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水是潮州人年初一及元宵節少不了的甜品,他們稱為“甜湯”,配料包括白果、白木耳、紅棗、龍眼、薯圓、蓮子、百合等等。“要吃什麼就放什麼,但是白果及薯圓一定要。”
報道:本刊 葉洢穎
ADVERTISEMENT
攝影:本報 陳世偉、蔡添華
雪隆潮州會館董事吳俊利提到,有一部著名的潮劇《陳三五娘》(又名《荔鏡記》),故事講述的是福建男子陳三與潮州女子五娘在元宵燈會相識相愛的故事。
陳三是福建泉州人,在送兄嫂往廣南上任,路過廣東潮州時,在元宵燈會上與富家女黃五娘邂逅,兩人一見鍾情。
奈何黃父已將五娘允婚富豪林大,五娘求父母暫緩提親不果,終日憂愁。待陳三自廣南返回潮州,喬裝磨鏡匠人進入黃府,五娘在繡樓投以荔枝和手帕示愛。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隨後陳三在磨鏡時,故意將鏡摔破,藉口賠寶鏡,賣身為奴,後林大強娶五娘,陳三和五娘得丫環相助,私奔回泉州。
上述的故事充分體現,潮州與福建在地理位置上尤為接近,因此有些習俗亦相互影響。比如在正月十五這一天家家戶戶懸掛燈籠,以寓意添丁。
此外,部分地區還有一些非常有趣的活動,譬如雪隆潮州會館永遠名譽會長吳俊標的祖籍──潮安縣浮洋鎮大吳村,就曾有“泥喜童”(又稱擲喜童)的習俗。
潮安縣浮洋鎮大吳村是有名的泥塑之鄉,當地人在元宵這一天,會將一個個約三四十釐米高,胖嘟嘟、一臉喜氣的孩童造型泥塑玩偶,放在用泥土瓦礫等壘起的彌勒佛的肚皮、肩膀處,再拿著銅錢朝喜童扔去。
若銅錢擊倒喜童,那就是“中彩”了,“中彩”者把象徵好運的喜童帶回家,這也曾是潮州元宵節風行的活動,現在開始用玩具或玩偶取代。
另外,鬥畲歌也是中國潮汕地區特有且歷史悠久的元宵活動,畲歌原本是畲族的歌謠,後來被潮州人吸收,轉化成潮州民間流行的歌謠。
豆乾一定要有,寓意做官
吳俊利說,本地潮州人在“十五夜”(潮語,即元宵)當日早上會準備三牲“拜老爺”(意即拜神,拜祖先),三牲包括整雞或整鴨一隻、一塊水煮過的豬肉以及一條魚,還有飯/桃粿、鼠殼/曲粿、菜粿、潮州麵條、湯圓、滷鴨,其中豆乾是重中之重。
“因為豆乾在潮語是做官的諧音。”
另外,糖水是潮州人年初一及元宵節少不了的甜品,他們稱為“甜湯”,其配料包括白果、白木耳、紅棗、龍眼、薯圓、蓮子、百合等等。
“要吃什麼就放什麼,但是白果及薯圓一定要。”
他說,潮州有八邑就是8個縣──潮安、潮陽、普寧、澄海、揭陽、惠來、饒平及豐順,每個縣的習俗都不一。
比如澄海縣蓮上鎮元宵習俗則是“元宵食蔗齒不痛”,每逢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他們都會放一對甘蔗靠在門後,代表節節高升。
還有一些潮汕地區,元宵會在神前敬上糖獅以求新年如意,好運連連,據說獅子是神州大地炎黃子孫的吉祥物之一,能辟邪驅惡,有莊嚴、富貴之象徵,因此深受潮州人敬愛。
糖獅是用白糖為原材料製成,色彩鮮豔,造型精緻,儘管在我國不多見,但在柔佛麻坡卻可看見其真容,只是名字有所不同,稱為豆獅。
“麻坡粵東古廟的豆獅,是用豆做的,而且並非你想要就能拿到,需要跟神明‘請’的,因為豆獅是‘限量’的,我們叫博豆獅,中國那裡叫賭糖獅。”
孩子年滿15歲,元宵“出花園”
每當潮州人到了虛歲15歲,家人會為其舉行成年禮儀式──“出花園”。吳俊利介紹道,一般“出花園”的儀式會在七月初七舉行,但部分潮州人亦會選在元宵這一天完成。
“七月初七是正日,七月是鬼節,於是會選元宵。”
他解釋,從小孩一出生開始,他們就會在孩子的臥室裡供奉“公婆神”,並在每年七月初七拜祭,一直到虛歲15歲,才會進行“出花園”儀式,再將“公婆神”請走。
“出花園”的孩子在當天會洗花水,換上外婆送的新衣和木屐,拜別“公婆神”,以表示孩子已經長大,不再是終日在花園裡玩耍的兒童,可以走出花園了。
“以前在我老家,我們是叫拜阿婆,每年七月初七那天,會把象徵公婆神的香爐從房間的櫥櫃裡搬出來上香。來到雪隆後,才知道這裡的潮州人叫公婆神。”
雪隆潮州會館就曾在線上舉辦過“出花園”,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哦!
