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餅配阿渣,是砂拉越獨有的年味小吃。
在砂拉越,農曆新年家家戶戶的客廳總是備有炸好的蝦餅,佐以酸酸辣辣的黃瓜阿渣。感覺就像缺少這一對小吃的話,就不算過年。
ADVERTISEMENT
在過去樸素與節儉的年代,新年送的禮並不像現在那樣豐富多樣,大多都是自己親手製作的小吃,禮輕情意重。蝦餅與阿渣在走入商業化之前,同樣都是民間互送的手工新春禮品。
80後,或更早出生的砂拉越人,多多少少有過這樣的記憶——新年前夕,母親拿出自己製作或買回來的包裝蝦餅,鑲著紅邊的蝦餅一片片排在竹簸箕上,拿到大太陽之下暴曬。
暴曬一天之後,就開始炸蝦餅。看著蝦餅在熱油中快速膨發,像花一樣盛開來,心情無比愉快。炸好的蝦餅收在大鐵桶裡,要吃的時候,盛一小花紋玻璃碗的阿渣,水果小叉抓幾條黃瓜絲,放在蝦餅上面一口咬下去,喀滋喀滋,舌尖上的味蕾馬上綻放不同的滋味,阿渣的酸、甜、微辣,以及蝦餅的鹹香酥脆,味覺神經被激活。蝦餅一片接一片,停不了口。
砂拉越眾多本土品牌的蝦餅當中,有一個家庭式製作的老字號“華華蝦餅”,或老一輩的人稱之為“朱南記”蝦餅,起源也是從送禮開始。
華華蝦餅始於1973年,第一代傳人許惠卿老太太是在無師自通之下,自學做蝦餅。她在新年期間將自己製作的蝦餅送給親友吃。由於許惠卿獨家制作的蝦餅樸實可口,讓人一片接一片停不了口,親友紛紛贊好,建議她拿來賣,於是就這樣開始了蝦餅的小生意。
蝦餅,人情味重的春節禮物
90年代以前還是純手工製作,從剝蝦、搗爛、攪拌、蒸熟一直到切片,道道程序都是手工製作。一開始只有許惠卿一個人小量製作,後來訂單越來越多,供不應求。
“他們到新加坡遊玩的時候,看到一架機器。我家翁看到家婆每次用手切蝦餅,切得很辛苦,就買下那架機器。以前的機器便宜嘛就買回來了,其實她不是真正要做,可是看到有機器擺在家裡,不用又可惜,所以她就做一點來賣,就這樣慢慢越做越大。”57歲的吳培瓊說。她是許惠卿的媳婦,也是華華蝦餅第二代接棒者。
就這樣,“華華蝦餅”慢慢地出現在市場上,從巴剎檔口、雜貨店到超市的櫃子上。生意越做越大,兒子與媳婦也成了許惠卿的好幫手。
一開始,吳培瓊與家婆是在德聖路的住家制作蝦餅,1996年期間遷至石角的德沙武拉花園(Desa Wira),在那裡買了一片地,建了小型工廠,自己則住在工廠隔壁。
工人高峰期的時候有超過40人,如今許多人工被機器取代,減輕了許多繁瑣且勞累的工作。
無論如何,古早味的華華蝦餅依舊用太陽來曬乾蝦餅。自然風乾,加上太陽味,這樣炸起來更香脆、有風味。也因為是看天吃飯,吳培瓊為了應付新年春節的大銷量,11月就開始準備大量製作蝦餅了。
“過年時銷量大,所以大多數做到來不及,每次是供不應求啊!”
蝦餅幾乎是砂拉越家家戶戶必買的新年小吃,除了蝦本身是吉祥食材,會膨脹的蝦餅也是帶來好運的象徵。
“砂拉越華人大都會直接買現成的keropok,也有些人喜歡自己炸。像我一個朋友,她喜歡自己炸,看它炸起來膨脹,就覺得很高興。也可能是這個關係,膨起來感覺是‘發’,過年需要一個好預兆,所以大多數人會買蝦餅,是必需品也是傳統的觀念。” 吳培瓊說。
如今,超市裡可以見到華華蝦餅的蹤影,吳培瓊甚至研發出更多口味,如番薯和芋頭口味,還有其他零嘴如炸江魚、香蕉片、芋頭條或山東豆等。生意越做越大,與丈夫兩人一起打理小工廠的吳培瓊,面臨和家婆一樣的情況——家庭生意又需要幫手了!
代代相傳的古早味
女兒朱思璇大學畢業已經一年多了。在吉隆坡深造的她,因為疫情關係,她回到家鄉幫忙父母經營家族生意。
今年的新年前夕,吳培瓊用家婆最初的方法,教女兒全手工製作蝦餅。“我過去17年住在這裡,工廠在我家後面,我每天看著這個工廠,也不知道會學到這樣多。”
修讀金融經濟學的她,看見這門生意有更大的潛能。走遍西馬的她,也品嚐過當地的蝦餅,口味極為不同。因此她心裡有個想法,希望華華蝦餅可以走出砂拉越,打入西馬市場,讓那裡的人有機會品嚐砂拉越獨特風味的蝦餅。
吳培瓊知道女兒有意繼承婆婆的傳統生意,甚至將它發揚光大,臉上藏不住喜悅。“很高興,至少有一個接班人嘛。看到女兒肯幫忙就很高興,自從她回來以後,我輕鬆很多,希望她接下去咯!”
