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网上有位网友说:现在不是端午节,她包粽子。她精明干练,做批发糕点生意,也设立网购。
看来粽子已经成为时时刻刻都受欢迎的美食了。
ADVERTISEMENT
我不禁想起小时候,住在一片葱葱郁郁的橡胶林团团围绕的胶工宿舍(注),当过年时大家包裹粽子的事。那座宿舍住着七八户胶工,有五户携带家眷,都是广西、高州籍。我父亲原籍广西水汶(我们家族五六代之前,也曾落户广东高州),母亲是广东高州怀乡。我父母包裹粽子的手法非常相似,其他乡亲也一样。
然而,我记得他们包裹的粽子并非如今在市面上常见的小巧玲珑四角粽,而是长圆形,约有半呎,好像一节竹筒似的粽子。这沿袭了我们祖乡广西、高州的传统制作法,精致美观,以形取名,叫“竹筒粽”。
那时过年包裹粽子的情景,仍然深深地烙印在我心里,感觉温馨。
橡胶园里找不到适合包裹粽子的粽叶,大家便用竹叶,捆扎的绳索就用商店里出售,方言叫“咸水草”的细长条状植物代劳,那也是古早一般商店捆绑物品常用的东西,天然又环保。
煎一煎又香又美味
下午割胶回来,四五个妇女总相约去摘竹叶。她们越过宿舍前的黄石子车路,走入对面的橡胶林,不远的地方正好长着一丛茂盛的竹树。那原是日据时期搬离的人家遗留下来的。当她们忙着摘竹叶,我们几个小孩子不会帮忙,只顾跟着去观看。竹叶通常硬邦邦的,她们拿回家来冲洗,烧开水煮过后才可以用来包裹粽子。
父亲也擅长包裹竹筒粽,他比我母亲包的还要长一些。节庆过后,他会用线把长粽子切割成一片片,煎一煎,吃起来又香又美味。
我母亲虽然不认识字,但很能干。她平日一针一线地替我们3兄妹缝制衣服,大年除夕团圆饭后守岁,便替我们整整齐齐地穿上新衣服,让我们拿压岁钱,吃刚煮熟捞起来的香喷喷粽子。
1950年,在英国殖民地政府颁布的紧急法令下,我们统统迁入现在的沙令新村,各籍贯人士聚居。我母亲向河婆、惠州籍客家人学包四角粽。她又不知从哪里找来一棵粽叶树,在宿舍旁栽种了起来。它的形状一如翠竹,但叶梗柔软,散发着幽香,非常适合包裹粽子。
那以后,母亲端午节开始包裹起四角小粽子。过年时,我家蒸年糕、炸番薯,吃的东西多了,就不再包裹竹筒粽了。
注:士乃飞机场西北面,张秀科橡胶园宿舍。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