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马来西亚的我们,全年都享有许多庆祝各族佳节的公共假日,除了将之当成是工作上学之余的喘息时间,也尝试把这些喜庆氛围满满的日子当成是跨文化交流的宝贵机会吧。
ADVERTISEMENT
那是临近农历新年期间的日子,当时我还在电台主持周末早班节目。趁着播出整点新闻的时段,广播室那道厚重的隔音门突然开启,一名相熟的技术人员走了进来准备进行例常的器材检查。我对他微笑点了点头以示招呼,便继续手头上的工作。他突然指了指广播室墙上红彤彤的新年装饰品,然后开口问道:“那是什么意思?”我望向他用手指出的位置,那是一幅红底金字的横联,写着“出入平安”四个字。
面对这个猝不及防的问题,在我还没开口之前,他语带含蓄又有点腼腆地笑着继续说道:“我曾经在很多华人的家门前看过,但是一直都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你能告诉我吗?”我感觉自己顿时成了文化大使,身负文化传播的重任,随即尝试透过国语利用最简单明了的方式,跟他解释每个方块字的基本含义,以及通常华人用以装饰门楣的寓意,意即每日出门都能平安归来。整点新闻播毕,短暂的文化交流环节结束,他看似带着被满足的好奇心离去,留下了仍在对于这个提问而感到讶异的我。
在以上可能是对方随口一问的互动中,却让我在事后反省作为一个马来西亚人的身分,并且感觉到有些惭愧,因为从小生长在这片我所热爱的土地上,却是第一次借由一幅四字春联和友族分享华人农历新年的文化经验。考试写作文或在面对外国友人询问时,多数时候都可以本能反应似的回答道:我国是个多元族群社会,各族之间互相尊重友爱、和谐相处。然而事实却是国内大多数人对于多元族群社会的想象,依然停留在片面单薄的认知基础上。由于缺乏跨文化的交流,导致有人选择眯起眼睛,仅仅透过钥匙孔般、狭隘有限的框架去理解他族,因为这是最不需要耗费力气的方式。
因此,提高跨文化的敏感度与促进跨文化的交流是重要的。跨文化敏感度(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可以被定义为个体具备的能力,也就是一种能够理解和珍惜文化差异的认知,进而达到在跨文化交流中产生适当且有效的沟通行为。为了探讨刻板偏见与文化差异对于不同文化之间交流所形成的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之道,传播学者米尔顿J贝内特(Milton J. Bennett)发展出一套有关跨文化敏感度的发展模式理论。这项发展模式彰显出个人在面对处理文化差异时会经历一连串敏感程度逐渐增加的过程。
贝内特认为,文化脉络作为个人感知世界、理解现实的管道,身处不同文化环境的人理解现实世界的方式也必然会有所不同,但是透过渐进式的认知改变与逐步接受文化差异,可以使人得以跳脱因为族群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或族群优越感产生的框架。这也意味着,有意识地发展并提高个人的文化敏感度,能够让人懂得接受并且尊重文化与文化之间产生的根本差异,进而达到跨文化交流的可能性。文化可以深刻地影响一个人看待周遭世界的视角,也可以使人产生偏见或不切实际的期待,而这很可能会引发冲突与纠纷。因此拥有并提高自身的文化敏感度,可以让个人在多元文化环境里与人交际的过程中,在表达和行动之前先做到自我审视与评估,以达到更具同理且互惠的相处关系。
无论如何,这一切仍要建基于个人对于自身文化的足够理解,并且了解到不同的文化在沟通方式和价值观上必然会出现相异之处,才不会又流于刻板印象的思考方式,一味强调你我之间的不同而陷入对于他者的污名与歧视,也因而才能够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对于文化差异的包容与尊重。身处马来西亚的我们,全年都享有许多庆祝各族佳节的公共假日,除了将之当成是工作上学之余的喘息时间,也尝试把这些喜庆氛围满满的日子当成是跨文化交流的宝贵机会吧。可能你会发现,当你在述说彼此的文化是多么地不同的当儿,同样作为国民身分的你们,在平等的对话里又是惊人地相似。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