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一般老师,特教老师往往需要消耗更多的时间精力,去教导特殊学生掌握生活技能和学习新知,以便未来能更好地融入社区,营造多元共融与平等的社会环境。
他们为何成为特教老师?对于特殊儿童,身为家长、亲友、商家企业、媒体或其他角色的我们能做些什么?一起透过3位特教老师的经历和分享,了解特殊孩子的需求以及大众的社会责任。
ADVERTISEMENT

回想当初,还在私人界工作的陈丽红,在教补习的时候遇到了一位令她印象深刻的学生。“这男孩很乖很努力认真地学习,和其他学生无异,只是在学习进度方面比同龄孩子慢一些,在教学时需要用很多方法,或把东西分得很细,慢慢引导,才能让他明白和逐步学习。”
出于想了解当中缘由、掌握更多教学方法,去教导这些在主流班边缘学习的孩子,陈丽红在申请大学毕业生师范课程(KPLI)时填写了特教科。
起初特教之路并不平坦。陈丽红坦言,以前的自己是个完美主义的人,认为只要努力,没什么做不到。但是遇到这群特殊孩子后,让她了解,什么叫尊重人的本质。“不是所有事情都能按照自己心意去做成的,更重要的是,陪着孩子一起走。”
在陈丽红还是新手特教老师时,曾有一名叫拉曼的特殊学生,双脚做过手术没法站直,走起路来像半跪一样。在参加运动会100米项目之前,那时陈丽红告诉他:“拉曼,如果你不能跑,OK的。”那孩子说:“不,老师,我是可以的。你让我试。”哨子吹起后,这名孩子虽然落在后头,但是坚持跑完100米。

还没试过怎知他不行?
看着这孩子用艰钜的步伐跑完比赛而没一点埋怨的态度,顷刻改变了陈丽红:“一个人的能力在于,你对于他有多少的期待。而我的期待差一点就抹杀了他的能力。其实,你只要在他能做的事情上面,多加一些,他就是学习到。”
说起这十几年前的往事,陈丽红仍非常感慨,由衷谢谢这群特殊孩子。“是他们让我看到,自己应该怎么‘教学’而不是怎么‘教’,教中学,我觉得这个关系很重要。”
加强自我学习,提供最有效协助
转眼踏入特教领域已17年的陈丽红,目前在雪州巴生直落牙弄国中(SMK Telok Gadong)执教。该校是一所设有特殊教育班(PPKI)的中学,除了主流班级,该校共有15个特教班和大约116名特殊学生。
在我国,大部分有学习障碍的学生都会到综合学校的特殊教育班(PPKI)学习,往往在一个班级里,会有过动儿、自闭儿、唐氏儿等,每个特殊孩子都不一样,虽然属于小班制,但特教老师的工作一点也不轻松,除了观察和理解学生的程度,准备的教材也必须多样化。
陈丽红说,虽然教同样的东西,但特教老师可能会有好几种教学工具或不同程度的教学要求,例如这位学生可以要求他写多点,那两位学生只需抄两句或做两题,另一位可能只做搭配题。“按照学生的能力喂养他们,慢慢地引导他们学习更深的程度。”
虽说特教班的教学媒介语是国语,但为了让孩子沟通、让对方明白,特教老师会采用很多方式,利用孩子懂得的语言例如华语和印度语,或是图像、动作表情等,让教学更奏效。
学懂动作获大赞鼓舞
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往往要比别人花很多倍的时间才能获得一丁点的学习成效。例如成功绑好自己的鞋带,或者拿起笔画一条直线,这种看似简单的动作,对学障孩子来说都是很大的进步。每次看见学生克服困难或完成一个小动作,特教老师都会大声称赞“你太棒了”,好让孩子感受到掌握新技能所带来的成就感。
陈丽红兴奋说道:“运动会的时候,喊到最雀跃的就是特教老师!因为孩子会看着你,老师夸张的表情,其实是帮助到他们学习的一个动力。”
作为特殊孩子的陪伴者,她认为特教老师要有前瞻,不是看孩子眼前需要什么,而要看到孩子在未来的需求和他将来会面对的世界。在这陪伴过程中,教师要思考如何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己和建立能力,尤其是独立生活的能力。
“每个特殊孩子都不一样,老师要怎么靠自己积累的经验、知识和技能,去发掘孩子的需求并帮助他们,这是教育者最大的挑战。”需要老师长期不断的观察、学习和调整,最有效地帮助学生。
当然,成就特殊儿童不是校方单方面去做到的,首先老师要跟孩子有共同方向,还有家长的配合,以及社区的同理和接纳。
她建议,家长多了解孩子在校所学的技能,让这些技能也能运用在孩子日常生活中。例如烘焙,倘若家里也有烘焙工具,家长不妨让孩子在家复习和巩固烘焙技能,把做出来的面包分享给家人朋友,衔接学校所学技能,并且利用该技能和他人建立关系,帮助孩子更好地踏入社交圈子。

