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喜欢华小 因为独特”
新春布置 巫裔生乐在其中
“我们喜欢在华小念书,因为这里很独特(unik)!”这句话出自一名五年级巫裔华小生的口中,彰显出文化是不分你我,而在小学生眼中更是如此。
ADVERTISEMENT
春节来到,柔佛州东南部边佳兰一所微型华小的校园,已换上春意盎然的新装,其中友族师生也乐于参与其中,各族师生共同完成新春布置的画面,形成大马独有的一道和谐风景线。
今年的农历新年前,小学生获准回到学校上课,校方希望能给学生营造过年的气氛,于是校长和教师开始构思设计,学生也乐于参与布置工作,对友族学生来说更是一种新鲜的体验。

位于边佳兰巴西高谷新村的高谷华小,目前有23名学生,其中6人是巫裔学生,但他们与华裔学生相处的模式犹如兄弟姐妹,彼此沟通也不是障碍。

由于全校学生人数不超过30人,该校实施的是复级班制度,即二、三年级,四、五年级一班,一年级和六年级则各一班,学生自然会互相照顾,感情也颇要好。
华巫裔学生交谈不受语言障碍限制,时而使用华语、时而使用马来语,如果真的无法用言语表达,就使出比手划脚的“绝招”,只要有心都不是问题。

最喜欢拿红包 吃年柑
对于能够参与校园新春布置的感受,五年级学生卡玛丽娜与卡玛鲁不约而同的说:“喜欢,开心!”
卡玛丽娜最喜欢的部分是使用长树枝搭建“拱门走廊”;卡玛鲁最喜欢的部分则是系满红色彩带、写上新年愿望的“许愿树”。

对于巫裔华小生来说,最喜欢农历新年的哪些部分?卡玛丽娜不假思索回答道,她最喜欢的是可以拿到红包,也可以吃到年柑。
“但是我患有哮喘,所以不能吃太多(年柑)。”卡玛丽娜这么补充道。
卡玛鲁则是说道,他喜欢吃年柑,因为年柑的味道很甜。

主动要求到华小念书
卡玛丽娜与卡玛鲁是亲戚关系,他们家中的兄弟姐妹皆是就读高谷华小,而且也是他们主动向父母要求到华小念书。
想必是在华小有机会体验到异族文化的关系,当被问起为何喜欢在华小念书时,五年级的卡玛丽娜给出了令师长都感到惊讶的回答,她说:“因为独特。”

刘书敏:发挥创意布置校园
六年级学生刘书敏说,今年能够与同学一起进行校园新春布置,令她感到开心又自豪,而且还能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制造欢乐气氛。
由于学生人数不多,校舍的空间相对大,因此刘书敏说,他们也能够有更多空间发挥创意布置校园。

艾德琳:巫裔生充当“翻译员”
杜顺族教师艾德琳表示,自从师训毕业后即被派往高谷华小执教,这也是她首次来到西马,也是首次动手与其他师生进行校园新春布置,对她来说这样的氛围非常好。
“我觉得最有趣的部分是利用竹子进行装饰。”
曾经在沙巴州大型学校实习的她表示,在微型学校教书其实相对容易,但对于原本不谙华语的她,来到高谷华小执教时,却在与学生沟通时面对困难。
不过,她说,幸好班上有巫裔学生能够充当她的“翻译员”,替她用华语向华裔学生解释,形成相当有趣的教学画面。



李志伟:让友族感受新春气氛
在人力与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该校教师从网上参考新春布置的点子,再结合校内现有资源及元素,善用2栋校舍中间的小草场、墙面及楼梯间等角落,营造浓浓的春节气息。
校长李志伟指出,该校学生人数少的关系,因此他希望每次的活动都能让所有学生共同参与,这次的新春布置活动,友族同学当然也不例外。
他说,校方希望能借此让友族同学有机会感受华人庆祝农历新年的气氛。

