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星雲

發佈: 3:00pm 10/02/2022

一行禪師

入世佛教

弘法

一行禪師

入世佛教

弘法

一行禅师与入世佛教 / 洪祖丰(八打灵再也)

作者:洪祖豐(八打靈再也)

2022年1月22日,在顺化市慈孝寺(Tu Hieu Pagoda)祖庭圆寂,享年95岁。

这位国际知名的越南佛教禅师,是越战时期反战领袖。1966年,40岁的一行禅师到美欧游说各地政府及民间组织停止越战。当时他既反对南越政权的压佛挺耶政策,又要求美国帝国主义者(这是他用过的词语)退出战场, 理所当然被南越政权视为共产党代理人。南越政权就趁他出国后不允许他回国。另一方面,北越政权也不欢迎宗教领袖。结果他有家归不得流落他乡,最终在法国梅村落脚。

ADVERTISEMENT

2005年,流亡海外长达39年的一行禅师,终于一偿夙愿,回到他魂牵梦萦的祖国越南。

这短暂回访祖国,也并非一帆风顺。当时被越南政府查禁的统一越南佛教协会(Unified Buddhist Sangha of Vietnam)反对他的回归,因为这等于默许越南政府严控宗教的政策。

2007 年,一行禅师重返越南

2018年11月,一行禅师病重,选择回归越南,在顺化(Hue)祖庭顺化市慈孝寺安享晚年,直到圆寂。

今人一提到一行禅师,就会提到

先谈这字眼的由来。长久以来,越南佛教深受汉文化及汉传佛教影响。近代汉传佛教运动里最常派上用场的“人生佛教”和“人间佛教”,在越南佛教并不陌生。

于1960年,一行禅师已读过太虚大师及印顺法师的著作。当有人把印顺法师的光碟交给禅师时,他说:“这是我最尊敬的法师。”80年代,至少有两本印顺的著作被翻译为越南国语。

人间佛教基本理念是重视现世(This worldly)。一行禅师把越南国语人间佛教(Ngap gian phat giao)里边“重视现世”的概念翻译为法文 “Le bouddhisme engage” 。后来在他的著作:《越南:火海中的莲花》“Lotus in a Sea of Fire”,把它翻译为英文“Socially Engaged Buddhism”或简称“Engaged Buddhism”。从英文再翻译为中文就变成了“入世佛教”。

可见,人间佛教与入世佛教可说来自同一概念——重视现世的佛教。

然而学术界逐渐把两者区别开来。

人间佛教是重视社会服务,即在现有的体制内弥补体制的不足 。

入世佛教是重视社会改革,即介入公共议题、改革体制(反战、反核、反歧视、重平权、重包容等)。此字眼普遍上被用来形容1955年至1975年期间,南亚各地佛教介入政治的现象。

当然,作为非精确科学字眼,学者之间也有各种不同的诠释,也有把两者混为一谈的。

以禅修强化自己协助他人

入世佛教作为一种社会运动并非由一行禅师首创。在二战后,佛教积极参与社会改革、国家建设的现象在南亚早已显现。一行禅师是为这现象提供了一个字眼,也应用这字眼来为他的入世情怀提供理论基础。

一行禅师认为佛教不能只顾自我禅修,必须入世,关怀世间事务。越战时期,越南僧人面对两难局面,即在寺内禅修自了或协助炮火战乱受害者 ?禅师选择两者并行,以禅修的力量强化自己协助他人。这就是后来他所称的入世佛教。

但一行禅师的入世佛教,不仅是要协助炮火战乱受害者,而是要釜底抽薪阻止战争。他远赴美国及欧洲诸国,游说有关政府及民间组织,要他们退出战场。一行禅师在西方广为人知,主要是他把和平运动带到西方。他身体力行,积极参与反战运动,尤其在西方展开正念与反战合二为一的运动,得到西方社会人士及学术界的共鸣,俨然成为入世佛教的代表性人物。

之所以能得到西方社会人士及学术界的共鸣,固然是因他懂得把佛法的正念应用在追求世间的和平。但无可否定,他通晓法文及英文的沟通能力,成了关键的助缘,赢得了不少西方人士的好感,对他的弘法工作及和平运动起了很大的作用。再者,他毕业于美国一流学府哥伦比亚大学及普林斯顿大学,1970年代更在巴黎University of Sorbonne 当讲师及研究员。这种卓越的西方学术背景让西方人对他刮目相看。他所提倡的入世佛教,也因此在西方世界得到特别的重视。

越战结束后,大批越南难民逃离越南。当时一行禅师曾动用资源为难民提供援助。之后,就不见他有介入或关注任何社会议题,只专注在提倡禅修。 国际入世佛教联盟的创办人素叻(Sulak Sivaraksa)对此颇有微言,两人渐行渐远。素叻甚至当面质问他,禅修是否已成为高档价贵的修闲温泉spa,被资本主义侵蚀了。(详见刘宇光《左翼佛教和公民社会》,180-181 页)