陈丽红:每个人多做一点点,让孩子变得更好
在疫情暴发之前,陈丽红和几位老师就带着特殊学生走进社区,学习如何点餐和结账付费、选购衣服等。
由于很多特殊儿从没亲自挑选过衣服,也不懂自己的衣服尺码,出发前陈丽红都会和商店负责人协调沟通,由员工从旁协助和教导挑选技巧。
“服装店店员很耐心地跟孩子解释什么是S、M、L,以及如何量身体尺寸,结束后,大家也很开心地和孩子们挥手道别。我觉得那是很美的画面,这使孩子知道,在社区里面是有人跟他们同在的,也愿意接纳他们。”
这也包括特殊学生在嘛嘛店用餐的经历,虽然当时人潮挺多,但老板乐意等待,让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告诉他点了什么食物,点算一张张纸币和付钱。她强调,“所谓的帮忙,并不一定要出很多钱,陪伴也是一种帮忙。”每个人都能多做一点点,去让孩子变得更好。
成就特殊孩子,除了靠家长和老师,也需要社区和企业的配合。她表示,带着特殊学生走进社区学习的成效是双向的,孩子既能认识和融入社区,社会人士也对特殊孩子有更多的理解和包容,而特教老师就在做这样的“桥梁”工作。
“有时候孩子不是不能,只是少了机会和理解他们的人,如果我们的社区能够理解、接纳和愿意陪伴,我想,越来越多特殊孩子能够自如地在社区独立生活,是指日可待的。”
访谈尾声,陈丽红指出,一场瘟疫下来,特殊学生改为居家学习期,从积极面来看,特教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多了,家长成为老师的最佳战友,有的更从战友变成朋友。然而,从消极面来看,这大部分的特殊学生原本就来自B40家庭,严峻的疫情让家长面对失业窘境,只能靠微薪过活,种种困境之下,有好几位特殊学生因为家庭状况关系而退学。
“这群孩子真的需要太多人的知道。”她感慨说道,整个疫情下来,让原本生活拮据的特殊儿家庭面对更艰难的状况,如果社区能够启动关爱行动,支援特殊孩子的家长,哪怕是倾听和陪伴,都能给特殊儿家庭带来力量,协助撑过难关。


延伸阅读:
更多文章: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怡保29日讯)15名热爱画画的特殊学生从9月16日起至10月16日,上午11时至晚上8时,携手在吉隆坡GMBB艺术综合中心二楼举行别开生面的画展——“为你而生,我的国家,马来西亚”全民人像画展,通过画出916名各族人民肖像的方式来庆祝大马日。
隆GMBB中心办画展
这项画展由“盖亚八号美术星球”15名来自怡保和吉隆坡的特殊学生精心创作,从今年3月开始筹备,参与的学生年龄介于10至25岁,他们是自闭症、学习障碍、过动症、聋哑、脑膜切除后遗症、唐氏儿及强迫症等患者。
他们根据照片来描绘了各族人民的肖像,含各类风格,如写实、电脑彩绘、漫画及素描等,并会出版一本画有916人肖像的画册。

免费为弱势群微小生绘画
负责策划的画画导师赖伟权接受星洲日报访问时指出,配合画展主题,学生目前已画了约500幅人像,现阶段仍在如火如荼赶工中,料能在10月16日之前完成所有作品。

他说,学生的绘画对象包括全马各州的各族人民,并免费为孤儿院、老人院、戒毒所、残障中心、微型小学等机构免费画肖像,有者也以赞助方式来支持画肖像活动。

他表示,这项活动藉着大马日通过绘画人像方式来表达我国多元种族特色,也希望能唤醒社会对特殊孩子的关注和欣赏他们的艺术作品。
“画展主题‘为你而生,我的国家,马来西亚’的意思是我们的存在是为了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的强盛伟大,我们不可以软弱,即使是特殊孩子,我们都要自强,因为我们是为国家而生。”
他透露,特殊学生有为霹雳州两所华小的师生画肖像,包括埔地华小和东兴港新民小学。


“希望通过这项916活动,展现学生可以自己的专业能力生存,从事与艺术有关的事情。同时这项活动也超越种族的界限,以及唤醒大家关注弱势群体,用艺术的力量传递温暖与希望。”
他指出,“盖亚八号”的意思是来自星球的意思,并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就是无论来自何地,通过沟通与理解,都可以包容和接纳彼此,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世界。

赖伟权:用画笔表达自己
赖伟权透露,他儿子在两岁时被诊断患有感觉统合失调,让他觉得特殊儿童需要获得更多关怀,以及发掘他们的兴趣和天赋,并从2014年开始教导特殊学生画画,探索如何通过艺术引导和帮助特殊孩子们。

他发现到每名孩子都有不同的天赋和表达方式,并观察他们的动作和风格后耐心引导他们作画,让这些孩子们用画笔表达自己,而他们越画越好和具有各自的风格。从2022年开始,他把学生的作品带到怡保、槟城、吉隆坡展出。

“在2022年,一共办了7场展览,并曾在吉隆坡举行NFT画展,2023年,8名特殊学生在GMBB艺术综合中心开设了‘盖亚八号美术星球’画廊,以展出作品,画廊是艺术展示的空间,也是他们与社会紧密联系的纽带。”
他透露,2023年,有发展商提出让他们为600名顾客画肖像,虽然团队曾经拒绝了三次,但最终接受了挑战,成功完成了600幅画肖像的任务,并激发了该团队迎接更大挑战,就是这一次配合大马日画出916个肖像。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