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年的疫情催化,線上教學對師生來說已不陌生,但如果線上教學僅僅是複製教室裡的教學,那等於只是換個形式,還不算翻轉教育,更極致的線上教學應該是依據每個學生的狀況,幫助學生個性化學習。
現今國內外有不少線上教育平臺,包括2021年在馬來西亞創立的GuruLab,皆強調以科技驅動個性化學習,方法是透過數據分析掌握每個學生在學習上的優缺點,再針對每個學生的問題對症下藥,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
ADVERTISEMENT
報道:本報 梁慧穎
攝影:本報 辛柄耀
餘愷凇與陳文慧,一個是劍橋大學資訊與電腦工程碩士,一個是牛津大學教育學碩士,兩人去年9月聯手成立GuruLab線上教育平臺,招攬同樣是名校畢業的教育與科技人才,雄心勃勃要為馬來西亞教育界創造新氣象。
說到線上教育,本地師生如今肯定都不陌生,但這個平臺不是要完全複製教室裡的教學,而是創建數據分析系統,利用數據幫助學生更有效學習。
餘愷凇曾在倫敦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工作,分析數據是她的強項,她說在GuruLab,“所有的教學都是通過我們的平臺進行,不管學生在課堂上有任何活動,例如回答問題或是問老師問題,還有他們的作業,我們都會收集數據,然後平臺會分析那些數據,讓老師知道學生到底哪個地方比較不明白,或是哪個地方需要加強。這些事情只有科技可以做到,因為試想在一個班上,老師如果要記錄學生說過的每一句話,那是幾乎不可能的事,可是我們通過科技可以獲得這所有資料。”
數據經過分析後,得出的結果好比體檢報告。陳文慧舉例,如果學生的英文只有70分,報告會列明到底是語法、內容或寫作技巧需要補強,而GuruLab的老師就好像專科醫生,針對病症用藥,“比如心臟問題就看心臟專科,皮膚問題就看皮膚專科。”她說:“如果不知道學生哪裡生病,怎麼能夠對症下藥?”
雖然對有經驗的老師來說,對症下藥不是不可能的事,但她試問如果班上有50名學生,老師要如何在時間和精力有限的情況下手把手教每一個學生?這導致老師往往只能採取“一刀切”的教學法,難以針對不同學生採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因此,餘愷凇說,GuruLab的目標是因材施教,比如題庫如果足夠強大,便可以根據學生進度分派不同作業,老師不必因為班上有50名學生而去設計50份不同的作業。
GuruLab現階段只教導英文
早在冠病疫情爆發之前,外國已有諸如可汗學院和洋蔥學園的線上教學平臺,都是主打個性化學習和自主學習。如今,同樣以教育科技起家的GuruLab已完成100萬美元種子融資,今年1月正式開課,目前只教英文,對象是13至17歲學生。
為馬來西亞教育貢獻一直是餘愷凇的心願,這種使命感源於她17歲那一年,有一次到距離雪州蒲種住家不遠的一所學校做義工,驚覺只有10分鐘車程之遙的地方卻像是另外一個世界,生活環境真的足以影響人的命運。因此,當年只有17歲的她即跟朋友一起創立了非營利的CollegeLAH網站,提供升學和獎學金資訊,以及去年疫情期間,因為深感疫情嚴重影響貧困學生的教育,所以又聯合創立非營利組織Rakan Tutor,提供一對一線上教學。
同樣的,陳文慧也對教育懷有熱忱,所以本科念法律的她,到牛津深造時選修了教育。由於深感科技會是翻轉教育的一股巨大力量,因此回國認識餘愷凇之後,兩人一拍即合創立GuruLab。
她們倆都曾就讀華校,自小英語就很棒,這跟她們的家庭教育有莫大關係,例如陳文慧父母從她年幼時就給她看英文版的《大英百科全書》和諸如國家地理頻道的紀錄片,所以升上中學後,用英語學數理難不倒她。而餘愷凇的父母也明白英語很重要,從她小時候就給她看很多英文課外讀物,加上她高中念國際學校,英語自然變得更流利,順利為她打開通往劍橋大學的大門。
GuruLab現階段只教英文,餘愷凇說:“之後我們當然也會想要把平臺擴展到其他科目,但現在暫時還沒開始。”
目前,她們的目標是先把這個平臺做好,引進科技幫助學生更有效學習,希望有朝一日,個性化學習在我們的社會將會越來越普及。
相關文章: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