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年刊

|
发布: 7:04am 01/02/2022

2022年刊专题

珍惜团圆

吉隆坡人就地过年

2022年刊专题

珍惜团圆

吉隆坡人就地过年

【2022年刊專題/01】留不住的城市面貌,留得住的團圓

报道:本刊 张露华 摄影:本报 林明辉
今年疫情好轉,劉秀雯已經準備好帶著女兒跟丈夫一起回鄉過年。

過去一年多,大家坐困城中,吉隆坡的遊子大小節日都在這個城市度過,甚至在更小範圍的自己蝸居中,過著居家辦公的生活。身為遊子,或許是第一次羨慕吉隆坡人,因為每天都可以回家,不用每逢佳節倍思親,不必在除夕夜隔著手機與家鄉的親人一起吃團圓飯。

因為疫情,令我們更懂得感念可以跟家人團聚的日子,更學會珍惜當下,也真正體會到“久別重逢”的感覺,親人、家鄉在過去兩年都有了改變,與記憶中的印象有所不同。

ADVERTISEMENT

而吉隆坡人雖然沒有“有家歸不得”的感慨,但這個城市沒有因為疫情而停頓下來,各種硬體設施不斷的“長高”,摩天樓在我們不經意中悄悄聳立在雲霄中,曾經在世界級大城市或電影畫面的看到一層疊一層的天橋已經在這個城市搭建起來,鐵軌交通的車站也建起來了。

相對的,一些非常熟悉的老街道、老字號,卻突然“消失”了,他們沒有在時間洪流中消失,卻在洶湧的疫情中退役,所以對吉隆坡人而言,這城市的面貌也在不斷的改變。

今年的農曆新年,對思鄉情切的遊子來說,或許是他們最期盼回家過年的新年,而吉隆坡人依舊過著自己的年,只是可能多了一份感恩與珍惜──感恩即便在疫情底下,一家人還可以慶團圓;而在疫情中有了缺角的家庭,雖然會感傷飯桌上少了一個人,但也更珍惜眼前人,細細感受這個城市的改變;這是疫情教會我們所有人的事。

●報道:本刊 張露華
●攝影:本報 林明輝
●圖:本報資料中心、受訪者提供

音樂老師劉秀雯是道地的吉隆坡人,過去的兩個新年,她與這座城市一樣,有了很大的改變,讓她更懂得珍惜當下,全力去感受眼前所擁有的幸福。

在這之前,她跟很多吉隆坡人一樣,對新年沒有太大的感受,買年貨、團圓飯必備的幾道菜、年初二到阿姨家拜年,一年見一次的親友,三十多年來如一日,只是多了一些新年的儀式感。然而從前年農曆新年開始,她有了新的身分,新年也變得不一樣了。

兩年前她剛為人妻,第一年離開自己的家,跟隨丈夫回鄉過年。在那段路程中,她不斷想像:“如果現在我在家裡的話,應該在做著……”、“年初二去阿姨家拜年會見到……”人在路途中,但思緒已經飄到孃家。所以當她從夫家回到吉隆坡時,就跟丈夫建議“可否以後每3年就留在吉隆坡過一個新年?”當然丈夫也答應了她的這個小小心願。

可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劉秀雯沒有想過,她所許的願望,竟然在一年後就實現!也就是去年疫情嚴峻,所有人都必須在地過年,不必等3年就可以留在吉隆坡過年,讓她格外珍惜那個新年。

過去兩個農曆新年,劉秀雯從單身切換成人妻、人母,讓她對回家過年有更深的體會,感恩與珍惜每一個能夠與家人相聚的機會。右為其丈夫方清偉。

“我並不是抗拒跟丈夫回鄉過年,只是過去三十多年一直都跟父母和兄弟姐妹一起過年,當身分切換時,尤其是第一年無法在自己家過年,感觸很深,缺少了對新年的參與感,所以才會有了3年一次留在這裡過年的願望,只是沒有想到第二年就實現了,而且當時我已經懷孕了,那種既不是單身,但又可以在家過年,繼續享受做女兒的幸福,尤其是疫情之下,一家團圓的意義更深,讓我學會珍惜還能與家人一起過年的機會!”

