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反覆,不知何時才能安心出國去。眼觀目前大概是已接種疫苗的群眾要適應病毒感染的攀升,然後越流行就越見怪不怪。重點是,重症者必須減少。很期望一年後的今天,我們對這種現象只撂下一句“喔你感冒了”。只要能確保我們道高一尺,即便要打第四支加強針也無所謂。
有人說,你看現在數字又回升了!之前的抗疫努力都付諸流水了……如果只有蓋棺論定的成果才算得上滿足,其實人生的過程也就沒有談滿足的資格,因為下一分鐘我們還可以說“誰知道……”可能又翻車。然而努力過了,辛苦熬過了MCO 1.0和2.0,是不是就不值得加以肯定?如果因為疫情生意收盤了,是不是就失敗了?然而收盤但停損了,保住了身心靈健康和身邊那一段段珍貴的關係,為何這不值得慶幸?“失敗”的蓋章可否在排除萬難後不被派上用場?不論結果如何。
ADVERTISEMENT
還記得在第一個MCO期間,我上了一系列心理學線上課程。來自新加坡的心理學家、資深輔導教授Dr. Fred圍繞親子關係、男女關係、教育輔導簡要等等教課。他曾在某一堂課上分享一個實驗報告:兩組孩子被要求過關斬將解決一道道難題,任務完成後,老師給予A組同學的稱讚只針對分數高的:“你真聰明!你拿到高分!”對B組同學,老師一律無視成績,只對大家說:“我看見了你們的努力和拼搏,你們太棒了!辛苦了。”接下去,兩組同學被賦予更艱難的任務:A組的低分小瓜已經放棄,高分群后來出現了埋怨的聲音:“我們明明已過了一關,為什麼還給我們更難的題目?”至於B組同學,在更難的題目下,老師看到了B組不言棄的精神,沒有怨言,默默迎難而上。
東方的教育價值觀,很喜歡用獎勵兌換佳績。自小父母也是這麼鼓勵我們,比如成績單有一個A就可獲得10令吉獎勵。但沒有預習過,人生一切只會更難。直到有一次努力到頭破血流,卻得不到如願的成績和外在的肯定,頓時認為一切努力都是白費,沒有意義的!
Dr. Fred提到教育輔導裡有一句很重要的:Reward the effort, not result。我們應該常常肯定他人的努力與付出,而不是成績。他可以是你的父母,他們在婚姻上努力過了還是分開了;他可以是你的孩子,不要稱讚“乖”、“聽話”,有佳績才說“很棒”,要看到他肯解決問題、肯獨立、肯幫助他人、肯不問回報就先付出,都該肯定他們說“我看到你很努力和認真,你真棒。”他可以是你的另一半、你的下屬、你的收盤的老闆……
我們要謝謝自己,在這趟沒完沒了的抗疫路上、在各個層面上,從能公開埋怨的,到不便說的,我們大家都辛苦了。
更多文章: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