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国内

|

专题

|
发布: 8:16pm 26/01/2022

默默拼湊史料 救回滿館珍藏  華研 37年孤獨學術路

报道/李佳憓  摄影/蔡添华
新聞專題/我國華人的瑰寶
馬來西亞華社研究中心位於吉隆坡市區的Jalan Maharajalela,緊連接著隆雪華堂的一棟三層建築物。

馬來西亞華社研究中心屹立37年默默耕耘,從無到有,作為華社歷史與文化中的瑰寶在學術界享譽崇高的價值與地位,是國內外學者公認的“品牌”,惟華人研究尚未普遍及受到重視,長遠發展亦高度仰賴大馬華社的支持。

縱觀華研扮演的角色,旨在把散落各地、碎片化的歷史畫面及資料系統性地拼湊起來,彙集成冊,勾勒出馬來西亞社會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樣貌,以期努力透過學術途徑積極影響國家建設進程。

ADVERTISEMENT

華研是一所民辦的綜合型研究機構,它的誕生可以追溯到1983年於檳城召開的大馬華人文化大會,翌年成立“全國華團文化工作委員會”以設立一所資料研究中心。在全國15華團的努力下,“華社資料研究中心”在1985年開幕,1993年註冊為非營利有限公司,遂於1996年改名為“馬來西亞華社研究中心”(簡稱華研)。

華研的宗旨著重與研究相關的工作,包括蒐集和研究馬來西亞華人在政、經、文、教等課題,以此灌輸國民團結精神及促進社會發展。隨著時代變遷和歷史堆疊,華研從主要關心華社,涵蓋至整個國家的經濟文化演變,記載著祖輩們生活的經驗及拓荒者的事蹟。

這裡館藏了大量歷史文獻、官方檔案、家庭族譜、地圖、圖鑑、口述歷史等珍貴材料,並向外開放豐富且珍貴的研究成果。然而,在一般華社群眾中鮮為人知,以致錯失與之交流和善用的機會。

華研主任詹緣端介紹,研究中心多年來關注與華社息息相關的時事課題,由此編印學刊、雜誌以及發行重點研究成果和書籍等出版品,如自1997年創刊的《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學刊》。

《移山圖鑑》──雪隆華族歷史圖片集三巨冊則是華研耗時超過20年的大型計劃,另學術叢書包括當代馬來西亞系列和華人方言群研究系列等。

此外,自2011年起,華研定期隔年主辦大型的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國際雙年會,且不以賺取利潤為目的,而是作為學術交流回饋社會。該中心已出版前四屆論文集,第五屆論文集正在編輯中。

新聞專題/我國華人的瑰寶
集賢圖書館珍藏了上萬冊書籍、報章、期刊、數萬張歷史圖片、錄音和錄像等,都是極為豐富且珍貴的材料。
“寄居”隆雪華堂
館藏資料龐大珍貴 

目前華研坐落於吉隆坡暨雪蘭莪中華大會堂的側樓。在隆雪華堂同意下,華研董事會自籌建築費於華堂原有的基礎上擴建和完善化其後部建築, 築有三層,讓華研得以免費及永久使用第二及第三層作為辦公室。

華研二樓設有集賢圖書館和電子圖書館,館內空間包括對外開放的閱覽室以及華馬語言文化文獻特藏的楊貴誼陳妙華贈書珍藏室,另有一間文獻史料修護室,聘有一位專職修護人員。

三樓則主要是行政與研究員辦公室和華研書店,後側是佔地一千多平尺的中文舊報紙特藏室。這裡有獨立的小會客室,開放空間則是作為中型會議及學術沙龍講座用途的思源講堂,可容納近百名聽眾。

華研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研究型圖書館總藏書量約10萬冊,還有超過萬張以上的老照片與歷史圖片、錄音和錄像,也特藏早至1950年代的國內主要報章剪報,例如《星檳日報》、《星洲日報》、《南洋商報》、《中興日報》、《新民日報》、《通報》等,總量超過150萬件,可說是國內擁有最大剪報檔案的機構。

新聞專題/我國華人的瑰寶
華研主要由熱心支持文化研究領域的華社和民眾籌募為主,集資學術研究基金以及維持與發展基金。
疲於應付財務困境
疫情期間收入劇減

對於一所仰賴民間資助的機構,財務狀況主宰著華研的命運。華研董事主席趙燊儒律師指出,普遍鄉團或華社對研究興趣缺缺,未認識華研以及對華社的重要意義,因此經費普遍上是匱乏的。如今又因百年一遇的疫情打亂計劃,使華研近2年的運作都處於半停頓的狀態。

儘管華研通過學術基金利息,並想盡辦法售書、籌款、接專項研究計劃、義賣、出售電子資料、舉辦升學教育展等方式,但年總收入約佔不到60%不足以支撐整體開支,不敷的部分還得靠董事會籌辦宴會或各別私人籌募補助,亦需開源更多收入管道。

“負責籌募資金的董事每年都在為錢的問題絞盡腦汁,責任太大,所以很多人都不敢來這裡當董事。”趙燊儒期望,華研的研究資料轉為電子化後能夠提高民眾採購電子資料的方便性,樂觀的話或許可以賺取20萬至30萬令吉的收入。

