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家小松左京撰寫的小說《日本沉沒》自1973年問世以來,曾先後改編成各異的影視題材,因此當日本TBS電視臺宣佈將翻拍小說成電視劇《日本沉沒:希望之人》時,不免令筆者期待在現今災難片已拍得爛俗當兒,它能如何推陳出新?
ADVERTISEMENT
劇集把故事設置在2023年的東京,為了應對石油開採作業招致日益嚴峻的全球暖化危機,日本政府推出了一種叫COMS的無碳新型綠色能源計劃,旨在令日本未來朝向零碳排放先進國家邁進。殊不知,大規模開採COMS能源卻進一步令原本就因地震頻發而愈發脆弱的日本海底地殼問題趨向惡化。它誘發的板塊慢滑現象,成為日本列島面臨沉沒危機的導火索。
不同的角度探討人性
原期待此劇就如2006年的災難電影,有著許多自然災害帶來的一系列驚心動魄場面,惟隨著劇情演進,才發現《日》聚焦於官僚體制應對沉沒危機時鬥智鬥勇和爭分奪秒的救援,災難場面寥寥——取而代之的是政治官場的僵化內鬥,就如劇裡東山首相和裡城副首相,即使日本面臨毀滅危機,爭奪國家第一把交椅的兩人仍沉浸在“諜對諜”的政治權鬥裡。此舉反映就算有一天世界真的敲響末日警鐘,人類世界的權力遊戲和鬥爭還是會紛擾不休繼續上演。因此此劇才被一些觀眾戲謔為一直不見日本沉沒的戲碼,反倒陷入了開不完的政治會議、桌上戰爭,實在莞爾。
不管是前期面臨“關東沉沒”或後期的“日本沉沒”,《日》的救國任務都交託在由日本各省廳專業人員所組成的“日本未來推進會議”群力共策身上。它吸納了環境省、經濟產業省、厚生勞動省(衛生福利)、財務產業省等等政府部門頭角崢嶸的青年才俊,尤以環境部的天海啟示(小栗旬飾)與經濟產業省的常盤紘一(松山研一飾)為馬首,和現實中一直被人詬病的“老人政治”當道的日本社會有點違和,惟透過電視劇也窺看到了日本社會希望越來越多青年參與治國理政的願景。
劇中各部門青年要員的蛻變讓人印象深刻。成員從一開始針對“日本會否沉沒”的意見鬧分歧,到後期各司其職,諸如外交談判、疏散難民、移民政策等等因應“日本沉沒”而採取的種種政策都應對自如,愛看政治劇的觀眾必將宛如置身政壇精英治國的“修羅場”,有爾虞我詐,亦有同仇敵愾,張力十足。
政府官僚視角看災難
比較可惜的是,當故事主軸都聚焦在政治文戲、群像劇情時,日本1億2000萬人民卻似乎被投閒置散。雖能理解劇集旨在揭示不管政府祭出何類政策應對日本沉沒,人民也永遠是最遲被告知事態演變或真相的群體,移民政策所奉行的抽籤制度也優先考慮日本龍頭企業技術專才,反映底層人民處於“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境地,惟缺乏突顯人民面對毀滅性災難場面的應對能力,只用低配CG特效處理下,劇集無法讓人切身感受到日本民眾面臨亡國之際的危機感,是以顯得上層的高官“你鬥你的”,下層人民硬生生被排除在國家災難管理體系外的感覺。
《日》亦因應當前國際時事演變,融入了不少議題,如地緣政治下,移民政策利用中美兩大國的博弈而左右逢源,爭取提高移民人數籌碼;東山首相面對像美國911事件般的客機恐怖襲擊;另加插“紅寶石”超級病菌肆虐全球,比照至今仍揮之不散的冠病背景,然而時事課題“大雜燴”並沒有為劇集的緊湊度加分,反而讓主題頓時失焦,稍顯突兀。
《日》想表達的是面臨自然災害的無情摧殘,人類宛如浮塵般渺小,提醒大眾即使是用意良好推動綠色和平的案子也切勿急功近利,必須反覆斟酌和演練方能成事。劇裡原意為零碳減排的COMS能源開採計劃就是顯著的例子,因人為誤判,反倒成了加速日本沉沒的幫兇。如何推動永續生活環境,是全球人類的共業,需慎思之。
更多文章: 魚兒水中游/《The Chair》一個女性的事業失敗史 顏書韻/《只是在結婚申請書上蓋個章而已》先婚後愛的草食男純愛物語 黃愛玲/《神探具景伊》有趣,可細膩不足 魚兒水中游/《Euphoria》迷幻繽紛下的破碎青春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