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蒸年糕是我們家過年前最重要的事。
蒸年糕的準備工夫不少。幾個星期前就得先到膠園揀拾足夠的木柴,劈好曬乾疊整齊,因為蒸一籠年糕需要燒掉很多木柴。
ADVERTISEMENT
媽媽會在過年前一兩個星期的週末蒸年糕。選在週末是因為我們沒上學,可以在家幫忙顧柴火。
整個蒸年糕的過程得花上3天的時間。第一天傍晚先把糯米清洗浸泡,記得每一次都得準備整10公斤的糯米。第二天下午媽媽割膠回來,我們便要開始磨米了。
鄰居屋旁有一個大石磨,我們每年都會到他們家借用。這石磨很大,直徑超過4呎,我長大離開家鄉後就再也不曾見過這麼大的石磨了。
媽媽把已浸軟的糯米一勺勺的倒入石磨上的圓孔,而我們兄弟則負責輪流推磨,把米研磨成細漿。由於石磨太大,不可能用手轉磨,必須把一副木架套在磨柄上來回推磨。推磨時,我們先把木架套在肩膀,然後扎穩馬步、上身微傾的來回推磨。
推磨時必須平穩緩慢,這樣磨出來的米漿才會幼滑。年少時性子急,為了能早點磨好米而常常把石磨推得又急又快,結果磨出來的米漿很粗。媽媽一旦發現米漿不夠幼滑,便會把它再倒入石磨中讓我們重磨。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體驗到“欲速則不達”的真義。
磨好後的米漿裝進大面粉布袋,再緊緊的綁在腳踏車後的鐵架上讓它濾幹多餘的水分。到了晚上水分濾幹了,布袋裡的米漿凝結成塊狀的米團。媽媽把團塊倒入一個大鐵盆,加入和糯米幾乎同等分量的白糖一起搓。一直搓至糖和米漿團融成液狀,然後就靜置一邊留待隔天早上入蒸籠。製作年糕時會放入大量的白糖,是因為白糖有防腐作用。在那個並非每個家庭都有雪櫃的年代,極甜的年糕能在室溫下收藏好幾個月而不變質。
鍋蓋上綁一把刀
蒸籠是一年只用一次的大鐵鍋和大鍋蓋,印象中這口大鍋的直徑至少3呎。我們在屋後空地上架起一個臨時爐灶,而所謂的爐灶其實是用一個大油桶挖孔改造的。
到了蒸年糕當天,媽媽一早就起床,摸黑生火蒸年糕。在出門去割膠之前她會叫醒我們,叮囑我們添柴看火及不時在蒸鍋里加水。
在我們鄉下,蒸年糕時還有個忌諱:大家都相信年糕比較“小氣”,若遇到“煞氣”重者往往便會蒸不熟而前功盡廢。為了避免年糕蒸壞了,大家會在鍋蓋上綁一把刀子和一株“臭草”來擋煞。
蒸年糕很花時間,從天未亮開始一直蒸到傍晚,超過10個小時才終於大功告成。傍晚時分當媽媽掀開鍋蓋之際,霧氣蒸騰中,一大盆原本雪白的糯米漿已成了金黃美麗香氣撲鼻的年糕了。
媽媽這時會把綿軟的年糕舀入一個個較小的容器,待冷卻凝固後分送親戚和祭祖。趁年糕燙熱及綿軟時,趕緊拿雙筷子捲起一大團,吹口氣便把黏牙軟綿綿熱乎乎甜絲絲的年糕往嘴裡塞。這一種滋味,是童年其中一個最甜美的回憶。
餘下的年糕還有很多,冷卻硬化後可以收藏好幾個月。過完年後可以把年糕切片夾番薯油炸,高糖高脂肪,現在人應該不敢吃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