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读家

发布: 7:17pm 24/01/2022

陈川兴

史景迁

陈川兴

史景迁

陳川興 / 重溫史景遷

作者:陈川兴(马华诗人)

編按:史景遷,原名Jonathan Dermot Spence(1936-2021),是英裔美國籍的中國歷史學家、漢學家。“史景遷”一名,是中國史學家房兆楹所命,意思是“景仰司馬遷”。去年12月25日,史景遷就在其美國寓所內,因帕金森症的併發症去世,享年85歲。

身為“史迷”,馬華詩人陳川興有太多“史書”要給大家介紹。本期【讀家】,就帶你從俯瞰角度,一覽史老的經典著作吧!
一向喜歡閱讀史學家史景遷筆下的中國書寫,可他走了。每部作品,他都採用繁密的檔案史料,轉化為自己獨特的散文筆調,並以西方人的觀點來書寫中國歷史,娓娓道出中國歷史人物、生活與變遷。

ADVERTISEMENT

不論是街坊小人物、知識分子、皇帝臣子、傳教士、作家或富商,史景遷都能清晰勾勒他們的內心世界。史景遷是如何做到呢?他不外是廣泛收集史料,勤密閱讀,從平凡人的角度,刻畫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

史景遷一生創作十餘部作品,本本都轟動史界,總能讓錯綜複雜的中國歷史人物與史實,深入淺出。他的第一部作品《曹寅與康熙》寫盡皇帝與富商之間的關係,以及清朝天子的內心世界。此外,史景遷也另寫《康熙》,深入重構一人之上,萬人之下的帝皇。

◢窺探帝皇精神世界

有趣的是,史景遷是現代人,他如何能揣摩古人的心?《王氏之死:大歷史背後的小人物命運》書寫近代偏僻鄉間農民、饑荒、政治動亂、農婦的生活,以及生存的困境。這題材似乎比較容易入手,畢竟作者與書寫對象的身分與時代的“距離”不會相隔得太遠。反之,一個高高在上的康熙皇帝,史景遷該憑怎樣的視角,去看待天子之心?

史景遷以6個篇章入手書寫康熙王朝,即:遊、治、思、壽、阿哥與諭,來窺視皇帝內心世界。每篇章的主旨不同,卻連貫入康熙的精神裡去,以自身的理解貫穿整個清代王朝統治下的國家。

上述種種的觀察與速寫,活生生地以不同的視野與設定,爬梳出康熙一生的歷史定位。

歷史書寫鏡頭並不是枯燥的資料推積,史景遷是高手,懂得把自己化身為老百姓或皇帝,依據種種材料挑出合情理的歷史想像,以文學手法完成一個個的人物創作。有種說法:歷史是“除了人名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 的小說,小說是“除了人名是假的,其他都是真的” 的歷史。史景遷就是以這情調敘說,讓讀者讀得入心入肺,沉迷在他筆下的人物與內心的世界。

◢驚天動地的悲劇

當年初讀《天安門》,就驚歎於史景遷能從知識分子的側寫,勾勒出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而《天安門》今已成為中國近代史研究的重要著作。

讀著我熟悉的知識分子及喜愛的作家,每一個人物經由史景遷的苦心設計,安排入構圖裡,交織成一段驚天動地的悲劇敘述。這群人物都代表著知識人的典型,讀著他們在那個大變動的時代中如何自處。

余英時先生分析得透徹,他以“經”與“緯”來舉例,說這些人物從康有為、魯迅、丁玲是貫穿《天安門》的主線,連接著秋瑾、沈從文、瞿秋白、徐志摩、聞一多與老舍橫插不同階段出現。其中還包括鄒容、梁啟超、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郭沫若、茅盾、林徽音、胡風、王實味等,甚至外國訪者如羅素、泰戈爾、蕭伯納等也點綴其間。

從這一大群知識分子名單的舉例中,我們可以從歷史的追溯、回味與閱讀,想像隱藏在歷史帷幕後,牽起驚心動盪的革命,以及他們之間生命的力量,與生命風貌的構成因素。

◢生花妙筆描繪洋顧問

說起來,要認識今日的中國,必須瞭解過去,一如要知道一個民族的未來,就是要清楚自己的根,如此才能把眼光放諸四海,審視與認識複雜的世界,放眼天下。比如《改變中國》這本著作,是史景遷敘述中國洋顧問長達三百多年來,懷抱情懷、挫折與危險,努力為中國驅策與奉獻所能。但這也有“灰色”地帶,利他與剝削並存。

