歡上門拜訪他。因為陳聲豐會招待他們吃各種潮州粿,尤其是年初一。甜湯、鼠曲粿、飯桃粿,還有一道年終送神供品——落湯錢,是潮州民間“五穀母”的供品。這是潮州人每家每戶都會做的簡單新年小吃,它有“過年討個好彩頭,來年錢多多”的寓意。
“一定要把這個東西傳下去,畢竟這個是我們本身的文化,我們特有的!” 陳聲豐笑言。
芋頭千層糕,傳統與西式的合併
除了常見的砂拉越千層糕,上世紀90年代的砂拉越,坊間也盛行製作芋頭千層蛋糕,尤其新年期間,芋頭千層蛋糕一度成為了家家戶戶招待親友的年節食品。
芋頭製成的糕點甜而不膩,因此有著帶來甜甜蜜蜜、幸福美滿的寓意。福州人特別喜歡芋頭,因為“芋”與“裕”同音,寓意極好。因此,福州人的年節,餐桌上少不了甜芋泥。
年輕人愛吃
芋頭海綿千層蛋糕不是華人傳統的糕點,中式的芋泥結合了西式的海綿蛋糕,讓傳統年味不再單調,創造出獨特風味,深受年輕人的喜愛。
在福州家庭長大的烘焙師賴南霓,在古晉經營一家主打法式千層糕的咖啡館“16th Street Café”。有30年烘焙經驗的她說,芋頭千層糕是她第一個學做的蛋糕。
“我不愛念書,那就要有一技之長,這是很小的時候就有的想法。我第一個嘗試的是裁縫,後來發現這個不是我喜歡的。就在17歲的時候,我看到有一個老師在教芋頭千層糕,那是我第一次學做蛋糕,也是第一粒賣出去的蛋糕。”
在賴南霓的記憶中,在她15歲時,市面上已經出現芋頭海綿千層蛋糕。自己和家人都喜歡吃。
一開始賴南霓只是做給家人吃,在他們紛紛贊好之後,又有親戚朋友向她訂製,越做越上手,就這樣走出了一條烘焙之路。
芋頭千層糕代表了一個時代,當年流行的芋頭蛋糕,後來成了新年家家戶戶都會準備的一道年味小吃。它也是承載了賴南霓的夢想與未來,指引她的人生路。
焦糖黑蛋糕,結合馬來糕點的創意
砂拉越華人新年招待客人的甜品糕點中,很多都是馬來糕點,比如千層蛋糕(Kek Lapis),還有同樣受歡迎的焦糖黑蛋糕(kek hati parek)。
焦糖黑蛋糕,又稱黑美人蛋糕,馬來人叫它“魔鬼魚心肝蛋糕”,是因為他們覺得它的顏色長得就像魔鬼魚的肝一樣,於是從中得到取名的靈感。
嫁給砂拉越人的印尼加里曼丹華僑,陳燕雲在砂拉越古晉已經生活了二十餘年,她在農曆新年期間必定準備的,就是黑美人蛋糕。
“黑美人蛋糕是砂拉越本土的,因為我在家鄉印尼沒有這樣的糕點,我從來不知道有這個蛋糕。”有一年開齋節,陳燕雲帶著3歲的兒子拜訪一名馬來朋友,兒子很喜歡對方做的黑美人蛋糕,激發了起她自己做黑美人蛋糕的想法。
黏糊不粘牙帶有嚼勁
與一般巧克力蛋糕不一樣的地方在於,黑美人蛋糕用的是砂拉越的焦糖,裡面參雜了切片的葡萄乾、黑棗,吃起來鬆軟、黏黏糊糊的,卻又不粘牙。黑棗和葡萄乾不只是提味,膠質讓蛋糕吃起來粘稠,特別有嚼勁。
砂拉越華人在新年期間,有的像陳燕雲那樣會做這些馬來糕點,有的向馬來人購買。自己愛吃之外,也是用來招待其他種族。砂拉越各族之間向來相處和睦,關係密切,農曆新年上門拜訪華人事常有的事。
“馬來人也很喜歡吃華人的粿品。不過新年期間,餐桌上有他們的傳統糕點,他們會更高興,更顯得被尊敬。”她說。
結語
年味,即是年俗的味道。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漂洋過海來到馬來西亞,已經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包括新年美食。
這些舌尖上的年味,是一場新年儀式,從年夜飯桌上到待客的傳統點心,都被賦予各種吉祥的寓意,傳遞著人們的寄託祈願,團聚的欣喜和對生活的熱愛。
當華人的年味與他族文化、美食交融碰撞,產生出來的是更加豐富的飲食文化,更具特色的年味。農曆新年,不再只是華人的專屬節日,也是其他民族一起共同歡慶的佳節。
相關報道:
【砂拉越獨門年味/01】用鏡頭窺探砂拉越多元年味
【砂拉越獨門年味/02】跨文化的風味──華人餐桌上的牛羊盛宴
【砂拉越獨門年味/03】蝦餅與阿渣,風味小吃最佳拍檔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