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院要是沒有走出華社的圈子,把消除種族主義、建立民族平等的時代使命肩負起來,不免使華族文化歷史的研究缺乏目標,或有孤芳自賞的味道。
南院源自於寬柔的一個部門,將它獨立為一所學院,華社當時想的是,要有自己的研究和學習機構,讓這些民族精神得以散佈、學習和傳承,這是成立南院最重要的原因。華社要有一所本身的學府,以便整理本身的歷史文化,讓華人可以向他族更好地講述自己的故事。
ADVERTISEMENT
今天的華社,應該從這個初心去思考南院的辦學方針和社會服務路線。
目前,國家各民族的共同挑戰是種族主義的泛濫,南院應以消除種族偏見、倡導民族平等為其大方針和指導思想,才符合其成立的初心。也唯其如此,可以成為社會和諧的一個動力來源。華人對侵略者有抗爭精神,對友族採取以和為貴的態度,這些高尚的情操、道德原則和處事態度,在華族歷史中頻頻出現,應進一步通過南院的交流和傳播,納入馬來西亞國情範疇,成為國家行政治理模式的一部分。
南院內,這種思想看來還是在的,然而不一定是主流,譬如英文封面的《今日南院》出了兩期,就換成了中文,顯示對語文的敏感度對決策構成了影響。還有人蓄意把港主時代的政府行政印章上,刻有中文的“總管椒蜜園並種植地師”字樣的史實,給友族講述,讓友族瞭解早期華僑開發柔佛的經過,起到積極作用。
然而南院內又有另一種聲音,認為要按照國家的“框架”來發展南院,這一派對南院搞“一帶一路”研究採取嘲諷的態度,把互惠共贏的國際合作計劃說成是中國的項目,跟南院的“本土化”概念背道而馳。這一派也不同意“過渡”宣揚中華文化,害怕引起他族不悅。
“本土化”應該是根據百多年來種族混居下逐漸形成的國情來發展學院,給這所學院賦予它特定的歷史特色和使命,所以“與其他族群溝通,消除種族偏見”這個不變的大方向,可使南院做到植根本土,放眼世界,也符合先賢們要在這片土地上,與其他民族和平共處的原始意願。根據這個大方向擬定行動計劃,將資源整合,上下同心,美麗煥發的景象可以期待,華社自然不會對南院冷言冷語,疑慮重重。
我們希望看到南院與開明的馬來知識分子取得多方的聯繫,展開各種形式的對話,因為馬來人的問題需要華人的配合才能解決,所以開明的馬來人其實也想跟華人接觸,這種正面的交流所激起的浪濤,可以匯成一片汪洋。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的張維為教授,致力於研究和整理中國的治國理念和制度模式,跟西方知識分子進行了許多對話,從中國的經驗看西方,做出比較,成為西方瞭解中國的一個管道,也讓無數中國人對自己的國家更有信心。雖然只是知識分子的論述,卻也會遲早對政府政治造成影響,從而改變社會的面貌。南院其實可以從這個例子吸取經驗,砥礪前行。
南院最近將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馬華文學館、中文系講座系列、新媒體中心、南方電視臺、研究生院、出版社和一帶一路等社區服務單位納入文化與社區服務委員會,進行統籌統辦,有聯合力量辦大事的氣勢,剛剛,也獲得了100萬元基金,進行研究出版等活動,顯示南院內部的“擁華”力量得到加強。然而,南院要是沒有走出華社的圈子,把消除種族主義、建立民族平等的時代使命肩負起來,不免使華族文化歷史的研究缺乏目標,或有孤芳自賞的味道,也就會被詬病為“中華情結”、“不利本土”、浪費資源之類,一個大方向的擬看來比什麼都更為迫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