史景遷以生花妙筆描繪洋顧問如何耿直與迂迴,又如何西方優越與理論,襯托出歷史人物的特質,以及歷史事件相互交匯後,讓中囯學以致用,各自走入彼此間的血肉,以及互牽與影響。

這其中也包括了《大汗之國》裡西方眼中的中國,那是一個怎樣的中國呢?史景遷或藉著一貫的想像力,以其魔幻帶情感之筆調,沉毅地敘說:“18世紀英國人的品味,以及19世紀末法國人的異囯風味”。

說起史景遷書寫中國明清兩朝歷史,有小人物王氏,也有大人物康熙,更有西洋人物等故事,是為促進中西文化對各自的新瞭解,甚至帶有警世教訓的意味在內。

除了兩本關於康熙的著作,他也寫了一本《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錄》,重構皇帝內心世界,揭秘皇室寵臣關係等,還有曾靜所謂謀反的奇案。史景遷在前言說雍正與曾靜二人素未謀面,隱晦不明,卻有層層迷霧。總之,彼此間都在黒暗裡凝視對方,探索整個過程,必有其蛛絲馬跡。

◢不太平的太平天國

至於《太平天國》如何不太平,以及太平天國曆史何以撲朔迷離?在史景遷的心懷下,卻能活潑地呈現中國歷史的經驗,讓我們對中國近代歷史變化有著深入認識,以及對其歷史文化的瞭解。

要談此書,得從洪秀全的使命開始,由於他對經文有了解上的歧異,故含義有了大差異。貧苦的老百姓企盼天下太平,過上安樂與和諧生活,可是,結局是兵連禍結,國力耗盡,人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太平天國》在史景遷筆下,引述多種親尋的重要數據,而新文件之用處,主要在於照看洪秀全這個人,以及其追隨者如何回應那些受感召的信眾信眾,用悥在於提供有序脈絡,分析洪秀全的內心世界。這項企圖讓我們瞭解洪秀全的使命,是混沌的,也是一種恐怖與懼怕的浩劫,等著悲痛萬分的歷史降臨。
其實每一部史景遷的著作我都十分喜歡,他的書不只讓西方讀者瞭解中國,也給華人世界清新回顧、認識與思考歷史。

◢給華人世界清新回顧

自1974年以來,史景遷完成14部有關中國的歷史著作,其中一套最為浩大的即《追尋現代中國》,中文版共分成三部曲:(一)最後的王朝、(二)革命與戰爭、(三)從共產主義到市場經濟。瞭解書中的基本概念後,可進入敘事的主軸,全都是以圍繞中國政治領導人,以及在文化上活躍的人士。

首先,史景遷勾勒中國帝制沒落,以及外族統治的問題,進而將滿洲人視為中國統治者,觀察中國近現代明確的族群分野。盛世之後,像是個詛咒的詞彙,國勢開始衰落。比如乾隆寵信大貪官和珅,造成官僚貪贓枉法,久而久之,影響到整個社會的失序。緊接著就是一場革命的開始,外國的侵略與國內戰爭,以及後來共產黨執政至改革開放。

◢我和胡若望差不多

《胡若望的疑問》這部書,從我的藏書架中尋找頗久,才成功挖掘出來,所以有喜出望外之感。這本是胡若望的疑問,之後成為史景遷的疑問。而身為華人的我有沒疑問呢?其中包括公平、自尊與身分認同。而今史老已遠去。

我的身分與胡若望相去不遠,幸好我沒被囚禁在瘋人院裡,還可出版幾本著作。但胡若望卻沒這份榮幸,他的經歷也只寫了兩封簡短的信件,其中一封還遺失於寄送途中。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4:04pm 24/02/2025
【读家说书】蔡慧沁 / 追忆金宝军事史学家蔡贵隆——金宝绿脉战壕的守护者

金宝曾是二战期间英军与日军激战的战场。在炮火连天的四天四夜里,英军凭借地势顽强抵抗,重创日军。多年后,一位教师四处搜集史料,记录这段被遗忘的历史,致力保护仅存的二战遗迹……