吳培瓊繼承家婆的傳統蝦餅老味道,是因為心疼老人家一個人的辛苦;女兒如今繼承母親的家業,同樣因為愛。
老品牌華華蝦餅經過50年的歲月變遷,獨特的胡椒調味,風味依舊在。那是因為被傳承下來,後輩齊心堅守著祖業,她們在堅守中尋求改變,在改變中堅守匠心,將砂拉越人記憶中的好味道,延續下去。
吃蝦餅,少不了砂拉越阿渣
黃瓜阿渣,是蝦餅的最佳拍檔。
砂拉越人吃的阿渣,除了在超市、菜巴剎可以買到,大多向擅長製作阿渣的親友訂購。阿渣工序繁雜,一般都要提前下訂。
阿渣,在過去也是新年好禮。“小時候,每次新年媽媽就會製作黃瓜阿渣來送親戚。每次要做的時候,就要浪費一天的時間,叫我們小孩子或者是姑姑來幫忙,說過年的時候送親戚朋友。然後大家吃得好吃,每年就會向媽媽問:幾時有做?今年有做嗎?我們每年都會做來送禮就對了。”
溫德財是古晉的“阿渣達人”,他擅於製作阿渣。溫德財的阿渣十分受歡迎,在於那一份濃濃的古早味。那是他的母親溫媽媽留下來的傳統味道。
阿渣的主要材料是辣椒、黃瓜、蘿蔔絲、蝦米,不過香料的調配才是關鍵,它決定了阿渣的味道。阿渣香料由3種醬料調配而成:薑黃粉、辣椒粉與石古仔粉。薑黃粉辛香輕淡,略帶胡椒、麝香味及甜橙與姜之混合味道,與辛辣刺激的辣椒粉,以及增加味道和濃稠感的石古仔粉搭配在一起,形成阿渣醬獨有的味道。
“阿渣是媽媽留下來的味道,是我們會想念的味道。”味道是有記憶的,傳統老味道會喚醒人們記憶中的年味。
將繁瑣的工序簡化
做過阿渣的人都知道,阿渣製作過程繁瑣,需要花許多心思來製作。
“小時候,我們的工作主要是幫忙扭幹黃瓜絲,我覺得媽媽做的方式太傳統,工序比較多。等我長大以後,正好是念關於這一科的,就想說把它簡化,繁雜的工序分開做,用更簡單的方法制作。”
90年代期間,溫德財曾前往臺灣文化大學修讀烘焙科跟餐飲科。因此,透過專業烹飪知識,簡化了過去傳統老方法的繁雜工序。樸素的食材,透過他的手,出落得活色生香。
溫德財不只做黃瓜阿渣和辣椒阿渣,多年來他醉心研究各種阿渣,嘗試用多種食材來醃製阿渣。竹筍、黃白菜、包菜,牛蒡絲,甚至是水果,比如菠蘿蜜、沙葛、黃梨等都可以做成阿渣。
懂得製作辣椒阿渣的人不多,除了工序複雜,也是因為符合標準的辣椒在古晉不易獲得,魔鬼辣椒更是可遇不可求。辣椒阿渣的製作方法和黃瓜阿渣一樣,只是多了一道處理辣椒的工序,主角也從黃瓜變成了青木瓜絲。
“竹筍的話,工序比較多。因為它要事前烹煮3次,比較麻煩,竹筍也是季節性食材,而且在新年不一定找得到。”
萬變不離其宗,不管用什麼食材來醃製阿渣,他都堅持保持傳統口感和品質。因為如此,他的阿渣只能小量生產。更多時候,他甚至只為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而製作阿渣。
最好的待客風味小吃
新年期間,阿渣就是溫德財最好的待客小吃。他總會捧出這些屬於砂拉越獨有口味的開胃小吃,與上門拜年的朋友共享。
不管是溫德財的新年小吃阿渣,還是吳培瓊繼承家婆的華華蝦餅,他們堅守老味道,既是對傳統美食的繼承和發展,也是對砂拉越華人傳統文化的弘揚與挖掘。
至今依然在民間流傳的傳統老味道,是集體守護的成果,讓下一代對傳統味道有記憶。有記憶就有感動,有感動就有動力,將傳統的美好滋味薪火相傳。
相關報道:
【砂拉越獨門年味/01】用鏡頭窺探砂拉越多元年味
【砂拉越獨門年味/02】跨文化的風味──華人餐桌上的牛羊盛宴
【砂拉越獨門年味/04】多元化的糕點粿品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