黄瀚仪:边布置边讲解典故
新春布置主要负责老师黄瀚仪说,透过新春布置活动,可让友族学生更了解农历新年文化,她也会边做边向学生讲解典故。
在该校执教一年半的她表示,早前遇上行管令,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给学生上网课,如今透过这项活动也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
农历新年前的最后一天上课日,该校教师特别策划数项活动,让学生能够从中感染喜气的过节气氛,包括:创意摄影比赛、挥春比赛、吹梅比赛等,各族学生都乐在其中。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因为无法理性和持平看待问题,凡事扯上种族主义,所以社会才会继续分裂,离国民团结如此遥远。
马来西亚这个国家看似开明却又保守,看似团结却又分裂,有很多事情不能碰触,也有很多不能说的秘密。
例如3R课题,是所有人包括媒体都不能随意碰触的,因为它涉及宗教、种族和王室,极为敏感,稍不谨言慎行,随时擦枪走火,造成社会不安;肩负社会责任的媒体,绝对清楚这个底线,也不会任意炒作这类课题,把社会安定置于危险的边缘。
除了3R课题和政治课题,还有很多课题值得媒体去关注。例如涉及到人民温饱的经济和民生课题、跟民众安全息息相关的社会治安课题、影响现在和未来世代的教育课题,甚至是文化传承艺术发展课题,都值得我们去探讨。
以教育为例,10年教育大蓝图到了2025年就是个验收成效的时候,现在只剩下半年时间,在过去几年来的政治纷扰下换了几朝的教育部长,是否还记得有此大蓝图?当中的计划完成了多少?
已经启动工业4.0政策的马来西亚,有足够的人才来应付人力市场的需求吗?我们要如何鼓励60%的学生选修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科系?大马在这方面的排名为何严重滑落?
除此之外,小学、中学和大学都有各自的问题要去解决,这些问题不是教育部官员关起门来制定政策就能迎刃而解的,它们需要被看到,被探讨和被关注,才能让社会人士更了解实况。
人们对某些事件的认知,往往不是事实的全部;所以,媒体的深入探讨和报导,有助于社会人士对事件有更全面的了解。
最近,我们报导了一系列的教育专题,发现了很多表面上看不到的真相。
当越来越多友族学生进入华小就读成为常态时,我们关心的是友族学生在一个语言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学习的过程中究竟面对什么困难?他们又如何去克服这些障碍?
于是,我们决定从学习的角度去深入探讨友族生在华小的情况,并且发现了许多在表面上看不到的问题。必须说明的是,报导此课题的用意并非要去标榜华小的优异,也并非要跟国小做比较,更不是要鼓吹友族生来读华小;我们的出发点很单纯:从学习和学术的角度,来了解友族生在华小学习的困境,以及访问师长提供解决方案。
动员总社和各州的记者做了深入和全方位的采访后,我们认为手上的资料可以跟媒体联盟共享,让各语文报章的读者也了解巫裔、印裔和原住民学生在非母语环境下求学的情况;跟各报编辑部负责人开会讨论后,他们也认为这个课题是值得关注和报导的,于是便决定从6月9日起同步刊登。
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们从马来报编辑的口中意识到马来社会的一些想法和顾虑,他提醒我们,这个课题可能会引起一些保守人士的不悦,因此,为求谨慎,我们在讨论时决定采用“华小纪实”这个中立的主题,完全反映真正的情况,不加诸任何主观判断,以避免引起误解。
正如所料,专题见报后在马来媒体的读者群中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一些读者对于华小有20%非华裔学生的情况感到不安,认为华小抢了国小的学生;更有一些较偏激的言论认为,这有损国小作为捍卫马来文作为国文的努力,甚至还发出要关闭华小的言论。
据了解,教育部里的一些官员对于这个专题报导也感到不安;他们不解媒体为何要在这个课题上“做文章”,并且怀疑中文报是否有背后的议程。
一名之前接受访问的教育界人士也表示,友族网民的激烈反应和关闭华小的言论,让他感到沉重的压力,他希望我们不要继续刊登,以平息舆论,好让华小能够低调的默默耕耘。
从教育部官员到一些人极端反应和言论,我们都看到了他们对华小的存在是如此的感冒,并把“学习华文”跟“不重视国文”划上等号;当然也有一些人持有不同意见,认为多学一种外语,并不会让他们失去作为一个族裔的特征。
只要言论不过于极端,我觉得一个课题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讨论,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从这里可以看到,许多人放错了焦点,并把这个课题视为“不能说的秘密”,说出来就有如捅了蜂窝,会招惹很多麻烦。
因为无法理性和持平看待问题,凡事扯上种族主义,所以社会才会继续分裂,离国民团结如此遥远。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