蔡貴隆(1929-2014)

1941年12月30日至1942年1月2日,四天四夜,英军与日军在马来亚霹雳金宝山脉展开激战,炮声轰隆,震响天际。

日军从马来亚北部进军,一路挺进,迅速取下霹雳怡保、珠宝、和丰等地,不料来到金宝,却遭受前所未有的阻扰。由于英军善用金宝山脉作为天然屏障,在高处部署防御要道和战略地点,他们在山上挖掘战壕,即Thompson’s Ridge、Green Ridge和Cemetery Ridge,有效地抵御采取平地进攻的日军。

在这场激烈的交战中,英军的伤亡人数约150人,日军约500人,是日军南下侵略中,死伤最为惨重的一次挫败。即使英军守住了防卫线,但由于日军派出援军从安顺登陆拟包围金宝,英军唯有听从谕令,饮恨南下撤退。

这场成功拖延日军进军南下的战役,在史上被称为“金宝战役”(Battle of Kampar),是日军侵马史中,不可不提的重要战事。

上述史实,由一位来自金宝的中学老师——蔡贵隆(1929-2014)所挖掘。

日军97式轻装坦克,进军马来亚。
印度军队的锡克步兵与大英帝国军队并肩作战,于1941年至1942年间在金宝与日本帝国陆军(IJA)展开激烈战斗。

◢教师寻求真相,著述日军侵马史

蔡贵隆曾饱受日据时代担惊受怕之苦,他凭着一股寻求真相和著书立说的热忱,四处搜集史料,甚至不惜自费亲赴英国找资料和口述采访。他耗时7年,前后换了3台打字机,终于完成英文军事史《The British Battalion in the Malayan Campaign 1941-1942》  。此书于1984年在英国出版,随后于2002在马来西亚修订再版。

此书叙述日军从1941年12月8日入侵马来亚,直至新加坡于1942年2月15日沦陷为止。这部著作引起很大的回响,在英国面世短短几天即告售罄,被列为英国军团参考书籍和各国军事学院的教科书之一。蔡贵隆也因此荣获马来西亚博物馆与文物局颁授“国家军事历史学家” 的殊荣,并受封为霹雳王冠丞官勋章(Paduka Mahkota Perak, PMP)。

◢维护二战遗迹 “绿脉战壕”

2000年,金宝记者陈川兴出版《金宝战壕与悲情岁月》,集结了刊载于报章上他采访蔡贵隆的专题报导文章。书中揭示 “金宝战役” 的来龙去脉,以及蔡贵隆极力维护仅存的一座二战历史遗迹——“绿脉战壕” (Green Ridge)的努力,让中文读者有机会走入这段历史场景。此书以新闻报导的方式呈现,叙事简洁,简单易读,像是一本历史小品。

2014年,蔡贵隆与世长辞,享年85岁。暌违10年,世事变迁物已非,所幸绿脉战壕在 “马来亚历史团队” (Malaya Historical Group)的接手管理下,获得良好的保存和推广。更为难得的是,《是处青山——霹雳州金宝蔡贵隆家族三代人的故事(1886-2014)》这部著作在蔡贵隆逝世10年后问世,让世人得以重新缅怀蔡贵隆,这次他成为书中的主角,演绎着大历史中的小人物故事。

作者吴慧珍是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副院长黄文斌副教授的夫人,她随夫移居金宝,夫唱妇随走访各地进行本土研究,从而使她对地方史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她开始着手撰写蔡贵隆的人物传记。据悉,吴慧珍前后采访了蔡贵隆三十余次,每次探讨不同的主题,蔡贵隆总是不厌其烦地向她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

◢一个平凡而不普通的人生故事

《是处青山》书名取自苏东坡〈狱中寄子由二首〉诗句“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寓意华人先辈南来谋生,以他乡为故乡,视这片土地为生命最后的归宿。

全书分为10章,序幕以蔡贵隆祖父蔡伯欢从中国广东乘船南来马来亚金宝落脚而掀开。其祖父在矿场担任“行扛” ,即负责采买食材和物品,后来与妻子育有二男一女。长子蔡水坤接受英文教育,在金宝法国锡矿公司(Societé Anonyme des étains de Kinta, S.E.K.)担任会计师,育有五男一女,蔡贵隆为次子。换言之,蔡贵隆是金宝的第三代华裔。