廣西人︱少數民族多,元宵活動濃濃民族風
廣西雖然與廣東比鄰,但單單從“廣西壯族自治區”這一名稱就能看出當地少數民族眾多,自然在過元宵時舉辦的活動,民族特色亦較為濃厚。
比如百色那坡縣黑衣壯,在節日當天會換上民族服裝,等待老人“放飛箭”(即放炮)。“放飛箭”結束後,全家人才能從屋裡出來,同時每家需派一男一女去“燒頭香、挑新水”。
富川瑤漢亦會舞龍,其中東山五源瑤寨最享負盛名。他們的舞龍不僅僅是在固定一個地點表演,而是走村串戶地進行,瑤家舞龍節於每年正月初二至十五舉行,因為正值正月十五,又叫上元宵。
不過,雪隆廣西會館會長鄧宏智受訪時指出,我國的廣西人有70%來自容縣,其餘是來自北流和岑溪,以漢人為主。
“因為廣西很大,且少數民族為主,當中壯族人數最多。而這裡的廣西人均是漢族,僅一些韋姓的廣西人是壯族,一般五官輪廓較深。”
因此上述看似精彩紛呈的活動,與本地廣西人並無直接關係。
他說,由於容縣、北流和岑溪的地理位置較為集中,且靠近廣東,因此很多習俗與廣東人非常相似,兩方的差異也許就出現在食物上。
吃廣西味念雞、湯圓
“我們廣西人有3大美食,即味念(淋)雞、廣西扣肉以及廣西豆腐卜,其中味念雞和廣西扣肉是元宵節那天必不可少的。”
味念雞,實際上就是我們常見的白斬雞,特別之處在於他們的蘸醬,由姜、蔥、沙醬等混合而成。
“其實正統的廣西扣肉,是沒有芋頭的,後來改良了。可是還是保持放南乳的做法。”
他說,儘管去過廣西很多次,卻未曾試過在廣西過元宵。
“據知,當地廣西人在元宵當天會吃湯圓,裡面有餡料那種,跟廣東人一樣,裡面會放花生或芝麻。”
實際上在中國,這種圓圓的糯米糰子會分成兩種,即元宵和湯圓,前者以餡為基礎,放在簸箕裡再倒麵粉“篩”起來;後者若有餡料的話,會將餡料包進麵粉裡,又或者是我們常吃常見的無餡料湯圓。
“我們只會做甜的(湯圓),不會做鹹的,只會放芝麻和花生。廣西當地的少數民族可能會吃鹹的。”
後記:食物──一個族群的靈魂
在籌備這一專題時,曾認為元宵節的來源也許與“情人節”無關,而是商家出於商業利益考量,將之包裝成“中國情人節”(就比如雙十一光棍節變成人人剁手的購物狂歡日)。
經過一番探究發現,元宵節初始與愛情並無關聯,然而因為其在古代特殊的慶典形式和存在,無意中為年輕男女提供了浪漫的土壤和機會,讓許多籍貫的人們在元宵節這一晚,製造出形形色色的“相親”活動,賦予它“中國情人節”的意義。
很遺憾的是,由於各籍貫的人們在本地難以形成人多勢眾的聚落,很多有趣的活動難以照搬複製,最終各籍貫過元宵的差異只是體現在事物上。
由此看來,食物是一個族群的靈魂,無論世事如何變遷,有些儀式或慶典活動可能會隨著時光的流逝和民族的遷徙,被埋沒在歲月長河裡,但唯有特色美食永遠相隨,為這個族群在歷史留下印記,見證“我從哪裡來”,以及證明“我來過”。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