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節,檳城老福建慣稱“十五暝”,屬於本土峇峇孃惹社會的節日甜品“噴嶽”(Pengat),或稱“平安粥”,是檳城人數十年來幾代人過元宵節不可或缺的應節特色甜品。
用芋頭、紅番薯、黃番薯、紫番薯、大薯粉烹製成的甜品Pengat,與本土人較為熟悉的“摩摩喳喳”(Bubur ChaCha)頗為相似,差別在於Pengat多了Ti Kuih年糕和香蕉,也是區分Pengat和“摩摩喳喳”的主要食材元素。不過,時至今日,一些不在意或把“摩摩喳喳”當成元宵節甜品Pengat吃的還是大有人在。
ADVERTISEMENT
Pengat裡頭的年糕寓意“步步高”,具有一年比一年好的意思。上世紀大部分男女婚嫁還要靠媒人拉線的50年代,未婚少女平時沒得隨便外出,只有十五暝才獲得父母通融,三五知己集體外出到人潮聚集的舊關仔角海堤岸吹海風遊逛閒聊,姑娘聚攏的地方,迎來不少未娶的少年郎蜂擁而至。此時,Pengat裡頭與福建話諧音“招”的香蕉,對未婚男女來說,除了意含招財,更具有招來好姻緣的特別寓意,吃過香蕉食材的Pengat,寄望可以招來良緣覓得心儀對象,或讓有情人終成眷屬,過個幸福美滿的生活。
過年期間,勤於烹飪製作傳統菜餚糕粿的博士外甥女,根據傳統做法,堅持用價錢比較昂貴的大王蕉Pisang Raja為Pengat食材,口感比較順滑外,味道也比其他蕉種來得還要香甜。獨特南洋椰漿風味的Pengat,在香蕉的陪襯下,足於讓無數嗜吃香蕉和本土甜品的人無比驚豔。
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初,臺灣言情電影風靡新馬,特別是根據瓊瑤言情小說改編的電影,不時出現青少年追捧的電影巨星,如甄珍、秦漢、林青霞、秦祥林飾演的情侶在西餐廳品嚐西式甜品“香蕉船”的畫面,成為當代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作同樣的模仿與參照。
坐落在檳島玻璃池滑的Tip Top、Top Top、植物園路的D‘ Cottage,特別是哈登巷的伊甸園西餐廳EDEN Restaurant,70年代和80年代的生意特別的好。用船型模式食器裝託,一條切成兩半的雪白香蕉肉左右襯托,中間三幾團不同口味的冰淇淋,周圍配上鮮奶油和頂面灑上一些花生或堅果類碎粒,一道源自美國最具代表的冰品Banana Split(香蕉船),成為不少情侶在昏暗燈光浪漫環境下餐後談心時特點的甜品之一。
當年一起吃過香蕉船的情侶可能不少已經結婚生兒育女,可惜以上西餐廳卻經不起後期更多西餐廳冒起的競爭,而轉手換名或相繼關閉。
檳城人慣把香蕉稱“弓蕉”或“蕉”,過年過節,不少家庭用來拜神祭祖,擺在神桌上的香蕉,形似一根根手指合攏又像撐開手掌般,為家戶成員“招財、招貴人、招良緣”,受到人們喜愛。然而,平時受歡迎被捧上神臺嬌貴得寵的身分,遇上喪禮,卻因為一些人忌諱“招”來更多不幸,成為供品禁忌,面對唾棄的遭遇,被拒絕於靈桌上。
小時候,周圍左鄰右舍在甘榜空曠的地方各自種有不同品種的香蕉,當中以大利蕉、阿哇蕉和阿叄蕉居多。遇上同時間收割,你“招”給我,我“招”給你,“招”來“招”去,循例成為甘榜人收割香蕉時禮尚往來約定俗成的默契。一些留隔多天來不及吃完熟透的香蕉,經過婦女巧手,混入麵粉攪合,一變成為香蕉炸或馬來香蕉糕點Kuih Kodok ,即將被丟棄的弓蕉瞬間復活,給饞嘴的人呈現出另一番精彩風味。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