由于父亲是专业人士,蔡贵隆自小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成长。他们一家居住在双层独立式洋房,庭院花木扶疏,家中有女佣照料,且藏书丰富,为他的成长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然而,这一切在日军铁蹄的蹂躏下,全都毁灭了。

1942年,日军侵马时,蔡贵隆的住所被日军征用,他们被迫暂居在店屋楼上。他的姑姑因违抗日军命令而惨遭杀害,父亲被调派到日本军政府接管的 “太平洋锡矿公司” ,降为普通书记。15岁的蔡贵隆,则在椰子园摘椰子帮补家用,过着清苦的日子。

熬过3年8个月的日据时期,蔡贵隆重新获得复学。他在怡保英华学校考取剑桥教育文凭后,决定投身教育界,成为一名教师。他在金宝英华中学任教,曾任地理学会和历史学会的指导老师、巡查员团主任,也协助编辑校刊。紧急状态时期,已是一名教师的蔡贵隆,出任警卫团队长,协助维持秩序,亲身参与及见证华人新村建立的过程。

蔡贵隆春风化雨三十多年,他在杏坛上留下的足迹,是许多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就连前首相阿都拉巴达威夫人恩顿(Tun Endon)也曾是他的学生,恩顿夫人曾于2004年来访金宝时,表示蔡贵隆是她所敬爱的体育老师。

蔡贵隆退休后,完成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并极力维护金宝绿脉战壕。他曾说过:“我不知道我还能活多久,但只要我还健在,就会持续战斗,以争取绿脉战壕,就像在战场上英勇作战的士兵那样,直至生命的尽头。”

◢以历史的大网承接小人物的命运

《是处青山》收录了蔡贵隆数十张珍贵的旧照片,这些泛黄的黑白影像,生动展现了他平凡却又非凡的人生经历。从他儿时的成长岁月到少年求学时期,从步入婚姻生儿育女,到远赴英国拜会军官、维护绿脉战壕,直至晚年生活,形象化地补足文字以外的地方人物故事。

虽说《是处青山》是一部人物传记,但此书更像是一部充满温情的历史传记散文。作者笔下的蔡贵隆,皆从作者“我”的角度出发,不时投射出作者对长辈的情感与敬意。如此一来,读者能更亲近历史人物的精神面貌,动之以情,身历其境,随着书中人物的悲喜苦乐,感受时代洪流中的跌宕浮沉。

此外,作者绵绵密密地编织了一个马来(西)亚历史的大网,大网中又包含霹雳州金宝地方史的小网,以此来承接蔡贵隆家族三代人的故事。在呈现大时代历史之际,作者又抽身而出,以旁观者的身分,客观地铺陈蔡贵隆家族所处的世代。这种“有我” 和“无我”的笔法,交替使用,一方面建立与地方人物的亲切感,另一方面又与正史保持距离,疏密有致,可以看出作者精心布局的心思。

《是处青山》有适合普罗大众阅读的叙事情节,也有较为学术性的史料整理,尤其是每章节篇末详列的注释,可以满足学术型读者延伸阅读的欲望。

值得一提的是,书末附录的〈漫游话金宝〉,可说是一篇“金宝市发展简史”。篇章以“务边街” 和 “戏院街” 两条大街为中心,延伸到市镇周边的民生设施如公市、戏院、学校、庙宇、新村等,娓娓道来市镇演变的历史风貌。金宝人可从文中重温熟悉又陌生的商号、地标与美食,唤起对家乡的深刻记忆与情感共鸣。

《是处青山》是吴慧珍耗时14年完成的首部人物传记,比蔡贵隆耗时7年完成史学著作,更彰显其过人的坚毅与执著。有心不怕迟,相信在蔡贵隆逝世10周年之际,我们依然能够追忆先辈在这片土地上的耕耘与贡献,这本书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

相关文章:

【读家说书】蔡慧沁 / 大马有人为古典诗点灯
蔡慧沁 / 应该被记住的名字——南侨机工
蔡慧沁 / 连结香港字的过去与未来
【读家说书】咸鱼翻生的传奇
点石成金——悼念丘思东先生/蔡慧沁(金宝)
蔡慧沁 / 夹缝中求存的华人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