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人好奇過,為什麼年糕在馬來語中叫Kueh bakul?
Kueh bakul ,字面直譯是“籃子糕”,可是,有籃子嗎?籃子在哪裡?答案是,真的有籃子,但籃子已經遺落在年湮代遠的歷史裡。
ADVERTISEMENT
問中老生代,不少人依稀記得小時候看過長輩用竹籃蒸年糕,原來,在金屬模具出現之前,人們都用竹篾編織的籃子蒸年糕,墊著蕉葉、裝在竹籃裡蒸制的年糕,是本地年糕的原貌,因此,峇峇孃惹和馬來人把年糕稱為Kueh Bakul。在印尼,年糕則叫Kue Keranjang,意思也是籃子糕。
後來,人們把圓形鍍錫的鐵罐頭廢物利用,用來蒸年糕,再後來,鋁製年糕模普遍流行起來,竹籃就更罕見了。
在檳城和大山腳一帶,還有少數人用竹籃蒸年糕,也能買到蒸年糕專用的本地編織竹籃。
這個竹籃,當地人稱為di-kueh na,也就是甜粿籃。di-kueh甜粿是福建話對年糕的叫法,和臺灣閩南語對年糕的稱呼相同,na是籃子,福建人的紅黑提籃叫xia-na喜籃,也有人叫bakul xia。
同樣的竹籃,不一樣的尺寸,也被用來蒸發糕,坊間俗稱發糕蒸籮。自古以來,竹籃都是蒸糕點的最佳炊具,甜粿籃可以蒸出熟得透徹的年糕,發糕蒸籮則可以蒸出表面有漂亮裂痕,俗稱“開口笑”的蓬鬆發糕。
到了今天,竹編工藝成了夕陽行業,竹籃炊糕的傳統也即將走入歷史,但許多北馬人依然習慣把年糕稱作Kueh Bakul,從名字裡,隱秘地昭示後世本土年糕最初的樣子。
離開北馬,其他地方就更少看到竹籃炊糕的傳統了。“放眼全馬,用竹籠炊糕已無幾人,關於竹籃蒸糕年的資料,大多是從老孃惹口中聽來的。”燈籠師傅全文輝說道。
全師傅的專業是扎制華人傳統傘燈,除了手作燈籠,也喜歡研究本土人文歷史。在他位於怡保謙街的手作坊裡,收藏了早年用過的年糕籃,竹皮泛著歲月浸潤的古韻,樸拙迷人。
年糕籃一律用竹皮編織,全文輝解釋道:“竹皮硬,韌性大,不含糖分,不易生蟲,而竹心因為儲存能量,都會有甜度,容易招來蟲蛀。所以,編織竹籃時,竹子必須削至剩下薄竹皮,再編織成形。”
竹籃炊糕,熟得透徹
竹籃炊糕的老傳統,蘊含了古人的生活智慧。“竹籃透氣快,水氣可以自然散發,年糕墊著蕉葉無水氣餘留。鋁罐不透氣,熱蒸氣散發不出去,迴流變水,造成年糕容易發黴。”
再來,年糕不但要蒸熟,還要蒸透,“透的意思是熟的程度,好的年糕必須糕色亮透無雜質,不帶白點或粉點。竹籃蒸年糕較易熟透,而鋁罐隔著一道金屬膜,年糕雖熟但不透。”全文輝說道。
竹籃雖好,但竹子是天然材質,保養方面較費心,譬如,用過後要陰乾,不能暴曬,使用前要浸水,才不容易斷裂等。
“竹籃不容易保養,損耗快,一般做生意的小販要顧及成本和衛生,都會用鋁製模具或再循環使用的舊罐頭。”
到了近代,竹器逐漸淡出我們的生活,需求少,供應量更少,據全文輝所知,本地僅剩寥寥幾位老篾匠還在做竹編,主要供應本地市場,“他們退下後,應該不會有人接手了,市面上更難找到本地生產的年糕籃了。”
──入鄉隨俗以香蕉葉為墊,穿紅裝添喜氣,同慶共享,這些都是我們年糕最特別的地方。
同慶共享
談到年糕時,全文輝指出,南洋一帶的年糕基本上和中港臺有一些差異,“大家的共同點是糯米,只是他們的年糕是保質期短,南洋年糕則可以長時間儲存。年糕可能是‘甜粿’的遠親,在異地以不同方式呈現。”
全文輝也提出一個很有意思的要點:“我們的年糕不是蒸好了就稱為年糕,它必須經過一些寓意吉祥的處理或妝點,才能叫年糕。”
“年糕要圍上紅彩紙,糕面貼紅色圓形剪紙,壓些糖果、柑桔、金魚飾物、銀幣、塘菇等,又或者是把不同大小的年糕疊成塔形,寓意年年高年年甜(賺)、年年進財、年年有餘(魚)、年年添丁等吉祥意涵。
“祭拜用的年糕和水果,都要圍紅紙,這是喜慶的象徵,也作錦上添花之意。”
在老一輩和土生家庭的年俗裡,年糕也有同慶共享的深遠意義。“同慶之人不互贈年糕,只有當他人家裡有哀慶,也就是有白事的時候,我們才送年糕。這是因為哀慶的家庭不過節,或只是簡單過節,基於同理心,有慶之家會送些甜糕,讓他們可以共享節慶。”
■註釋
Kueh是古字,kuih則是國家語文出版局規定的拼法,老一輩通常都用kueh,譬如di-kueh (甜粿/年糕)、kok-kueh(角粿)、angku-kueh(紅龜粿)等,此外還有kueh kapit(粿加必)、kueh bangkit(番婆餅)、kueh loyang(蜂巢餅)等年餅,先輩帶過來的“粿”,早已融入本土飲食文化裡,無法切割。
延伸閱讀: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