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讀者,來,分享一部印象最深刻,最喜歡的農曆新年賀歲廣告短片。你是被它惹哭或逗笑了?還是兩者皆是,笑中帶淚?
馬來西亞是多元種族國家,每逢農曆新年、開齋節、屠妖節、東馬的豐收節(沙巴:Kaamatan;砂拉越:Gawai)和大馬獨立日,各大品牌都會祭出廣告短片,恭祝各界佳節愉快。不管哪個節日,佳節廣告短片透過2至10分鐘的劇情傳達回家、團圓、親情、友情、愛與包容等等訊息。有些品牌純粹說故事,送祝福;有的則在劇情間精明置入產品。
ADVERTISEMENT
你可知道,我國的佳節廣告短片文化從何開始?佳節廣告從十幾秒變成十幾分鍾,又紀錄了什麼時代轉變?
問及印象深刻的賀歲廣告,馬來西亞騰邁(TBWA)首席創意長李思顏想起2006年的國油(Petronas)農曆新年廣告《My Son》(我的兒子),“尤其家裡有老人家,會很有感觸。”
《My Son》的故事,老人院裡婆婆媽媽互相炫耀兒女在國外當醫生、律師、會計師,收入多高雲雲。談話中,一輛普騰賽佳駛來,默默吃飯的阿嬤起身,“我的兒子,我的兒子來了,我先走啦。”短短兩分鐘的短片,沒有配樂,只有一個場景和幾句簡單對白。不說教,但其中的訊息觀眾心領神會。
那是我國已故廣告大師、導演雅思敏阿末(Yasmin Ahmad)的作品。那些年,她是馬來西亞李奧貝納(Leo Burnett)執行創意總監,幫國油編導的佳節廣告,部部深入民心。
本地廣告導演郭修篆最喜歡的佳節廣告也是出自雅思敏之手——2007年獨立日的《Tan Hong Ming》。靦腆的Tan Hong Ming與同學Ummi Khazriena相互喜歡,小孩是“色盲”(沒有種族歧視),大人是否該反省?
郭修篆出道較遲,但印象中,是雅思敏帶動起佳節廣告短片的文化和風氣。佳節來臨,人們總期待這一年又有什麼驚喜內容,其他廣告後輩也才有機會拍攝、玩轉廣告短片。“到現在,問起佳節廣告,人們的第一印象仍然是雅思敏和國油。”
馬來西亞李奧貝納中文創意總監潘仕屏則說,本地劇情類廣告是不是由雅思敏開始已經不可考,但毋庸置疑,她是會說故事的人,劇情類廣告又是非常吸引人的手法。劇情類廣告不一定要與產品有關係,但好的故事深入民心,自然讓人記得品牌,提升知名度。
可不是嗎?就如《My Son》,從頭到尾都沒提醒觀眾要到國油油站添油,或用國油煤氣下廚。今年興業銀行(RHB)的《A Spark For Change》(改變的火花)改編自真人真事,描述一群孩童自發清理漁村,與銀行任何業務無關。但,相信你會記住那個故事,那個訊息,以及那個品牌。
新春廣告的演變之路
兩位從業逾30年的廣告人分享,90年代的賀歲廣告仍以平面為主。潘仕屏記得,90年代報章還會合辦最受歡迎賀年廣告比賽,讓讀者投選。當時,電視賀歲廣告少,電腦都還沒中文輸入法呢!