今年疫情好轉,劉秀雯已經準備好要跟丈夫一起回鄉過年;更特別的是,她今年多了一個身分,除了是媳婦,她已經是孩子的媽──去年他們迎來了第一個孩子,所以今年是一家三口一起回鄉過年。

她表示,其實婚後已經有家庭計劃,打算去了非洲旅行後就備孕,誰知計劃趕不上變化,於是就提前有了現在已經7個月大的女兒,少了一趟理想旅行,畢竟有孩子之後安排旅行就變得複雜多了。

回家,原來不是理所當然的

劉秀雯的孃家在吉隆坡市中心,跟很多吉隆坡人一樣,茨廠街是她每天上學放學都會經過的地方,雖沒有每一家店鋪都光顧過,但都知道有它們的存在。疫情高峰期間,加上懷孕,她鮮少出門,當情況好轉、逐漸恢復正常生活時,她經過那熟悉的茨廠街,發現一些老店已經熄燈了,心中不無感慨,沒有想到這些老店會不敵疫情,而不是被時代淘汰。

她直言,以前不覺得“家”的比重有多重,因為是本地人,每天都回家是這麼的理所當然。而“家”對當時的她而言,只要有個吃飯、睡覺的地方就足夠,大家都各忙各的,很少跟家人坐在一起聊天談心。

行管期間,往日人潮洶湧、熱鬧的茨廠街也變得冷冷清清。

“可是這兩年我跟丈夫搬到新家居住,接著孩子出生,我們就一直陪伴孩子成長。離開了家後,才覺得家真的重要。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生產出院的那天,爸爸把媽媽煲的紅棗水拿到醫院給我,他很想見一見孫女,但又擔心孩子剛出世免疫力低,所以不敢進去看我們,只是在醫院外面把紅棗水交給我。

“當時我想過坐在車裡,打開車窗讓爸爸看一看孩子,但最終他還是拒絕了。當下的心情是非常難過,疫情令我們見一面都難,哪怕他老人家是多麼想抱抱孩子也都不敢!”

人與人相處的時間減少,珍惜相聚的機會

疫情給每個人帶來不同的衝擊,除了感嘆物轉星移,最難接受的莫過於永別,它可以是一家非常熟悉的店鋪,也可以是非常親近的親人。比起不能回家過年,回家後再也見不到,更讓人感慨,但也可能更懂得珍惜。

劉秀雯表示,珍惜是她這兩年裡最大的體會,身邊也有親友染疫去世,令她突然意識到,與一個人相處的時間可能很少,在可以相聚的時間與機會,就必須好好把握,想做的事、能做的事,當下就趕緊去做,想給家人買好吃的東西就讓他們嘗“鮮”,不要等到將來以祭品的方式來讓他們“品嚐”,變成永遠後悔或遺憾的事。

開放跨州後,劉秀雯(左二)與丈夫方清偉帶著孩子回鄉,讓爺爺與奶奶抱抱孫女。

“無論是經過的風景、人、事、物,都需要好好珍惜,這是我過去兩年來最大的體會。因為疫情,很多時間都留在家裡,讓自己可以靜下心來好好了解自己、家人與父母。以前我們很少坐下來聊天,雖然每天都可以見到,但父母並不瞭解我們,我們也不明白父母,加上身分的改變(成為人妻與人母),這樣的一個契機,讓我跟家人有更多時間互相瞭解,這是過去忙碌生活所無法體會的。”

她覺得,這兩年改變的不只是環境與生活習慣,想法也有了很大改變,人生規劃也要改變,因為怕留不住,所以更要懂得珍惜當下,想做而又可以做的就付諸行動,因為疫情充滿變數,沒有人知道下一波的疫情會不會更猛烈。

“原本我丈夫說等今年農曆新年才帶孩子回鄉看父母,但我說可以跨州時就把握機會,我們不知道接下來會不會又有變數,所以去年12月開放跨州後,我們就回了老家一趟,讓老人家見見孫女。”

劉秀雯認為,疫情改變我們很多,一些以前理所當然的事情,現在都變得難能可貴,回家過年的路途變得遙遠,即使她的新家與孃家同在一個城市,但在行管期間,10公里行動範圍限制下,她也無法回家。幸好在最後一分鐘10公里限制取消了,他們一家三口去年才可以回家過年,這對劉秀雯猶如花紅,更或許是她有生以來最珍惜的一個新年。

劉秀雯在丈夫方清偉和女兒陪伴下接受訪問。

延伸閱讀:

【2022年刊專題/02】一水之隔的味蕾差異,近鄉滋味在心頭

【2022年刊專題/03】1米之遠難阻相依,愛永不失聯

【2022年刊專題/04】我想追回那些錯過的新年——只為還將憐舊意,惜取眼前人!

【2022年刊專題/05】曾經失去,才懂珍惜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