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2月14日,是許多年輕情侶頗為重視且廣為人知的西洋情人節,而一直被視為是“中國情人節”的元宵正巧落在2月15日,對於喜歡過節的戀人來說也許是雙重歡喜。
但是,元宵節真的就是“中國情人節”嗎?除了拋柑,這一天還能怎麼過呢?
ADVERTISEMENT
報道:本刊 葉洢穎
攝影:本報 林毅鉦
對於華人來說,農曆正月初一才是新一年的開始,因此正月被稱為元月,而正月十五則是每一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古人將“夜”稱作“宵”,於是這一日得名“元宵”(亦稱上元節)。
關於元宵的由來,當然也不能免俗地有一個以“很久很久以前”為開頭的傳說。咳咳,來了,開始說故事: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在這片大地上許多兇禽猛獸四處傷人和牲畜,人們為了自保便組織起來對抗。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結果,有一隻神鳥因迷路誤入人間,被不知情的獵人射死了。天帝得知後為之震怒,立刻傳旨下令天兵天將於正月十五這一日下凡放火,欲將凡間的人類、禽畜屠戮殆盡。
天帝的女兒不忍人間生靈塗炭,便冒險悄悄地下凡,給人們通風報信。人們聽聞此消息猶如五雷轟頂,心生憂懼一時不知如何是好。
隨著天罰降下的日子越來越近,一名老者靈機一動:“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3天,我們每戶人家張燈結綵,點燃爆竹和煙花,這樣一來就能讓天帝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眾人一聽,認為這不失為一個好主意,於是便紛紛回家著手準備。到了正月十五這一日,天帝往下一看,發現人間一片紅光,爆炸聲不絕,以為凡間大火綿延千里,心中頗為暢快,人們也因此躲過一劫。
為了紀念這次成功死裡逃生,從此每年的正月十五,每家每戶都會高懸燈籠,燃放爆竹和煙花慶賀。這就是關於元宵由來的傳說之一。
還有另一個傳說則是跟漢文帝平呂有關。
雪隆福建會館副會長李萍在受訪時提到,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日漸落在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政權把持朝政,將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敢怒不敢言。
然而,隨著呂后病死,諸呂為自保在上將軍呂祿家中密謀造反,不料走漏風聲,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決定先下手為強,聯繫開國老臣周勃和陳平,率先解決了呂祿,平定了“諸呂之亂”,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
漢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就下令在平定“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京城裡家家戶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這一與民同樂的活動就稱為鬧元宵。
愛情的萌起,一切始於“燈”……
無論是哪個傳說,均沒有纏綿悱惻、感人肺腑的愛情元素,元宵的由來似乎跟“愛情”沒有半點關係,那到底為什麼會演變成“中國情人節”呢?一切皆由“燈”而起。
元宵節除了被稱作上元節,亦被稱為燈節。元宵賞燈的歷史可追溯到漢朝,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聽聞從印度求佛法回來的蔡愔提到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於是就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
這項儀式漸漸從宮廷流傳到民間,到了唐朝演變成狂歡的節慶,尤其是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在繁榮富庶的長安於元宵前後一天更舉辦了規模甚大的燈市,不僅花樣繁多,燃燈數萬盞,皇帝更命人打造廣達20間、高150尺的巨型燈樓,場面極為壯觀。
宋朝的燈會在製作的精緻和形制規模遠超過唐朝,而且燈會舉辦的時間隨著朝代的更迭也越來越長,從漢朝的一天、唐朝的3天(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宋朝的5天(正月十四至十八),到明朝的初八到十八整整10天。
一直到清朝,滿人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也縮短了,但仍長達5天。
在古代封建社會的制度下,平日有宵禁,加上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年輕女性只有在過節的時候才能結伴出遊,男男女女趁著元宵夜賞燈之時物色對象。
夜晚、圓月、花燈、男女等愛情劇浪漫元素都集中在元宵這一天,自然也誕生了許多愛情故事,文人藉助詩詞抒發對戀人的愛慕之情或描述元宵夜與戀人相會的場景,我們可從歷代的詩詞窺見一二。
比如北宋歐陽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等等。
因此,元宵節被譽為“中國情人節”,好像也是合情合理。
燈的寓意=添丁?
雪隆福建會館總務戴炳基提到,小時候經常聽長輩說“上元”“上元”,以此代稱元宵,而且逢上元就得張燈結綵。
“福建人是從年十一就開始張燈直到十五。”
他們對於“張燈結綵”是有多重視呢?他以閩南人為主要人口的臺灣為例,無論是臺南、臺北、高雄都會舉辦燈會,有的地方還會舉辦比賽,一家大小扶老攜幼去賞燈,熱鬧非常。
除卻上述提到元宵點燈或始於漢明帝正月十五“燃燈表佛”,繼而從宮廷漸漸流傳到民間,形成習俗的因素,“燈”對於以男性為主要勞動力的農業封建社會而言別具寓意。
“送燈、點天燈,‘燈’在閩南語裡跟‘丁’的發音相似,點燈就是添丁的意思。於是燈在閩南一帶很重要。在那天,孃家會給出嫁的女兒送燈,寓意是希望女兒能生兒子。”
“這是當時重男輕女的思維。”
元宵拋柑覓良緣,本土獨創活動
一提及正月十五元宵夜,如今大馬的單身男女要想要結良緣,不再想起充滿浪漫氣息、又帶點詩意的燈會,而是以拋柑取代。
“拋柑”到底是從何而來?又或者是由什麼活動演化而成的?來自金門的李萍坦承自己在當地並未見過,由於廈門與金門只是一水之隔,習俗基本無異,可以確認這也並非廈門的習俗。
戴炳基表示,實際上“拋柑”就如同“飲勝”一樣,均是本土製造。
“拋柑不是福建帶過來的,是福建人較多的檳城先開始的,慢慢推廣到其他州屬,連帶其他族群的同胞亦參與其中。”
不過,其真正的典故和起源已經不可考究。
吃豬腳海參,走好運驅黴氣
大馬華人過年過節或舉行一些民俗活動的儀式,隨著時代更迭,原本許多繁文縟節漸漸被簡化,甚至消失了。
但本地福建人似乎始終保持這種對節慶、節日的“儀式感”,除了眾所周知的年初九拜天公尤其慎重其事,元宵一樣有滋有味。
李萍說,古代的農業社會在元宵這一日會大事慶祝,是因為春天已至要開始播種,而元宵是元月的第一個月圓,亦是新年的最後一日,所以會非常重視。
“(新年結束後)有的人要到遠方工作,當官的要回到崗位,農人要開始播種,元宵之後各自返回各自的工作崗位。”
“親人便會趁著這一日再相聚,吃大餐來為他們送行,也珍惜這一年最後一次的團聚。”
在這一天,他們會吃豬腳再配上海參,寓意走好運驅黴氣;蒜炒肉則是每日手在算錢,財源滾滾的意思。
此外,福建人除了吃湯圓也會吃元宵,元宵內的餡料會有芝麻、花生碎、肉、青菜等選項。在馬來西亞,還會把椰絲撒在上頭。
“冬至的湯圓是在早上吃,可是元宵的湯圓是在傍晚或晚上吃的,象徵圓滿。”
坐在一旁的戴炳基補充,對他們福建南安人來說,湯圓是冬至節慶食品,因此元宵反而不吃湯圓。
看來,各處鄉村各處例,即便是同一籍貫,習俗亦不盡相同,那麼其他籍貫又有什麼特色呢?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