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拉越地廣人稀,天然資源豐富,種族多元開放,文化的大熔爐也反映在飲食上。各個族群參與其中,讓砂拉越有著不一樣的新春年味。
ADVERTISEMENT
從食材來源——農場到餐桌,經過不同籍貫的家庭或廚師發展出來的傳統年菜或創新料理;這些料理不只是個人的專屬年味,更是砂拉越人的獨門年味。
【延伸觀賞/專題背景】
繼去年的《餐桌上的年味》砂拉越新春特備節目之後,砂拉越媒體集團(Sarawak Media Group)繼續與本土獨立製作公司Motion Foundry合作,拍攝《餐桌上的年味》第二季,透過鏡頭帶領全國觀眾走入砂拉越獨特又多元的年味。
上山採竹筍,下海去捕魚;草原上放羊,農場裡抓雞。13種食材,50道料理,50個受訪人物,《餐桌上的年味2》新春節目將於2月1日(星期二)7.15PM開始,初一至十三一連13集在砂拉越電視臺(TVS)Astro 122頻道播出,每集節目30分鐘。
混血家庭的新春年味:筍
甘榜門洞比拉萬(Mentung Birawan),山區小路上坡又下坡的,距離西連市大約半個鐘頭的鄉村之地。那裡大多是原住民比達友的部落。
農曆新年前夕,米娜(Minah Anak Daoh)一大早就帶著妹妹、繼女以及孫女,往祖屋後院的竹林裡採竹筍。恰逢雨季,竹林裡有許多的雨後春筍。
比達友人的生活離不開竹,俗稱竹子專家的他們,過去用來製作傳統高腳屋住屋巴洛(Baruk),廚房一切用具、器皿、煙筒等,一概以竹子為材料。他們也相信,竹子引水入屋可以延年益壽。
竹子被視為是吉祥物,不過米娜採竹筍,卻是為了準備農曆新年團圓飯。米娜並不知道芋頭在華人的飲食文化中代表什么,她只知道吃竹筍會帶來好意頭。“我所知道的是,吃魚會帶來好意頭。農曆新年華人一定會買魚來蒸,我的華人媳婦講的。”
她們在竹林裡挖了竹筍,採了一些野菜米林(bidin)和野菇,還砍了兩支大竹回家,用來做竹筒雞。竹筒雞是原住民最常見的料理,過去原住民進森林打獵,肚子餓的時候就地取材,把肉和菜全部塞進竹子裡,用火烤一烤,香噴噴的竹筒雞就完成了——既有雞肉的鮮甜,又有竹的清香,湯汁濃郁,雞肉滋嫩軟糯。如此的製法簡單、獨特,又古老、樸實。
快樂的多元種族家庭
米娜本身是不折不扣的比達友血統,她之所以慶祝農曆新年,是因為嫁給了海南人。丈夫符菊通是華裔與比達友的混血,第一任太太去世之後娶了米娜。他一共有11個孩子,其中有娶華人媳婦的,也有娶馬來人或伊班女人的,名副其實的多元種族家庭。
儘管符菊通不諳中文,只會寫自己的中文名,與家人用福建話溝通,不過他十分重視中華文化,尤其是農曆新年。
“我們的家庭比較偏向農曆新年,所以農曆新年時我的家人都會來,不管他是馬來人、伊班還是比達友,他們都會來我家。對我們來說,農曆新年大過聖誕節和達雅節。” 47歲的女警,女兒符麗華說。
符麗華很喜歡農曆新年,就連繼母也被孩子感染,學起了華人的年菜。“我的繼母還會穿華人的傳統服裝像旗袍啊,也很會煮華人美食像炒雜菜、打滷鴨、排骨湯、蒸魚,還有煮竹筍,因為竹筍代表興旺或者好意頭。”
米娜也會給孩子或孫子紅包,她知道那是給對方的祝福,願他們能夠工作順利、身體安康;外人的話,則給他們送年柑。
他們也有撈生,只是在開動之前,會先禱告。“因為我們是基督徒啊!”