詹緣端補充,華研在疫情期間與其他非營利組織一樣面臨嚴重的財務困難,除了申請政府職工薪金補貼外,職員們也主動提出暫時減薪,董事會也發動臨時內部應急籌募以減低華研的財務負擔,盼渡過難關。

新聞專題/我國華人的瑰寶
陳松青坦言,經費一直是華研發展的瓶頸,如今因疫情重創消耗了中心資金的一大部分,讓華研疲於應付,都在為集資絞盡腦汁。
開支80萬入不敷出
經費不足侷限發展空間

華研一直以來自力更生,主要依靠華社個人及團體的捐助來維持日常運作和研究工作,涉及開支包括行政和研究員薪資、研究經費、書籍和材料購置費、印刷出版費、水電費、設備維修和活動經費等等。

華研署理主席陳松青透露,目前華研一年的總開銷不少於80萬令吉,若有接研究案,開支最高可以達到100萬令吉。

“我們沒有一個非常穩定的收入來源,除了近期投入的定期存款、研究基金和售賣資料,其他只能仰賴民間贊助及撥款來填補經費缺口。”

保存歷史資料並深入研究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需要投入長時間和金錢,而受到經濟因素和客觀環境的限制,或多或少侷限了華研的成熟發展。

陳松青坦承華研仍有不足的地方:“如果我們自己有編制,有隨手拈來的確切數據支撐,在即時回應社會議題上就敢講話,包括華研本身也沒有一個小組去長期研究國家政策。”

身兼研究員的詹緣端說,研究計劃的方方面面都需要資源,許多案子也因經費不足而擱置。“有很多案子是我想做但做不了,因為做研究計劃也很花錢,單是買一份國家檔案保守估計需30令吉,如果要買圖像分辨率比較好的檔案則一份80令吉。

“一個研究計劃隨便至少都要收1000份檔案,保底要花8萬令吉,董事部要批准的時候,不走路都會腿軟。”

新聞專題/我國華人的瑰寶
詹緣端說,蒐集大馬華社歷史文化史料是華研的使命,亦能開發更多相關研究課題,其存在價值如同國家檔案館。
善用華研智庫資源文化長存

如同國家檔案館,華研不僅屬於華社,而是作為馬來西亞歷史的文化遺產一部分。在常人眼裡,歷史文化研究雖不是立即為當前所需,但未來或可回應長久以來受忽略領域的學術需要。

經營華研實屬不易,陳松青有感而發:“與其說華研是一個智庫,不如說它是華社扮演一個承載著歷史與溫度的地方”。

趙燊儒說,華研也為華人社團或商會系統性地整理會所的歷史發展資料和老照片,保存起來,否則這些珍貴的資料就會流落在外。“一些人家裡收了很多古董,但多數年輕一代不懂其珍貴性丟在一旁,只有一些有這方面意識的後代才會去珍惜和收集。”

他補充,很多對大馬華人研究有興趣的國內外大學生、研究生和學者,在查找資料方面都首選華研。詹緣端對此舉例,單是馬華文學作家的作品類,無論是小說、詩詞、散文還是戲劇,館藏就有約莫4000種,年代久遠,若學者有意做這方面的研究卻不到訪華研,實在有點可惜。

“華研所收集的、所做的馬來西亞華人研究是一段歷史,保留社會的記憶;所有關於華社歷史文化、貢獻、地方建築與發展演變,還有很多老照片都可以購買,或是受個人及社團委託查詢資料,華研的都有提供一般性的收費服務。”

華研設會員制享福利

此外,華研也設有會員制,目前會員大約有500人,分為團體和個人會員,後者又區分為學術會員(需經過學術委員會及董事會通過)和普通會員(任何人,包括外籍人士)。加入華研會員可享有入館免費的福利,若是非會員則需收費,即學生3令吉,社會人士10令吉。此外,華研會員持有選舉權,同時具備遴選成為董事的資格。

面對財務難題,華研今年特別錄製6分鐘的籌募短片,希望民眾藉此瞭解華研的運作以及在馬來西亞社會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從而提供援助。

新聞專題/我國華人的瑰寶
華研出版:《馬來西亞華人歷史與人物》
新聞專題/我國華人的瑰寶
華研出版:《馬來西亞華人與國族建構》
新聞專題/我國華人的瑰寶
翻閱華研收藏自80年代起的華文報章剪報,雖然紙質泛黃卻保留完好,一一記錄著大馬獨立後發展的重要事蹟。
新聞專題/我國華人的瑰寶
華研不斷探討大馬華人在政、經、文、教等課題,從而灌輸國民團結精神及促進社會發展。
新聞專題/我國華人的瑰寶
華研成立37年至今以推動文化學術活動、研究華社現狀和歷史為主軸,先後出版了高質量、極具歷史價值和前瞻性的著作。
新聞專題/我國華人的瑰寶
趙燊儒希望華社團體及個人,能夠了解和認同華研的工作及存在意義,繼續給予華研支持。
新聞專題/我國華人的瑰寶
華研擁有不少閱讀空間,提供研究員、學者及民眾相互交流。
新聞專題/我國華人的瑰寶
華研收集和保存了大量馬來西亞華族的參考資料、研究華人的歷史文化以及關注時事課題,民眾皆可在華研獲取到珍貴的研究材料和成果。

新聞專題/我國華人的瑰寶

掃描二維碼,觀看2022年華研籌募短片。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