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課室不足,每年被獨中拒收的學生有5000之譜。所以,在都會區(或有必要的城鎮地區)興建獨中(或分校)已經刻不容緩。不要用政治手段幹預獨中的發展;獨中的存在是在替政府培育人才,且用經濟學的“供需理論”決定獨中的存留!有學生,自會蓬勃發展;沒學生?自然淘汰。
ADVERTISEMENT
雪州大臣阿米魯丁日前宣佈,雪州“有望增建一所新獨中”,州行政議員黃思漢週二也證實,在雪州城市規劃中確實有一地段被註明為“興建獨中”用地。
董總主席陳大錦對雪州政府的宣佈表示高度歡迎。與此同時,吉隆坡中華獨中董事長林景清週二也同步證實,隆中華在2017年已獲得某發展商獻地,以供該校興建分校之用。
好消息接二連三。不管是建立新獨中(這可能要修改1996年教育法令中“政府允許全國只有60所獨中”的規定)或興建分校,只要讓那些因課室不足,而被獨中拒收的學生能有選讀獨中的機會,任何做法,我們都絕對支持。
根據董總的數據顯示,雪隆8獨中每年申請報讀人數踴躍,今年有50%,亦即逾3500名小六生因學校課室不足而被拒收。南馬新山雖增建寬中至達城分校,但依然有大批小學生進不了獨中。
我們不必比較國中、獨中、國際學校之間孰優孰劣,但讓小孩有機會選擇自己想念的學校,對正在成長中的孩子會有很大的影響。
《論語·衛靈公》:“孔子曰:‘有教無類’”,指施教的對象,沒有貴賤貧富、資質優劣的分別。但都會區的獨中卻因為課室設備不足,每一年至少用“考試成績”淘汰了5000名開竅較慢的孩子,12歲的年紀就得靠一次入學試決定未來,我們相信沒有人願意見到大馬的“中文教育”是如此發展的。
所以,在都會區(或有必要的城鎮地區)興建獨中(或分校)已經是刻不容緩的事。在關丹中華中學成立前,每年有多少12歲小孩必須離家幾百裡到雪隆地區的獨中寄宿就讀?柔州的昔加末周邊地區?從關丹到瓜拉登嘉樓的一大片區域?適耕莊、瓜雪、大港一帶?從芙蓉到蕉賴?我們必須尊重孩子選擇受教的權利,也因此,政府應該儘快批准有需求的地方興建獨中。
不要用政治手段干預獨中教育的發展;獨立中學的存在是在替政府培育人才,我們且用經濟學的“供需理論”去決定獨中的存留!有學生,自會蓬勃發展;沒學生?自然淘汰。
前首相納吉曾說,當華裔人口比例逐漸減少,國內各源流學校可能會因學生來源不足而趨於單一,這就交由“市場”決定吧。我們也不必擔心獨中因生源不足而倒閉的那天到來。因為會中文,連帶巫英文就可行遍天下,在社會或職場上就多一項優勢,有需求就會有發展,這是硬道理。
獨中的發展確實有過一段“黑暗期”。在1961年教育法令下,獨中被迫二擇一的改制。亦即成為政府津貼的國民型中學(國中)或由華社自給自足的獨立中學。
之後有10多年的時間,很多華裔家長在考慮家庭經濟、畢業後出路(升學或就業)、三語教育(1974年之前的國中以英文教學為主,華巫並重)等多重因素考量下,將子女送進國中就讀,以致獨中生源嚴重短缺,一度面臨生存困境。
1975年,全國國中將馬來語改為教學媒介語、加上老一輩華教人士的努力,臺灣大專院校提供大量升學名額,以及獨中辦學績效良好,終於讓獨中逐步翻身,更造就不少政界、商界、學術界的人才。1990年中期以後,獨中地位抵定。
今天,大馬有170所左右的國際學校,他們的整體素質如何?無從置喙,但一間接一間的設校是事實。獨中,整整努力60年,迄今還停留在(60+2+1),一大批小孩想讀,讀不了。如果對國際學校的設立可以如此爽快的批示,那麼有關官員可否放下政治考量,讓獨中也因需求而增建?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