刘宇光对此发表了中肯的看法。他说:“虽然一行禅师是入世佛教一词的原创者,但随着不同的实践者,在不同处境与脉络下所作的思想与行动,而持续展开其新视野与问题,当一行禅师离开越南,长年定居西方,所身处的社会与文化环境已深异于原东南亚的社会与政治生态,促使他的立场亦在外在环境变化下发生改变,转而重视发展其宗教组织等其他方面”。(详见刘宇光《左翼佛教和公民社会》,392-393 页)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发布: 7:30am 22/05/2024
觉诚法师.佛诞吉祥-危机与转机

全球3亿人口的佛教徒,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和平欢庆。我们感恩、怀念、学习佛陀的慈悲与智慧。

话说2600年前,有一位印度王子,路经四城门,看到的人间疾苦,生老病死,甚为惊叹,为了寻求解脱答案,毅然离开舒适圈的皇宫,到深山去寻师问道,出家修行,苦行六年,最后,他到了菩提迦耶,菩提树下,禅修打坐,终于悟道:“奇哉奇哉,人人皆有觉悟本性,只因尘劳而不见。”

他自觉开悟了,了解到每一个人都有清净本心,人人皆可自觉觉悟、解脱苦恼的本性;只因为我们的烦恼无明,贪瞋痴慢疑我见,遮盖了我们原有的清净心。

这位王子就是释迦牟尼佛,此后他步行全印度,和千二百弟子们行走恒河两岸,告诉大家:“人人平等,皆可成佛”,破除四阶级,众生平等,只要自己愿意,皆可三皈五戒、学习八正道、认知四圣谛、行六度。

佛陀所说的法,经过多次结集,阿育王及各高僧,历史结集与分灯,而今有了经律论三藏。

虽然历经千年,佛教发展到今天,因远传区域之不同,而形成了藏传、南传、跟汉传三大主流佛教宗派;因地域文化的不同、各国语言的不同、各地传统的不同,服装会有不一样,唱诵会有不一样,仪式会有不一样,但是佛陀的真理智慧教法,至今依然如实。

自律自觉、遵守戒律、五戒八道、利他奉献、和平平等,这是千年来不变的定律。

在历史上,佛教没有战争,只有强调自己要精进修行,要脱离内心里的贪瞋痴三毒,要解脱自在,要觉悟要利他,服务奉献,帮助他人,行菩萨道,并和其他宗教其他种族友好相处,共生共荣。

这2600年来,佛教一直被其他宗教赞赏。我曾经和政府部门的部长往来交谈,很庆幸的这位马来部长说了一句话。:“佛教最没有带给我们麻烦与担忧。因为你们提倡和平和谐。”

另外一名锡克教的领袖也说过:“佛教的慈悲,我们都知道。”

所以,我们没有辜负佛陀给我们的教育,随时随地散发欢喜融合、和平平等、共生共荣,理解、接受尊重等,让佛教徒在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国家,历经任何困难时,都能发光发热,以和平和谐为出发点,不起任何冲突。

佛陀诞生、觉悟、涅槃的日子,我们后人把它定在5月的月圆日,称为“卫塞节”。

全球3亿人口的佛教徒,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和平欢庆。我们感恩、怀念、学习佛陀的慈悲与智慧。

在马来西亚,我国政府特别把卫塞节定为国定假日。要感谢先贤前辈在独立的时候,争取了卫塞节作为全民的假日。我们举办浴佛法会、花车游行、校园浴佛、素食园游会、艺术歌唱表演、画画比赛、慈善捐血等各种活动,多姿多彩。

我国400多万的佛教徒,男女老幼也在这一周参加以上的庆典。好不热闹。

我身为佛弟子,身为出家人,除了与众同庆之外,也在这一刻,深深的做出沉思与反省,佛教未来面对的危机是什么?

有以下几点:

1.我们的僧才在哪里?各地的佛学院,招生告急。所有马来西亚的寺院都面临接班人,青黄不接,人手不足以及信徒年纪老化的问题。

2.虽然我们有400多万的佛教徒,多少儿童青少年皈依了?上佛学班了吗?

3.多少年轻人,大学毕业生,愿意来就读佛学院和佛教大学课程,成为佛学的教师、成为佛教的僧才?

4.佛教的弘法方式,是否要更积极更跟上时代?

我们可以跟着科技AI时代而变化,跟着青年的需要而变化,但是切莫把佛教矮化、俗化。

我们可以歌唱舞蹈、赞颂佛陀,甚至未来的佛陀的故事,可以歌剧来演出,以AI来展现。

现在的我们,享受的是前辈留给我们的底蕴,而我们现在,必须创造留下更好的学佛因缘及环境给下一代的孩子们。

所以,我在这里要大声呼吁:要有僧才、青年接班人,佛法才能兴隆。

我希望更多人就读佛学院,造就未来的佛教接班人;也呼吁各佛教会,佛学会,一定要积极的开办佛学班,给青少年,儿童来参加。支持各种各类的青少年,儿童,大学的佛学活动。

士农工商更要学佛行佛,带给这个社会更加进步,更多贡献。

以文化弘扬佛法

以教育培养人才

以慈善福利社会

以修持净化人心

佛诞节,大家一起来庆祝、大家一起来缅怀、大家一起来感恩。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