比華人更加珍惜傳統文化
米娜與丈夫符菊通一家雖然是混血家族,不過實踐起華人文化可說是十分徹底。
在這一帶原住民甘榜裡,他們一家的祖屋特別引人注目:紅彤彤的新年門飾、假桃花樹、牆上的各種新年裝飾等。
除夕夜大家一定會回家,坐在一起吃團圓飯,午夜要放鞭炮來慶祝新年的到來。“我們也有向長輩敬茶,確保這個習俗不會被遺忘,必須讓它流傳下去。我的父母就會坐在椅子,我們就一個一個向他們拜年表達敬意,然後他們就會給紅包咯。但是像我們這些已經長大的孩子,我們就會把紅包還給他們,所以我也沒有紅包收了。” 符麗華笑言。
符麗華與米娜的甥女Olynn幫繼母把團圓飯準備好,把竹筒雞倒進“Tipakuoh”——樹皮製成的船型碗內,又用峇拉煎炒了竹筍,以及野菇炒米林、蒸魚,時間正好傍晚時分,就上桌呼喚大家吃團圓飯了。家中有穆斯林的成員,因為尊重他們,團圓飯中少了豬肉料理。
“我很喜歡農曆新年,因為可以見到不同血統的家人。我的外甥或外甥女雖然不會說福建話,但他們會說華語,我不會說華語,不過他們也會翻譯給我聽,所以我很開心。”
竹筒雞,符家的寫照
團圓飯桌上,竹筍和魚是好意頭,然而更能夠代表這一家的,卻是原住民料理——竹筒雞。
符麗華說,竹筒雞必須放木薯葉、黃姜葉、野薑莖,否則煮出來的味道會不夠濃郁。“雞肉以及那些菜葉全部加在一起煮,竹筒雞會變得很順滑,吃起來口感非常好,肉質很香嫩,還有配搭姜和蒜。就好像一個大家庭一樣,融合在一起。像我的家庭裡有比達友族、伊班族、華人、馬來人,全部融合在一起,就會變成一個快樂的大家庭。這個竹筒雞就像我的‘家人’!”
米娜與符菊通一家坐在祖屋外吃團圓飯,一家說著各種語言的話,福建話、比達友話、砂拉越國語、英語,以及小孩子之間說華語,全家用筷子撈生,吃竹筒雞、野菇炒野菜、峇拉煎炒竹筍,以及象徵著“天天有餘”的潮州蒸魚。
這樣的團圓飯,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一個馬來西亞啊!
大埔人的筍料理
大埔人為什么在過年一定要吃明筍呢?
“吃明筍,對遊子來說就好像回家的感覺,回家吃媽媽的飯。”“吃明筍是順順利利,希望你今年會順順利利、節節高升、六六大順。”“這個筍它有很多纖維素,吃了對身體健康。少女喜歡吃,因為能夠減肥!”
晉漢斯省大埔同鄉會主席羅紹鳳說,大埔客家的中國先民從中原遷移到南方定居,早期還帶來中原飲食習慣,逢年過節要包“餃子”。但南方無法種植小麥,因此沒有面粉。客家人只好把當地種植的山芋、薯根製成澱粉製作麵皮,用當地盛產的原料包括竹筍作餡,製成形似“餃子”的筍粄,作為節日賀歲小吃。
“它的形狀像元寶,這樣吃了,你知道過年大家都喜歡有錢嘛,財源廣進咯!” 大埔客家相信,新年期間吃筍粄會帶來大吉大利,生活富足美滿。
象徵元寶的筍粄
作為最具代表的大埔美食,用檳榔芋和大薯粉、番薯粉做成筍粄的皮,蒸出來的是半透明的,一口下去既有韌勁又滑潤,吃起來像吃芋子粄或算盤子。筍粄內裡的餡料鮮香,採用了竹筍、香菇、蝦米,還有黑木耳、黃豆乾及各種調料,吃起來特別有滋味,回味無窮。
很多人誤以為筍粄是菜粄。兩者最大的分別,在於菜粄的皮是用粘米粉和大薯粉,而筍粄的皮除了粉還有芋頭,因此吃起來有芋頭香。
“明筍本身是沒有味道的,它是吸取了雞肉的鮮甜、香料等,筍會把它們吸起來,也會把那些油吸起來,所以對要減肥的少女來說,她們很喜歡吃明筍,不擔心吃到油,因為它會幫你洗掉。”
明筍燜雞,新年非吃不可
除了筍粄,大埔的新年還有另一道非吃不可的筍料理,即明筍燜雞。“這個工很難做,需要很長的時間準備,所以平時我們很少吃的。”
明筍燜雞是典型的客家料理,用的是中國進口的明筍乾。為何不能以本地竹筍取代呢?羅紹鳳說,因為用明筍是習俗,從以前就傳下來的習慣,它的口感和本地新鮮竹筍不一樣。
處理明筍乾其實非常多工,它需要浸泡最少20天。沒有時間的她,泡發兩三天後拿去煮,燙了之後再用冷水泡發兩三天。如果依舊不夠軟,又再重複一樣的工序,一直到明筍泡到發脹至兩三倍,軟軟的才能開始煮明筍燜雞。
年輕一代的大埔人,大多已經不知道如何煮這兩道料理了。
“疫情之前,我們每年都會舉辦活動,讓大埔婦女煮一些家鄉小菜讓同鄉享用,因為不希望大埔菜餚失傳。”
新年前夕,大埔同鄉會依舊無法舉辦大型的相聚活動,羅紹鳳就召集兩個同鄉姐妹藍裡莎、朱惠晶到家裡聚餐,一起動手製作大埔料理。趁著佳節同鄉相聚,一起品嚐家鄉菜,分享交流家鄉菜的美味、食譜、心得。
相關報道:
【砂拉越獨門年味/02】跨文化的風味──華人餐桌上的牛羊盛宴
【砂拉越獨門年味/03】蝦餅與阿渣,風味小吃最佳拍檔
【砂拉越獨門年味/04】多元化的糕點粿品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