設計師出身的李思顏曾為多家啤酒設計平面廣告(酒類不能在電視或電影打廣告),“通常是今年農曆新年後一個月,就開始籌備明年的廣告企劃。”將近一年的廣告策劃從主視覺設計開始,是要以一個字一句祝福?還是當年的生肖為主?延伸開來,報紙和雜誌的平面廣告、啤酒的包裝,甚至展銷攤位都圍繞主視覺設計。廣告客戶還會視顏色、選字是否符合來年運程,並與整個區域不同國家的公司協調,一來一回,將近一年。
至於電視廣告,李思顏說,90年代的廣告非常直接,走USP(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路線,主打獨家賣點。例如兵頭洗衣粉廣告,兵頭戰士現身打擊汙垢。當時電視或電影院線的廣告短片時間非常有限,只有15、30或60秒。
1990年代末,2000年代初,雅思敏編導的系列國油佳節廣告短片,不強賣產品,而用簡單故事傳遞訊息,算是新穎的轉變。“通常做這種廣告可以不必專注在產品,而是品牌形象。”李思顏分析,新興品牌可能不適合,而國油當時已是相當成熟的品牌,可以這麼做。
2009年雅思敏去世後,接任的創意總監繼續製作國油佳節廣告。其中,2012年的“Coming Home”(回家)系列,製作龐大,在馬來西亞、印度、中國、比利時、英國和泰國取景,拍攝各地華人新年回家過節的故事。當時的廣告短片仍然以電視、電影為主要播放平臺。而一系列6集的廣告,也吊人胃口,引起好奇心追看。
轉戰線上,時長不再受限
2015年起,網絡、社交媒體全面崛起,扭轉閱聽眾的觀賞習慣。YouTube和臉書等線上播放平臺越來越多,打破了傳統電視或電影廣告的時間限制。廣告短片不再受限於60秒,可以長達2分鐘,甚至可以製作超過10分鐘,劇情起承轉合非常完整的微電影。
郭修篆當年以短片《光》嶄露頭角後,便被邀請拍攝國油開齋節廣告,片長14分鐘。現在回想,14分鐘的廣告短片頗長,但他也覺得60秒廣告有點短。佳節賀歲廣告片長3至4分鐘,恰到好處,剛好可以套用三幕式結構(Three-act structure),比較有效完整地說故事。
潘仕屏也點出,從前電視廣告只能投放電視臺,費用也高,社交媒體平臺的成本相對低。佳節廣告慢慢改為電視播出30秒或60秒的簡短版,觀眾可以到YouTube收看完整版。現在,更多品牌只在社交媒體推出佳節廣告短片。
總括這二三十年來的變化,從前的佳節廣告都以產品和其功能為主,創意上平鋪直敘,但求有新年元素和佳節氣氛即可。潘仕屏觀察,社交媒體帶出新的觀賞習慣,YouTube會評選最受歡迎賀年廣告,觀眾看到喜歡的作品就分享,讓作品得以瘋傳。
網絡社交媒體發達,各路網絡紅人另闢路徑,開拓各自市場,影響力不容小覷。越來越多商家找上網紅拍攝賀歲廣告。對此,郭修篆認為,這就看廠商的品牌屬性,他們自然會去找符合個性的網紅製作和拍攝廣告。例如網紅頻道低清DISSY,從不掩飾內容包含粗口、色情和暴力,也還是很多廠商觀眾願意買單,就視廠商想接觸到怎樣的消費者群。
“傳統廣告還沒淘汰,但是新的平臺和受眾,廠商也會去討好,所以兩邊都有發展的機會。”郭修篆強調,有些固有的內容還是需要的。一些電視廣告腳本看似數十年不變,但其實都經廣告公司策略研究,有可能是因為他們的消費者群還是很草根,看電視的一群。
經典值得紀念,但創意不能停留
雅思敏的佳節廣告經典,但潘仕屏認為,經典值得紀念,可時代依舊變遷,創意不能停留。“我們很尊敬她,但不一定非要做她類型的廣告不可。”原來,時至今日,仍有不少廠商客戶要求製作類似雅思敏風格的廣告短片。
“每個時代都有她獨特而又能影響當代的創意。時代不斷在變,人們的觀念也不斷更新,作品都會隨時代的需求來梳理它的目標。”
“她的故事會碰到513事件(*注),誰敢去碰這種課題。”李思顏也讚賞雅思敏的勇氣和堅定的信念,唯,她認為當今創意人也同樣寫得出或溫情或搞笑的廣告劇本。雅思敏的作品多是國油廣告,那是非常成熟的大型企業,又是馬來西亞的代表企業,以非常本土的故事做廣告,理所當然。
“但是其他品牌有不同的基因和性格,要寫這樣的故事可能和品牌形象不太一樣。”李思顏說,“所以沒什麼對錯,也不代表其他廣告不經典。”
好的廣告經過策略研究調查,鎖定消費者群,融合產品性質和品牌形象來說故事,絕不能一招走天下。一如她曾製作烤雞餐廳Nando’s的廣告,年輕俏皮的品牌形象,廣告劇情自然要風趣幽默些。
*注:1997年,國油,“GongXiRaya”農曆新年暨開齋節《Lee Yen’s Best Friend》(https://youtu.be/6jkUdGOnpkk)
講述1969年513事件後全國進入緊急狀態,準備逃離的華裔母女,被巫裔鄰居收留以策安全。
相關報道:
【節慶廣告說故事/02】故事可以變,愛與團圓永不變
【節慶廣告說故事/03】一部好看的賀歲短片,背後的靈魂之手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